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症状,即虚烦不眠、舌苔腻。由胆虚痰热 引起的: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 陈皮 三两(90g) 甘草(炙) 一两(30g), 茯苓 一两半(45g)
方歌
温胆汤中苓夏草,
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
此系胆虚痰热扰。
温胆夏茹枳陈助,
佐以茯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利胆胃,
胆郁痰扰诸证除。
温胆汤中苓半草,
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心中悸,
胆热痰扰证可消。
温胆竹茹枳实半,
陈苓炙草姜枣煎,
胆胃不和痰热扰,
呕呃失眠癫痫痊。
用法
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等属胆郁痰扰者
方解
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
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3首同名温胆汤中有两方组成完全相同,均在《集验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全方药性即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证,但仍沿袭温胆汤。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化裁,如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卷上);去姜、枣,易枳实、茯苓为枳壳、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方名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功用方向亦随之转为以清胆和胃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指征
其适应症具备两组症状:
一、惊悸、健忘、头晕、头痛等精神神经性症状;
二、消化系统的症状,如食欲差、恶心、腹胀满、大便不调等。脉弦或弦滑、舌苔多薄腻。具备其一即可。
加减化裁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刘渡舟原方重用半夏至18-20g,加桃仁、红花,治疗癫痫。
王洪图教授加柴胡、黄芩,将陈皮改为青陈皮,去大枣、生姜,在此基础上加龙骨治多梦纷纭的失眠;加郁金治疗抑郁症;加乌梅、夏枯草治疗胆囊息肉;加杏仁、薏苡仁治疗心悸;去柴胡加青蒿、女贞子、旱莲草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沈绍功教授,以茯苓、陈皮、竹茹、枳壳、郁金、石菖蒲为基本方,大便不通加全瓜蒌、莱菔子;小便不畅加车前草、白花蛇舌草、茵陈、泽泻(利尿不伤阴),仍不畅者再加用龙骨、牡蛎软坚散结,还不行的加用海藻、昆布,更不行者加生黄芪扶正。
配伍
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附方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90g,白茯苓(去皮)45g,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各30g,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各30g,粉草15g。
用法
上锉散,每服12g,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
功用
益气养血,化痰宁心。
主治
心胆虚怯,痰浊内扰证。触事易惊,惊悸不眠,夜多恶梦,短气自汗,耳鸣目眩,四肢浮肿,饮食无味,胸中烦闷,坐卧不安,舌淡苔腻,脉沉缓。
出处
《世医得效方》
十味温胆汤即由本方减去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适用于心胆虚怯,痰浊内扰,神志不宁诸症。
临床
检索近十年关于应用温胆汤于临床的报道文章,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其主治对象为精神神经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在临证中,广安门医院沈绍功老中医“以舌定证,苔腻温胆,不腻杞黄”,可见临床中温胆汤应用之广。在多年的跟师经历中,脑病科的头痛、失眠、痫病、中风病的各个期皆可应用,应用的指征同上,加减中注重加全虫、蜈蚣、僵蚕等通络之品;加重清热化痰之力如胆南星、浙贝;加白茅根利尿;加瓜蒌、大黄通腑。强调去络之顽痰。个人也曾服用此方数十剂,体会在化痰湿时加用少量补气药如生黄芪及活血化瘀药如泽兰等,可增强化痰的效果。考虑其原因,痰的形成首先是气的郁结,气郁结久必造成气虚,再加上理气化痰药多伤气,故稍佐补气药,可增效。痰易与瘀互结,加用活血化瘀药可使痰易去。
