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蛔虫,和胃。温中健脾、益气生津
组成
甘草二两(60克)、粉一两(30克)、蜜四两(120克)
粉:一说铅粉(一说梁米粉) 请看下面 医案,有服用铅粉死亡的病例。驱虫可服用阿苯达唑。
驱虫推荐《乌梅丸》
用法
先煎甘草,取汁一碗,入粉、蜜,煎如薄粥,温服。一日服2剂。
上3味,以水3升,先煮甘草,取2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匀,煎如薄粥。温服1升,愈即止。
功用
驱蛔虫、温中健脾、安蛔止痛,解毒和胃。
主治
蛔虫腹痛、吐涎、发作有时,服驱虫药后腹痛不止者。临床应用:可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胆道蛔虫症和蛔虫性肠梗阻等病症。铅粉有毒,使用时需检查肝功能,如肝脏有异常,立即停药。
方解
甘草、蜜 二药温中和胃,铅粉杀虫。
运用
①本方证以脘腹疼痛发作有时而能食,吐涎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实为益气养胃之剂,借以使蛔虫安静,从而止痛。有人将本方之"粉"理解为后世用以杀虫之铅粉,则本方自有驱虫之效。③本方用治胃脘疼痛而脉弱者 。
本条论述蛔虫病的证治。吐涎即口吐清水。《灵枢·口问篇》曰:"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心痛即上腹部疼痛,虫乱于肠则腹痛,上扰于胆则上腹剧痛,虫入于胃则吐蛔。蛔动时疼痛则发作,蛔静时疼痛则停止,所以发作有时。这是蛔虫病心腹痛的特点。蛔虫病已经用过一般的杀虫药但没有取得疗效,所以用铅粉峻药杀虫。另一观点认为,蛔虫病发作之时,如果已经用了杀虫药而不见效的,则应当安蛔和胃,所以用甘草粉蜜汤治疗,其粉为米粉。
副作用
因服 铅粉 有毒性,可能引起痛更加剧。需要时刻监控肝功能,肝功能有异常,立即停药。
综述
此方不但治蛔虫,亦用于不吐涎而心腹痛甚者,故投乌 梅丸、鹧鸪菜汤等剂,反激痛者,与此方弛之,腹痛必止。凡治 虫积痛,嫌苦味药,强与则呕哕者,宜此方。[方函口诀]
4.解鸩毒及一切毒药不止烦懑方,即本方;粉,用粱米粉。 [千金要方]
5.胡粉炒燥,方寸匕,人肉腥中,空心腹,治寸白蛔虫, 大效。[肘后方]
6.甘草粉蜜汤之“粉”考:追古溯源,考《千金翼方>>、 《外台》等书,认为本方之粉,当是“粱米粉”,三药甘平和缓以 安虫解烦。L箱建中医杂志.1958,c3,:36]
7.甘草粉蜜汤之“粉”考:孙启明等认为本方肯定是杀虫 之剂。李时珍等对粉进行考证,认为不是米粉,当是铅粉无疑, 并提出了服铅粉的剂量等。仲医杂志,1958,c12,。850]
8.加味甘草粉蜜汤治疗蛔虫性腹痛;药用甘草10—15g, 蜂蜜30~60g,川椒3—6g,乌梅、苦楝根皮各20~,30g,去壳 使君子15g,醋炙元胡10~15g,粳米粉30g。水煎纳蜜。成人2 次服完,小儿酌减。伴恶心呕吐加灶心土15g,或加山药15g, 竹茹6g;胆道蛔虫加木香lOg,痛止后即服驱虫药,蛔虫性肠梗 阻加莱菔子(捣)30g,大黄(后下)工0g;感染发热加生或炒 山栀、黄连;出现黄疸者加金钱草30g,茵陈15g,胆草12g, 生山栀lOgl伴四肢厥逆,大汗淋漓,黄色苍白者加制附片6g, 细辛3g,米醋30~---50mI。[陕西中医,1984,c,,、4s]
9.甘草粉蜜汤应用:甘草粉蜜汤中之粉,张仲景未注明为何 种粉,历代医家认识不同,赵以德、徐忠可、尤在泾、黄元御等 认为是铅粉,为方中主药;《千金方》记载为粱米粉,《千金翼方》 记载为白梁粉,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此方提出来,非杀虫之 剂,乃不过用甘平安胃之品而使蛔安。”亦认为是米粉。 《千金>> 《外台》等虽用粱米粉、白梁粉,但没有明确提出治蛔虫病。临证 经验是安蛔用米粉,杀虫用铅粉。[浙江中医杂志,1985,f8,:352] 10.甘草饮:即本方之粉用葛粉。
(原文) 蜕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6)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 粉一两 蜜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 服一升,差即止。 (词语注解]
①心痛:指上腹部的疼痛。由于蛔虫动乱上逆,导致胃脘临心部的疼 痛。
②发作有时:蛔动则腹痛,蛔静则痛止,并不是发作有定时.
