医案:心律失常
患者,女,75岁,于5年前开始偶尔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近1个月,上述症状发作频繁,程度较前严重,日发作数次,发作时心率在130~160次/分钟,发作时患者自觉心慌、胸部有压迫感,气短喘促,烦躁不安。患者平日神情淡漠,食少懒言,健忘眩晕,活动后出现气短等症状,寐差,舌淡胖,脉细。
辨证为: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治宜养心益脾,定悸安神。
方用归脾汤加味,药用:白术18g,伏神18g,龙眼肉18g,酸枣仁18g,人参9g,木香9g,炙甘草6g,当归3g,远志3g,夜交藤20g,黄芪30g,合欢花10g,生姜5片,大枣1枚。
服用1周后,阵发心动过速基本缓解,发作次数减少,精神状态较前改善,原方再服6剂,各种症状均较前好转,加减原方服用1个月之后,心慌等症状基本无再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受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心悸发病率増高,应充分发挥中医在心悸方面的优势,临床上注意随证加减。心悸应坚持长期治疗,且应避免不良嗜好,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医案:肢体麻木
关某,女,48岁,2017年7月12日诊。
病史:左手麻木数月,晨起尤甚,伴乏力,夜寐一般,时有心慌(曾自服参松养心胶囊后出现下肢丘疹),纳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细。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神15g,制远志10g,炒枣仁12g,当归15g,熟地15g,炒白芍15g,川芎10g,木瓜15g,桑枝10g,木香6g,炙甘草10g。6剂。姜枣引。
复诊手麻好转约7成,睡眠佳,心慌未作,脉弦细偏数。守方加竹茹15g,丝瓜络12g。6剂。
随访:后陪家人来诊,得知肢麻已愈。
医案:胸痹
卜某,男,76岁,2017年3月23日诊。
病史:冠心病史多年,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倍他乐克、消心痛、复方丹参片等药,近数月来左侧心前区疼痛,当地查心电图提示ST-T改变,活动后气短,夜寐一般(5小时左右),大便干。舌淡暗,质嫩,苔少而润,脉弦无力。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生白术15g,茯神20g,木香6g,酸枣仁15g,桂枝10g,当归15g,丹参30g,檀香6g,砂仁6g,炙甘草10g。4剂。姜枣引。
后数月,其家人因咳嗽来诊,得知连服上方半月后胸痛气短明显缓解,未进一步诊治。
医案: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潘某,男,32岁,某厂技术员。
患者1971年起即有胃脘痛病史,钡餐拍片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80年7月1日上午突然解柏油便约600g,伴胃脘疼痛,纳谷减少。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乃收入院。入院时面色少华,神倦乏力,四肢欠温,纳谷不香,大便色黑如柏油样,每日解1次,苔薄白,脉濡。此属久痛入络,脾胃虚弱,中阳不运,气不摄血,血从下溢。服药2剂,加溃疡止血粉10g,每日3次,大便转黄,隐血转阴,上腹部无不适,精神较佳,纳谷亦香。
【按语】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两方同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补脾。但归脾汤是补气健脾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补益心脾,复其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月经不调等;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健脾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功,主治脾胃气虚之少气懒言,发热及中气下陷诸证。
医案:舌苔发黑
张某男,38岁,自述口腔牙齿出血、恶心、睡不着,更奇怪的是舌面发黑,看舌也没有啥苔,发黑的地方也不是全舌质,而是舌苔底下的舌面,患者曾到市医院做B超检查肝胆胰脾肾,并没有发现实质问题。他从镜子里看自己的舌苔都吓哭了,他比较相信我的医术慌忙来找我,叫我用中医办法给他治疗。
我为他诊脉后发现,肝阴、脾阴、脾气都虚。问患者都吃什么东西了,他说原来肚子不舒服,某医生说肝不好,给他开了什么有名的护肝片、还喝了柴胡口服液等,原来轻微恶心,现在越来越重,竟舌都变了,牙齿还出血,我根据脉象和辩证,认为他属于脾虚,就按归脾汤加减开了四副
黄芪 党参 杞子 桂圆?远志?木香当归 炙甘草
二诊,吃药后慢慢恶心轻了,也能睡觉了,看舌似乎也变浅了,前方加生白芍15克,熟地15克加强补肝阴又四副,三诊脉象大变,舌面基本恢复正常,牙齿出血停止,也不恶心了,嘱吃归脾丸善后。
按:舌苔变黑古书有记载,多是热极化火,可本例是舌苔底下变黑,很少见,我按照脉象来下药竟得成功,想他原来吃的什么护肝片有着疏肝较强的作用,他又喝了含柴胡的东西,大伤肝脾之阴,对于肝血虚的病人柴胡是决不敢用,古人医家说柴胡劫肝阴,我看也是如此。牙齿出血是脾不统血,睡不好是心脾亏虚,恶心属于肝阴不足不疏泄,胃气上逆,本例用补肝脾之阴气,肝脾得养,藏血,统血,肝的疏泄功能好,胃气也不上逆,就好了。
