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方剂 > 藿香正气散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及四时感冒,暑湿感冒效果尤为显著。藿香正气散以芳香化湿药为主,为夏季防病治病常用的药物。




藿香正气散(方歌)






组成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 去皮,各一两(30g)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去白  厚朴 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 各二两(各60g)  藿香 去土,三两(90g)  甘草 炙,二两半(75g)


方歌

藿香正气大腹苏,
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
感伤岚瘴并能驱。

藿香苏芷厚腹好,
二陈桔壳术苓草。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解

本方主治之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为夏月常见病证。风寒外束,卫阳郁遏,故见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为上吐下泻;湿阻气滞,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之法。

方中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

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煎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方中藿香辛温芳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和中,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重用为君。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除湿和中以止泻,助藿香内化湿浊以止吐泻,同为臣药。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煎加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用为使药。诸药相合,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寒热、吐泻、腹痛诸症可除。感受山岚瘴气以及水土不服,症见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呕吐腹泻、苔白厚腻者,亦可以本方散寒祛湿,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1)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
(2)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
(3)厚朴、大腹,行水消满。
(4)半夏、橘皮,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
(5)甘、术、苓,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
(6)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

藿香正气散与五首加减正气散皆含藿香、厚朴、茯苓、陈皮等药,具有化湿健脾、行气和中之功。其中藿香正气散配入紫苏、白芷、桔梗,解表散寒之功较著,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

五首加减正气散皆减去苏、芷、桔等解表散邪药物,故其功用更重于化湿健脾,行气和中,所治证候以湿滞中焦,脘腹胀闷为主。其中一加减正气散中配伍杏仁、神曲、麦芽、茵陈、大腹皮等以宣上、和中、渗下,故宜于湿郁三焦、升降失司之证;二加减正气散中配伍防己、薏苡仁、通草、大豆黄卷等宣痹通络,利小便以实大便,属“苦辛淡法”,常用于湿郁三焦、身痛便溏之证;三加减正气散中配伍杏仁降利肺气,滑石清利湿热,属“苦辛寒法”,用于湿郁化热、湿重于热证;四加减正气散中配伍草果温中燥湿,山楂、神曲消食和中,属“苦辛温法”,宜于寒湿中阻、脘痞纳差之证;五加减正气散中配伍苍术、大腹皮、陈皮、谷芽等燥湿行气,健脾和胃,亦属“苦辛温法”,宜于湿浊之邪较著,脘闷泄泻者。

藿香正气散与六和汤组成中均有藿、苓、夏、朴、草,皆具化湿和中之功。藿香正气散中尚有紫苏、白芷、白术、陈皮、大腹皮、桔梗等药,功兼解表散邪,且理气化湿之功较著;六和汤中则伍香薷、人参、扁豆、杏仁、砂仁、木瓜等药,兼具祛暑补脾之效,理气之功逊之,尤宜于素体脾虚,复于夏月感寒伤湿之证。

运用

1、辨证要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4、使用注意: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表里同治而以除湿治里为主,脾胃同调而以升清降浊为要。

本方为治疗夏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证之常用方。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本方解表之力较弱,故“如欲出汗”,宜“热服”,且“衣被盖”。霍乱吐泻属湿热证者禁服本方。



辩证

本证系由风寒在表,湿滞脾胃所致,尤以夏月常见。风寒犯表,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头痛;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湿阻气滞,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征。治疗当以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理气和中,升清降浊为法。



附方

化方
本方合三味香薷饮,名藿薷汤,治伏暑吐泻转筋。

附方
一方加木瓜。


1.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梗二钱(6g) 厚朴二钱(6g) 杏仁二钱(6g) 茯苓皮二钱(6g) 广皮一钱(3g) 神曲一钱五分(4.5g) 麦芽一钱五分(4.5g) 绵茵陈二钱(6g) 大腹皮一钱(3g)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功用:芳香化浊,行气导滞。
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

2.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梗三钱(6g) 广皮二钱(6g) 厚朴二钱(6g) 茯苓皮三钱(9g) 木防己三钱(9g) 大豆黄卷二钱(6g) 川通草一钱五分(4.5g) 薏苡仁三钱(9g)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功用:化浊利湿,行气通络。主治: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

3.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连梗叶,三钱(9g) 茯苓皮三钱(9g) 厚朴二钱(6g) 广皮一钱五分(4.5g) 杏仁三钱(9g) 滑石五钱(15g)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功用:化湿理气,兼以清热。
主治: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

4.四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梗三钱(9g) 厚朴二钱(6g) 茯苓三钱(9g) 广皮一钱五分(4.5g) 草果一钱(3g) 楂肉炒,五钱(15g) 神曲二钱(6g) 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功用:化湿理气,和胃消食。主治: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