③毒药:指杀虫药,如雷丸等。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蛔虫病的证治。吐涎即口吐清水。《灵枢.口问篇》说:“虫动 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心痛即上腹部疼痛。虫乱于肠则腹痛,上扰于胆则上 腹剧痛,虫入于胃则吐蛔。蛔动时疼痛则发作,蛔静时疼痛则停止,所以发作有时。这 是蛔虫病心腹痛的特点。蛔虫病已经用过一般的杀虫药但没有取得疗效,所以用铅粉峻 药杀虫。
另一观点认为,蛔虫病发作之时,如果已经用了杀虫药而不见效的,则应当安 蛔和胃,所以用甘草粉蜜汤治疗,其粉为米粉。 (方药评析) 方中铅粉甘辛,寒,有毒,能杀虫,治虫积腹痛,《本经》说:“杀三 虫”。铅粉用量宜1一1.5g。甘草缓解铅粉毒性。白蜜和胃。本方铅粉和甘草、白蜜同用, 一方面,杀虫而不伤正气;另一方面,诱使虫食,甘味既尽,毒性旋发,而虫患可除.本 方是毒药,中病即止,不宜多服,所以方后说“差即止”。
仲景未明方中的“粉”是何物, 后世医家对此有不同认识。以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是铅粉”;
《本草纲目》引《扬氏经验方》用甘草15g,铅粉6g,白蜜30g,治疗吐涎心痛,吐蛔,一 二日间暴厥若死,半日许下蛔虫9条。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载,用生甘草 15g,铅粉5g,白蜜30ml,先煎甘草去滓,入铅粉5g,白蜜30ml,煎如薄粥分二次温服, 次日下蛔虫20余条。另一观点认为粉为米粉,如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为代表。 《金匮要略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5~226)认为铅粉、米粉观点可以并存, 灵活运用。安蛔止痛时,方中之粉用米粉;杀虫驱虫时,方中之粉用铅粉。但铅粉的用 量应控制在成人用3g以下,甘草可用15g,白蜜用60g为宜。临证时应根据病情和医生 的经验选用,以安全为前提。
(文献选录] 赵以德:夫饮食入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 故吐涎。蛔虫上入膈,故心痛。蛔闻食臭出,得食则安,故发作有时也。毒药不止者,蛔 恶之不食也。蛔喜甘,故用甘草蜜之甘,随所欲而攻之;胡粉甘寒,主杀三虫,蛔得甘 则头向上而喜食,食之即死。此反佐以取之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徐彬:此论蛔病之不因藏寒者也,故其证独心痛吐涎而不吐蛔。然其痛发作有时,谓 不恒痛也,则与虚寒之绵绵而痛者异矣。
毒药不止,则必治气治血攻寒逐积之药,俱不 应矣。故以甘草粉蜜汤主之。白粉杀虫,蜜与甘草,既以和胃,又以诱蛔也。(《金匮要 略论注》) 尤怡:吐涎,吐出清水也。心痛,痛如咬啮,时时上下是也。发作有时者,蛔饱而 静则痛立止,蚘饥求食,则痛复发也。毒药,即锡粉、雷丸等杀虫之药。毒药者,折之 以其所恶也。甘草粉蜜汤者,诱之以其所喜也。白粉即铅白粉,能杀三虫,而杂于甘草 白蜜之中,诱使虫食,甘味既尽,毒性旋发,而患乃除,此医药之变诈也。(《金匮要略 心典》) 丹波元简:案粉,诸注以为铅粉,……然古单称粉者,米粉也。
《释名》云:粉,分 也,研米使分散也。《说文》粉,傅面者也。徐曰:古傅面,亦用粉。《伤寒论汐猪肤汤 所用白粉,亦米粉耳。故万氏《保命歌括》载本方云:治虫啮心痛,毒药不止者,粉,乃 用粳粉,而《千金》诸书,借以治毒药,并不用铅粉。盖此方非杀虫之剂,乃不过用甘 平安胃之品,而使蛔安。应验之于患者,始知其妙而已。(《金匮要略辑义>)) (临床应用]