作用机理
通过化痰利胆以助运全身气机
化痰以利胆,胆清则气转。《三因方》中所言:“气郁生涎,涎与气搏”道出了温胆汤所主的病因病机。
诸因失调,气滞先生
无论是七情失调,还是外感邪气,或是瘀血、痰涎等病理产物都容易引起局部或全身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气机紊乱。气机紊乱可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机横犯等多种形式,其中除部分气陷由气虚所致外,气逆、气机横犯则大多是在气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气滞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初级的病理产物。
气滞脾胃,易生痰涎
又因为土得木则达,木郁则土不达,土不达则脾胃失其运化而易生痰涎。所以,气滞最初的病理产物正是痰涎。许多人情绪紧张时会出现胸闷、善太息等症状,可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梅核气的症状,其道理正在于此。
气滞和痰涎,郁胆扰胆
另外,肝与胆互为表里,虚证责之于脏,实证责之于腑。气滞属实证,痰气互结亦为实证,气滞和痰涎作为病理产物藏于中空的胆腑,导致郁胆扰胆,影响其正常功能。气机紊乱导致的痰气互结证的病理特点可以概括为:病在肝而表现于胆,即病起于肝气失疏,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则蕴藏于胆。
《黄帝内经》云:“胆为中精之腑”,其以清净为顺,喜和而恶郁。纵观温胆汤方,
半夏+陈皮
半夏为化痰圣药,陈皮理气化痰,两药合用可燥湿化痰;
茯苓+甘草
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甘草健脾益气和中,二药共奏健脾利湿、益气和中之效;
竹茹+枳实
竹茹甘凉,清热化痰,为少阳腑热、痰热要药,枳实微寒,理气行痰、消积除痞,两药合用有清热化痰之功。
全方寒温均衡,均以治痰见长。温胆汤如此化痰之力正可为胆腑“排除干扰”,使胆腑安和清净,从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论:
温胆汤“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
《血证论》对此亦有论述,曰:
“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竹茹清膈上之火,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总求痰气顺利,而胆自宁”。
另外,“百病皆由痰作祟”,气滞易生痰涎,同样,痰涎作为有形实邪也易壅塞经络,加重气滞不通,从而变生多种症状。温胆汤化痰力强,可以祛除痰涎实邪,疏通经络,有利于气机升降出入恢复正常。
通过调理脾胃气机以调畅全身气机
痰气互结证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气机上逆,因为病属于实证,气机当上逆和横逆。土得木则达,肝胆疏泄功能正常可以促进脾胃的升降和运化,同样,肝胆气滞也易困阻脾胃,使得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正所谓“邪在胆,逆在胃”(《灵枢·四时气》)。
另外,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也会有助于肝胆气机的升降,肝气会协同脾气的宣布而条达全身,胆汁亦会借胃气的通降之力下行以助消化。胃失和降势必会影响胆汁下行,严重者会挟胆汁上逆,而表现出口苦、恶心、烦躁、惊悸、失眠等一系列症状。
方解
君-半夏
半夏“辛温善散,辛能理气开郁,温能攻表和中,所以风、寒、暑、湿四气相搏,郁滞不清,非半夏不能和,七情、六郁、九气所为,结塞于中,非半夏不能散”(《本草汇言》);
臣-陈皮、茯苓、枳实、竹茹
陈皮辛苦,健脾理气和胃;茯苓淡渗;枳实苦降,下气消痞;竹茹更为“下气止呃之药也”(《本草汇言》);
佐使-姜枣
再以健脾和胃的姜枣为辅,全方以化痰为主,以降气为纲。
所以温胆汤可以通降胃气,以利胆气,从而疏解肝胆之郁,达到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
另外,根据李东垣的观点,脾胃气机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对全身气机的通畅有着重要意义。正如吴达《医学求是》论:
“诸脏腑之气机,五行之升降,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
而温胆汤可以理气化痰,平逆胃气,补养脾气,促使脾胃中焦气机恢复正常,从而达到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