5.五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梗二钱(6g) 广皮一钱五分(4.5g) 茯苓块三钱(9g) 厚朴二钱(6g) 大腹皮一钱五分(4.5g)谷芽一钱(3g) 苍术二钱(6g) 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秽湿着里,脘闷便泄。

6.六和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缩砂仁 半夏汤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各3g) 赤茯苓去皮 藿香叶拂去尘 白扁豆姜汁略炒 木瓜各二两(各6g) 香薷 厚朴姜汁制,各四两(各12g) 上锉。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服。功用: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



方论

内伤者调其中,藿香、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厚朴、桔梗、大腹皮,皆调中药也,调中则能正气于内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苏、白芷,疏表药也,疏表则能正气于外矣。若使表无风寒,二物亦能发越脾气,故曰正气。(吴崑《医方考》卷二)

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苓、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

陈三农治制府王姓,感冒瘴气,寒热,胸膈胀闷,头疼眩晕,恶心。用藿香正气散加槟榔、羌活、防风,一剂而寒热退,头不疼。减去羌、苏、防风,加草豆蔻、枳壳,恶心、胀闷、发热俱愈。(《续名医类案》卷六)

医案

1.恶寒
刘某,男,45岁,千部,2006年12月1日以“恶寒、腹痛、腹泻1月余”为主诉就诊。1月前因天气转凉,未及时添加衣服,饮食生冷之后,逐渐出现恶寒,低热,体温37.3℃,胃脘部不适,隐隐作痛,时有呕吐,大便稀薄,每日2~3次。稍有天气变化或饮食不慎,则胃痛腹泻加重。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治疗,给予感冒丸、附子理中丸、多酶片、诺氟沙星、颠茄片等,并静脉补液1周仍不见效。到我院就诊时主要症状是:恶寒,低热,头重痛,脘腹隐痛,腹泻每日2~3次呈稀水样,口淡不渴,舌苔白腻。血常规及大便常规均无明显异常。证属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治当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5g,紫苏10g,大腹皮10g,茯苓15g,白术10g,半夏10g,陈皮10g,厚朴8g,桔梗8g,扁豆15g,薏苡仁15g,莱菔子10g,甘草10g.2剂,水煎服。第三日复诊时诸症消失,基本治愈。为巩固疗效,嘱其服藿香正气水,每次2支,每日3次,连服5天。随访2月未复发。

按:胃肠型感冒是因为人体不能应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感受风寒出现感冒症状,再遇饮食生冷则出现脾胃受损症状。或者由于素体脾胃虚弱,再加上不及时添加衣被,则更易被风寒入侵,最终出现常见的胃肠型感冒症状。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微,头重痛,胸膈满闷,脘腹隐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口淡不渴,病程缠绵,舌苔多白腻。其本质为外感风寒,脾虚湿滞。治当解表化湿,醒脾开胃,理气和中,表里兼顾。藿香正气散表里双解,化湿辟秽,升清降浊,理气和中,以达到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寒热吐泻自愈的功效。若只治表证或只顾脾胃的对症治疗均为顾此失彼,难以取得满意疗效。方中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和胃悦脾。半夏燥湿降气,和胃止呕;厚朴行气化湿,宽胸除满;大腹皮行气利湿;苏叶、白芷助藿香散寒化湿;陈皮理气燥湿和中;茯苓、白术健脾化湿;桔梗宣肺利膈;甘草调和诸药,使风寒得散,湿浊得化,脾胃调和,诸症自愈。藿香正气汤剂、水剂、软胶囊,只要运用得当,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其中藿香正气水,价格低廉,疗效可靠,携带方便,应用最为广泛。应当注意的是,对于发热而不恶寒,口渴而干,舌苔黄腻,证属湿热者,本方不宜使用

2.类风湿关节炎

王某某,女,62岁,2019年12月3日初诊。患者诉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1年,平素口服“甲氨蝶呤片(10mg每周1次)、叶酸(10mg每周1次)”,病情控制尚可,1周前淋雨后出现四肢关节沉重疼痛,遂来就诊,现症见:双手第2、3、5指间关节肿痛,全身肌肉酸楚困重,双膝关节隐痛,屈伸稍不利,以上诸症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并伴恶风怕冷,胃脘痞闷,疲乏倦怠,大便稀溏(2~3次/d)。查体:2、3、5指间关节肿胀,轻压痛,皮温正常,双膝关节浮髌试验(-),舌淡胖,苔白腻,脉濡。中医诊断:尪痹(寒湿痹阻证),治法以解表散寒,健脾化湿,兼通络止痛,予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15 g,炒薏苡仁30 g,茯苓30 g,白术15 g,紫苏15 g,白芷15 g,陈皮15 g,半夏15 g,厚朴15 g,羌活15 g,威灵仙15 g,细辛6 g,炙麻黄10 g,桂枝15 g,桔梗10 g,大枣10 g,炙甘草6 g。服药方法:5剂,加生姜3片,开水煎服,1剂/d。12月10日复诊,患者诉肌肉酸重、脘闷、倦怠、便溏、手指关节疼痛明显好转,但仍有恶风怕冷的症状,舌淡胖苔薄白,脉濡细。前方减桔梗、麻黄、桂枝、半夏,加黄芪30 g,防风15 g,附子30 g(配方颗粒兑服),7剂,开水煎服,1剂/d。12月17日三诊,患者诉恶风怕冷明显缓解,其余诸症渐愈,舌淡苔薄白,脉细,治法以益气固表为主,予玉屏风颗粒口服,以善其后。