2.《成方便读》:吐涎心痛,皆由虫食上膈,故俱作止有时,所谓蛔饱而静则不痛,蛔饥求食,扰乱胃中则痛而吐涎。毒药不止者,用毒药攻杀之品,而虫不去也。大抵虫之所食,亦有喜恶,故用正治之法而不去者,必用其所喜之味以诱之。甘草、白蜜之甘,而搅以白粉善杀虫者,诱之使食,待甘味既尽,毒性便发,虫患乃除,此医药之变诈也。
3.《金匮要略今释》:若用粉锡,则不当单称粉。且经文云“毒药不止”,示本方为平剂也。用粉锡杀虫,则仍是毒药矣!若用甘草粉,依桃花汤用赤石脂之例,当云甘草3两,2两锉,1两筛末。今直云甘草2两,粉1两,明非甘草粉也。若谓粉即粉草,将谓水即水银、豆即豆蔻乎?强辞甚矣!惟本方改用粉锡,亦可下蛔,改用草粉,亦可缓急迫,故尾台、雉间各以其试效云尔。
医案
(1)治蛔虫病:邵氏治例,女,20余岁。素有蛔虫病史,病发腹痛, 呕吐不纳,烦躁。笔者忆甘草粉蜜汤主治蛔虫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因患 者服山道年片及中药驱蛔药皆不效,遂投生甘草15g,煎汤去滓,加和铅粉5g,白蜜30 毫升,煎如薄粥状,分2次温服。初服稍安,再服痛呕渐止。次日大便排出蛔虫二十余 条。孙氏用甘草粉蜜汤,铅粉代以米粉,加驱虫止痛药,治疗蛔虫性腹痛症80例,’治 愈75例,好转5例,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方药:甘草10—15g,蜂蜜30~60g,川椒3— 6g,乌梅20~30g,苦楝根皮20--30g,使君子(去壳)15g,元胡索(醋炙)lO一15g, 粳米粉30g,水煎纳蜜,成人分2次服完,dxJI,酌减。
(2)治蛔厥:徐氏治例,刘×,女,30岁。患胆道蛔虫合并感染,经用消炎、解 痉及驱虫药,排出蛔虫数条,症状缓解,但3天后又发作。刻诊:上腹部钻顶样痛,阵 发性加剧,面色苍白,汗多,口干喜饮,手足冷,舌红少津,苔微黄,脉弦。证属蛔厥。 为气阴两虚夹热型。治宜益气养阴、安蛔止痛兼清虚热。用甘草粉蜜汤:先煎生甘草21g, . 取津汤适量,纳粳米粉21g,蜂蜜9g,搅匀,煎如薄粥,顿服.数小时后疼痛缓解,吐 止。当晚再进1剂,痛止,排大便1次,未见蛔虫。改以化虫丸加减:鹤虱、甘草、枯 矾各6g,槟榔15g,苦楝根皮12g,铅粉布包煎3g,煎液400ml,再调入蜂蜜15g,顿服, 排蛔虫5条,而病愈。
(3)治不寐:徐氏治例,王××,女,50岁。患者2年前失偶,思虑劳累、,心烦 悸不寐,彻夜辗转反侧,健忘神疲,更年期月经紊乱,面色苍白,气短,纳减。诊为神 经衰弱。辨证属心脾气虚.治宜补益心脾。用甘草粉蜜汤:炙甘草20g,粳米粉15g,蜂 蜜6g。服10剂后可入睡5、6小时。
(4)治胃脘痛 徐氏治例,郭××,男,40岁。上腹部持续隐痛、烈灼感已年余, 泛酸,纳差,痛时喜温按,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经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 证属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治宜益气和胃止痛。用甘草粉蜜汤:炙甘草30g,粳米粉20g, 蜂蜜6g。早晚饭前服。3剂后,痛及泛酸均减轻,继进1O余剂,痛止,不再泛酸,加茯 苓12g,浓缩呈200ml,每次服20~50ml,日服2—3次,服2月后,钡餐造影示龛影基 本消失。
(5)关于铅中毒 徐氏报告“甘草粉蜜汤”用铅粉制成混悬液(处方:甘草1000g, 铅粉500g,蜂蜜1000g。先煎甘草取汁,再和铅粉、蜂蜜制成混悬液10000ml待用。3一 17岁服30一lOOml,18岁以上服120m1)驱蛔虫。接受治疗后的74人全部中毒,死亡1 人.