温胆汤与小柴胡汤、逍遥散的比较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最初用于治疗风寒之邪侵犯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外感疾病,其功主要在于宣发少阳气机,虽后人将其引用治疗诸多内伤杂病,但其发挥功效之处依然在于宣畅少阳枢机。
观其方,
柴胡――轻清宣散,善开郁结,黄芩清肃沉降,两药相伍,一升一降,调畅少阳枢机。
半夏――辛开苦降,辛能助柴胡升发,苦可协黄芩肃降,而且有交通上下阴阳之功。
半夏合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草――甘平扶正,使正气足而邪气自退。
所以,小柴胡汤通过开肝胆之郁,宣畅少阳枢机,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引导人体恢复正常的气血流通,从而使阴阳自和。全方着眼于气,重在宣发肝胆气机。而温胆汤则以化痰利胆兼条理脾胃气机为主,其对气机的调摄作用主要在于通降胃气以利胆气,从而达到疏肝解郁之效。虽然二方均可以条畅气机,但二者机理一升一降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样其所主病也就各不相同。
逍遥散
逍遥散是常用的舒肝解郁方,其与温胆汤最大的差异同样在于气机的升降。温胆汤侧重于降气疏肝,而逍遥散则在柴胡的作用下重在升发疏肝。
逍遥散中有白术、茯苓等健脾药,而舒肝药不多,适于脾虚兼有肝气不能向上向外疏泄的病证。除此之外,二方所主舌脉亦不同,温胆汤证痰湿内停故舌苔厚腻、脉弦滑,逍遥散脾虚兼湿故舌苔薄白腻而少、脉象细弦或者弦虚。
逍遥散误用于治疗痰气互结证容易走进两个误区:
一是实证用补,助长邪气;
二是气机上逆,因为用了具有发表升阳作用的柴胡,加剧气机上逆。
当然肝郁气逆之证,并非全不可用柴胡,若用,则需要用足够的重镇药压住上逆的气机,使柴胡疏肝而不至于助长气机上逆,例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方论
清·张石顽:胆之不温,由于胃之不清,停蓄痰涎,沃于清净之府,所以阳气不能条畅而失温和之性。故用二陈之辛温以温胆涤涎,涎聚则脾郁,故加枳实、竹茹以化胃热也(《张氏医通》)。
清·罗谦甫: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致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熇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木家挟热而上升也。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王晋三: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热入足少阳之本,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气郁生涎,涎痰内沃,而心胆不宁,故怔忡惊悸不已焉。半夏化涎涤饮,橘红利气除涎,茯神安神渗湿,竹茹清热解郁,枳实破泄气以降下,生草缓中州以和胃,生姜散郁豁涎也。水煎温服,使郁解气行,则涎饮自化,而心胆得宁,惊悸怔忡无不平矣。此解郁化涎之剂,为气郁涎饮、惊悸怔忡之耑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陈修园: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膈上之虚热,枳实以除三焦之痰壅,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寒而怯,宜用龙牡桂枝汤加附子之类(《时方歌括》)。
清·王旭高:心为君主而出手震,震位东方。在人属胆,胆为甲木,生心丁火,是以胆气怯者,心神必虚,胆气壮着,心神多旺。然则心者,虽为君者之官,而实听命于胆,故《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二陈和胃涤痰,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非以胆寒而温之也(《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王孟英:此方去姜、枣加黄连,治湿热挟痰而化疟者甚妙,古人所未知也(《温热经纬》)。
清·唐容川:二陈为安胃去痰之剂,竹茹以清膈上之火;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恶求痰气顺利,而胆自宁。温之实清之也。用治痰气呕逆为宜(《血证论》)。
近代·程门雪:温胆汤,出《千金方》,用于妊娠恶阻,痰热内扰者,每收殊功。竹茹、枳壳配半夏、陈皮以清化热痰,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止呕(《书种室歌诀六种》)。
医案
例一 丁学屏治室上性心动过速案(《丁学屏临证笔记》)