按 患者老年女性,淋雨后关节肿痛、肌肉困重,并伴有恶寒怕冷、腕痞、便溏等症状,乃因久病体虚,风寒湿侵袭,加之年老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寒湿内生,内外寒湿相合,流溢经络,气血失畅,不通则痛,发为寒湿痹证。若仅予辛温发汗之品,则外寒易祛,而湿邪难消,且易耗伤阳气,正如《金匮要略》[21]云:“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应治以解表散寒,健脾化湿,兼以通络止痛。方中藿香正气散外可散寒,内可健脾化湿,加炙麻黄、桂枝小发其汗,增强解表散寒之力,并使湿邪随汗外出,加羌活、细辛、威灵仙增强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之功,炒薏苡仁健脾补中、渗湿除痹。二诊时患者关节疼痛、肌肉酸重、腕痞、便溏诸症大为好转,因患者身体素虚,辛温发汗之药宜中病即止,故减麻黄、桂枝,仍有恶风怕冷,乃阳气不固,温煦失司,故加黄芪、防风、附子温阳益气,《本草正义》言:“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因附子与半夏相反,且患者湿邪已大除,故减半夏。三诊时诸症渐愈,但考虑患者年老久病,体质虚弱,故嘱其平时可服用玉屏风颗粒益气固表,增强抵抗力。笔者认为,应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痹证的关键在于治“湿”,湿邪化,气血畅,则经脉通,痹症止。《素问·至真大要论篇》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治“湿”之要又在治“脾”。藿香正气散用于寒湿、湿热痹证,既满足理气健脾除内湿,又兼具外散表邪除风寒湿热之功。其用于痹证的治疗,虽以寒湿闭阻,气血失畅为病机关键,但因湿邪久郁,郁而化热,热与湿合,闭阻经脉,亦可形成湿热痹证,其治疗仍以健脾除湿为主,故仍可予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疗效卓见。

3. 腹泻,拉肚子(泄泻)
薛某,男,33岁。自述夏季过食西瓜,遂病泄泻之疾,日三五行,无脓血,不后重,至今已五月余。健脾消导之药多尝,终无一效。历时较久,神疲体衰,面色萎黄。纳谷呆滞,嗳腐食臭,腹胀脘闷,肠中雷鸣,小便黄浊,口苦口干。舌尖红,苔白腻。脉沉细略数。诊腹无压痛。
观其脉症,显系暑湿未能及时宣化,一拖再拖使然。 健脾消导乏效者,乃缺少解暑除湿之品也。拟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0g半夏10g陈皮10g苍白术各15g厚朴10g滑石10g甘草6g茯苓15g黄连3g生姜6g三剂
二诊:泄泻止,胃纳醒,苔仍白腻,脉沉细弱。此脾虚之候也。拟异功散加味: 党参15g苍白术各15g陈皮10g茯苓15g三仙各10g甘草6g三剂
按:暑湿为患,本应祛湿清热为治,而惑于冬季,一味温补消导,致病邪缠身久久。尝忆某书,记一人于夏季日下读书,阅毕掩卷,至冬,翻书而中暑。事虽夸张,但有启于心。由是详询病史,知始由贪凉伤湿过度引起,故以上方处之。

4.头晕、头痛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症状可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舌苔白腻。诸药相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表里同治、清升降浊、气机通畅,补泻兼施,具有芳香醒脾,化湿和胃的作用。笔者在临床中灵活应用此方加减治疗脑部神经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医案如下。
孙某,男,56岁,2012年6月26日就诊。 患者2天前起床后感头晕昏沉,次日症状加重,天旋地转,如坐舟车,闭目减轻,心悸神疲,恶心欲呕,食欲不佳。急送当地医院经输液等治疗1周,未见好转。家属搀扶来诊。 刻诊:头晕昏沉、面色萎黄、胸脘痞闷,恶心作呕,食欲不振,入食则吐,舌淡苔白腻,脉弦缓。辨为痰湿中阻,升降失常。治以化痰祛湿,升清降浊。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组方:藿香30克,大腹皮24克,厚朴18克,桔梗12克,天麻15克,钩藤24克,川芎30克,白芷15克,白术24克,茯苓24克,泽泻3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5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服。 患者进服7剂后头晕消失,诸症缓解,仅乏力,精神欠佳,后给予益气健脾之剂而收功。