故笔者认为甘草粉蜜汤中的“粉”为“米粉”为宜。张氏C1”针对《“甘草粉蜜汤”中 用铅粉致74人中毒的教训》一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经考证大量史料,综合分析不同 学术观点,在列举许多临床案例的基础上,认为教材(1985年版)的观点颇有依据,不 可轻易否定铅粉杀虫的功效和甘草粉蜜汤的诱杀蛔虫的价值,再次强调了该方的用量用 法问题.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6;1:18)报道,四川省某县1970年7月发生一起应用甘草粉蜜汤集体驱蛔,因使用铅粉,致使接受该方的74人全部中毒,无一幸免。中毒者在服药时曾觉药有铅臭,数小时后心烦,轻微呕吐,胃中嘈杂不适。2~9天内先后不同程度出现头昏头痛,身软无力,懒言嗜睡,口臭流涎,口腔糜烂,食欲逐渐下降,胸腹胀满,四肢及眼胞浮肿。部分病例在牙龈边缘可见蓝灰色铅线。中毒者初起面色灰白少华,大便秘结;3~5天后部分病人面色发黄,甚至全身发黄;大便由秘结转溏泻,小便深黄量少。舌质:中毒初中期淡红,苔白滑或厚腻;中后期有少数患者出现舌绛少苔;脉象多虚弦、滑数无力或见有濡弱之脉。经用昆布、海藻、金钱草、板蓝根等加减治疗,除1例死亡外,全部治愈。据此,作者认为原方“粉”,应为米粉。
1.蛔厥:
郭某某,8岁。因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3天,经用中西药物驱虫、止痛无效,其父送我处门诊。见其肢冷,腹痛,呕吐清水,痛时上腹部可摸到不规则包块,痛止时消散,诊为蛔厥证。遂投乌梅丸加减与服,次日其父谓服药后己下蛔虫,但腹痛不止。诊之,肢冷已除,呕吐好转,但腹痛不止而包块已无。说明蛔得驱而腹痛不止,符合《金匮》甘草粉蜜汤之证。遂令买甘草1两煎水,加米粉、白蜜调匀,徐徐饮服。服两小时后,腹痛开始缓解,半天后停止。后用此法治愈多例。
2.妊娠合并胆道蛔虫症:
陈某某,27岁。因右上腹钻顶痛,频繁呕吐,吐蛔10余条,收入住院治疗。检查:体温36.8℃,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90/60mmHg。呈痛苦病容,面部潮红,呻吟,精神差,眼睑下凹,口唇干燥,腹痛隆而软,剑突下压痛,宫底脐上二横指,胎心音140次/分,无宫缩及出血。诊断为:胆道蛔虫合并感染;轻度脱水;7月宫内孕。经中西医服镇痛、驱蛔两法治疗3天后,疼痛仍不止,阵痛频作,每痛则大汗淋漓,唇干喜饮,舌少津,不大便,尿少黄,神疲脉细,属气阴虚乏之症。用生甘草15g,蜂蜜12g,粳米粉10g,以生甘草煎汤,乘温冲粉、蜜顿服。2剂后诸症缓解,住院6天痊愈出院。足月后顺产1男婴。
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郭某,男,40岁。上腹部持续隐痛、烧的感已年余,多在夜间痛醒,进食后稍减;痛处喜温喜按,伴有泛酸,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脾胃气虚,治宜益气和胃止痛,用甘草粉蜜汤:炙甘草30g,粳米粉20g,蜂蜜6g,早晚饭前服。3剂后,疼痛及泛酸均减轻。服2月后,钡餐造影示龛影基本消失。
出处
《金匮要略》卷中。
驱虫推荐《乌梅丸》
甘草粉蜜汤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