正常的恶心多见于肝火,食积 可是这一例却是虚证恶心,只能补虚,不能泻火。
医案:腹泻、失眠
患者近一个月来反复腹痛腹泻。症见:腹痛,进食后疼痛稍缓解。吃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的食物腹痛立马加重,腹泻,每日三到四次,大便成稀水样,全身乏力,语声低微。精神尚可,食物、睡眠差,小便清,舌淡,苔厚腻微黄,脉细弱。
患者平素身体瘦,食欲差,乏力,证属脾胃虚弱,予以归脾丸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归脾丸方中黄芪益气健脾;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二药合用,补气生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益气,加强黄芪补脾益气之功;当归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养心补血之效,均为臣药。茯苓、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使之补而不滞,以上诸药皆为佐药。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调和诸药,为佐使药。附子理中丸方中附子温阳祛寒,配以炮姜温运中阳,白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五药配伍,有温阳祛寒,益气健牌之效。两方合用,共奏健脾温胃,补气养血之功。
(龙眼肉:甘,温。归心,脾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服中药前舌苔舌淡红,苔厚腻,服药后七天舌苔明显较前改善,无厚腻苔。服药第一天大便无改善,次数更多了,考虑湿从大便而去。服药三天后大便已成型,全身舒坦,行走有力,吃饭胃口好,无腹痛腹泻,睡眠较前明显改善,每晚能睡7个小时,嘱患者继续服用一周。
医案:血压高、冠心病(心脾两虚)
邹××,男,54岁。
初诊:1983年12月5日。
主诉:1972年发现血压高,三年前查出冠心病、慢性肝炎。
诊查:现头昏、心悸乏力,有早搏,胃纳欠佳,早晨口干,脉象弦代,舌中黄腻。查体:肝脏剑突下4.5厘米,肋下2厘米,血压150/100毫米汞柱。
辨证:证属心脾两虚,肝木偏旺,挟有湿热。
治法:治宜调养心脾,清化湿热,拟归脾汤加味主之。
处方:党 参10克 黄 芪15克 茅白术各12克 当 归12克,酸枣仁15克 茯 苓10克 广木香10克 木灵芝12克,黄 芩10克 生杞子15克 生首乌12克 丹 皮10克
二诊:12月26日。近来血压较稳定,但早搏未消除,食后嗳气,舌苔微黄,脉弦代。当再调养心脾,清化湿热,兼以柔肝。
处方:党 参10克 黄 芪15克 茅白术各12克 丹 参15克
当 归12克 酸枣仁15克 木灵芝12克 生杞子15克
生首乌15克 黄 芩12克 白姜蚕15克
三诊:1984年1月6日。近来睡眠、食欲尚可,早搏减少,有时食后尚嗳气,脉舌如前。原方加五味子12克。
四诊:1月16日。早搏未消除,大便干稀不一,早晨少许涕血,舌苔微黄,脉弦代。原方去首乌,加莲子心10克。
五诊:1月21日。大便成形,食欲尚可,血压稳定,早搏略减,口干苦。心脾尚虚,湿热未清。原法加强清化湿热之品。
处方:党 参10克 黄 芪15克 茅白术各12克 丹 参15克
当 归12克 生杞子15克 莲子心10克 黄 芩12克
白姜蚕15克 五味子12克 一见喜12克 茵 陈18克
六诊:4月19日。持续服上方药至今,早搏明显减少,口苦较轻,睡眠、食欲均好转。舌苔黄腻亦化,脉弦偶见代象。再以调养脾胃,清化湿热。
处方:党 参10克 生于术12克 甘 草7克 生山栀10克
川石斛15克 川 连4克 一见喜12克 茵 陈18克
连 翘12克 黄 芩12克 茯苓10克
七诊:5月26日。早搏基本消除,仅下午尚感疲倦,舌苔微黄,质偏红,脉弦,已无代象。
处方:党 参10克 于 术12克 甘 草7克 生山栀10克
川石斛15克 川 连4克 一见喜12克 茵 陈18克
连 翘12克 荆 芥12克 莲子心10克
治疗至1984年10月25日,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未发现早搏),化验肝功能正常。症状基本消除。
[按语]
本例因烦劳过度,风阳上升而为高血压症,继以心气不足,出现早搏及代脉,后又因脾虚湿热久恋,成为慢性肝炎。肝、心、脾三经俱病,病情复杂,故久治未愈。本例之治疗原则,系依照“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古训立方,以补脾为主,且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子能令母实,补脾有利于心气之恢复。再配合和血养肝及大量清化湿热之剂,经较长时期治疗,症状消失,肝功能及心脏机能均恢复正常,血压亦稳定。
[评注]
本证虚中挟实,颇难处理。屠老先生据证候分析病机,据病机决定治法,据治法而洗方遣药,理法方药严谨,丝丝入扣,为后学处理虚中挟实病证树立了范例。归脾汤原为治心胸两虚之主方,但本例病人虚中挟实.挟有湿热,仅用归脾汤原方则不能攻其实,故相机加入黄芩、茵陈、姜蚕、一见喜等品以清化湿热;若单纯攻其湿热则脾气更易损伤。故取归脾汤原意加味标本兼顾,调养心脾与清化湿热并进而收显效。
随着医学发展的不断更新和探索,归脾丸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还能够调理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闭经等女性疾病,也可以治疗阳痿等男性疾病。
归脾丸(医案)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