5.头痛

李某,男,65岁。诉间断性头痛3年余,加重6天。患者曾行头CT检查正常,TCD提示脑血管痉挛,先后服过多种西药以及活血化瘀、平肝熄风、滋补肝肾中药皆无明显效果,随后来门诊治疗。 刻诊:6天来头痛发作频繁,发作时头痛如裂,以前额、颠顶为甚,持续30分钟左右,伴头重昏沉,如物裹首,恶心呕吐,心悸胸闷,食欲不振,舌边有齿印,舌苔白厚腻,脉细缓。辨为脾虚失运,湿遏清阳。治以益气通络、健脾祛湿、升清降浊。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组方:藿香24克,大腹皮18克,党参12克,白术30克,钩藤30克,当归24克,川芎30克,白芷30克,葛根24克,茯苓30克,法半夏10克,厚朴15克,桔梗12克,陈皮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服。 患者服7剂后头痛减轻,效不更方,续进14剂诸症消失。
按:医案1中,根据“无痰则不作眩”及患者舌苔、脉象分析其为痰湿中阻;因脾胃乃主升降,痰湿中阻,脾胃不和,清阳不展,不能上荣头目诸窍,则发眩晕。胃气上逆,浊阴不降,则恶心作呕,进食则吐。运化失常则食欲不振,胸脘痞闷。
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化痰祛湿,升清降浊,配以天麻祛风,使气机调畅,清阳得舒,浊阴得散,给予平肝熄风之钩藤,再加川芎、白芷祛风止痛,使邪去正复而病除体安,头晕自止后给予益气健脾之剂而收功。
医案2中,患者舌脉实为脾虚之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头重昏蒙。浊阴不降,胃气上逆,则恶心欲呕。湿阻中焦,气机不利,因而心悸胸闷,食欲不振。治疗当以健脾祛湿、益气通络、升清降浊。
方中藿香芳香和中化湿、升清降浊,党参、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钩藤平肝熄风,当归、川芎益气通络,白芷、葛根祛风止痛,桔梗引药上行,甘草调和脾胃。

6.腹泻

患者,男,29岁 患者主诉腹泻、呕吐2天,患者3天前因过量饮酒加外感致出现腹泻、呕吐,腹泻呈水样便,每日7、8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自服中药无好转,故求诊于我,刻下症:精神疲倦,腹泻、呕吐伴身体、关节酸重感,纳差,腹中如有火上冲感,无发热、恶寒,睡眠尚可,小便色清。舌淡红苔白滑,脉无。

? 病机分析:外感风寒夹有内湿证。患者有饮酒过度史,产生内湿,内湿雍滞中焦脾胃气机,故呕吐、腹泻、纳差,湿邪流窜,加之外感风邪,故而身体及关节酸重。舌象可佐证。
治则: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选方:藿香正气散
为了方便,予以藿香正气水口服。
服用7、8次后,腹泻、呕吐已愈,腹中如有火上冲感消失,身体及关节酸重感减轻大半。

按:藿香正气散为夏季常用药,主治阴暑或外感风寒夹有内湿证。方中藿香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止呕。半夏、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紫苏、白芷外散风寒,桔梗宣肺利膈。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整个方剂配伍与此患外感风寒夹有内湿的病机相恰,故取效。

卿氏等2采用藿香正气液治疗胃肠型感冒,对300例诊断为胃肠型感冒患者,给予藿香正气口服液,1次10ml,2次/天,疗程7天。治疗总有效率为87%。认为藿香正气口服液与传统汤药的制备方法最接近,能更好地遵从古方的用途。因本品不含酒精,不会引起胃肠道不适。本研究通过300例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藿香正气液对胃肠型感冒的疗效。

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的胃电节律,其作用可能与血浆胃动素含量升高有关。同时还发现藿香正气液可使大鼠血浆、胃窦及空肠中P物质含量增加,促进胃肠蠕动。藿香正气口服液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有效,未见不良反应,证明了古方剂改产品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为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应用提供了临床试验依据。

尚氏采用藿香正气制剂(汤剂,水剂,软胶囊)为主治疗冬季胃肠型感冒100例。结果:治愈8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另外,苗氏41、张氏分别使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汤剂和胶囊制剂治疗胃肠型感冒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藿香正气散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