高某,男,18岁。镇江某中学高二学生。1990年5月11日初诊。患者患室上性心动过速二年余,起始数月发作一次,发作时压迫眼球,屏气可使其缓解,近年来发作频繁,几乎每周发作一次,屏气、压迫眼球不能中止其发作,须静脉注射异搏定5毫克,才能缓解。患者身材颀长,神情紧张,口苦心烦,面色潮红,面颊密布痤疮。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滑且数。此痰火互结,扰动心神,神向外役。治拟清心涤痰,敛摄心神。方宗黄连温胆汤加味。
小川连3克?陈胆星6克?竹沥半夏9克?川贝母6克?竹茹6克?茯苓12克?小枳实6克?瓜蒌皮9克?川郁金9克?制甘松3克?珍珠母30克,先煎?苍龙齿18克,先煎。
半月后复诊:尚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势已轻缓,压迫眼球,屏气可促使其缓解。一月后三诊:已无室上速发作,仅在上体育课鞍马跳跃时有短暂发作,下蹲后即能自行缓解,诊治二月余,症状全部消失。
例二 杨树千治狂证(精神分裂症)(《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
洪某,男,37岁,门诊号:39054。狂躁不安,常有幻视、幻听现象,多疑,善惊,眩晕,失眠,胸闷气短,心前区时痛,反复发作已两年余。西医诊为精神分裂症。长期服用冬眠灵、奋乃静、安定等,症情无明显改善,而来本院就诊。脉细,苔白腻,证属痰湿内阻,蒙蔽清窍。治拟清化痰湿,佐以安神开窍,方宗温胆汤加味:
姜半夏10克?硃茯神12克?陈皮9克?枳实9克?竹茹6克?甘草6克?枣仁10克?菖蒲6克?磁石30克?硃远志9克
服上方5剂后,头晕头痛减,余症无变化。再以原方去菖蒲加夜交藤15克。服5剂后,诸症又减。继服原方15剂,狂证未再发。
例三 杨树千治呕吐(神经性呕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
陈某某,男,54岁,门诊号:71325。自幼患恶心呕吐症,经常反复发作已四十余年。西医诊为神经性呕吐。屡服中、西药,效果不佳。近一月来病情加剧,恶心呕吐,每日发作,不能进食,食即吐,伴有头晕、乏力、胃脘部胀痛不适,服止吐药无效,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浊中阻,冒失和降,治拟化痰和胃、理气降逆。方宗温胆汤加味。
姜半夏12克?茯苓12克?陈皮9克?枳实9克?竹茹6克?生姜3片?大枣4枚?佩兰10克?生麦芽12克
服药3剂后,恶心、呕吐基本消失,惟头晕、乏力、腹胀、嗳气,再以原方加大腹皮6克、葛根9克。服药5剂,恶心、呕吐全止,余症亦基本消除。后改用香砂六君子丸调理而愈。
例四 李今庸治痰厥齿痛(《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主诉:1954年4月发病,右侧牙齿疼痛,上连头角、下及右颈,势不可忍。经针刺治疗,止痛一天而复发如故,服二乌豆腐方无效,就诊于余。
诊查:肢体恶寒,面黄无华,苔自,脉弦。
治法:投以温胆汤加味。
处方:竹茹15克?枳实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8克?白术10克
服药二剂,其痛减轻,而感右半身微麻如虫行,遂于方中加党参10克、防风3克。再服药二剂,痛止病愈。
例五 岳美中治治疗急性癃闭(《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范某某,男性,56岁。
主诉:因被重物压伤,多处骨折,休克住院。继而小便短少,几近无尿(日夜百余毫升)尿中且有少量蛋白及红白细胞,非蛋白氮54.5毫克%。前医曾投以八正散加味,小便虽有增加,但一日仍约1000毫升。
诊查:询其病情,有时微感恶心,尿黄,便稀如水,口干舌苔稍黄,脉数。
治法:给予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清半夏、赤苓、竹茹、枇杷叶、生姜、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制乳没等。药后翌日小便激增达1880毫升,乃续进前方药,小便日达2000~3800毫升,小便及非蛋白氮化验亦渐趋正常。
例六 张赞臣治眩晕案(《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
李某某男,48岁,工人。门诊号:4667
初诊(1965年5月7日):眩晕已有二年余,时轻时重。近来终日头目眩晕,甚则自觉如坐舟车之中,晨起尤剧;胸闷,口苦而腻,痰稠量多,眠食均差。脉弦滑,舌苔薄腻。朱丹溪说: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此症之本在痰,而其标则为风阳上冒。治宜涤痰清热,佐以平肝熄风。予温胆汤加味。
竹茹6克?麸炒枳壳4.5克?制半夏6克?陈皮4.5克?茯苓9克?生甘草3克?白蒺藜9克?天麻2.5克?四剂。
复诊(5月11日):进上方后,眩晕消失,自觉头脑清朗,粘痰亦少;惟口苦作腻依然,兼见咳嗽。脉弦,舌苔薄腻已化。此症与脾虚生痰有关。盖脾失健运,不能散精,聚为痰浊,蕴久化热扰胆,故口苦作腻;痰浊上输于肺,故令人咳嗽。前方去白蒺藜、天麻,加土炒白术6克,采云曲9克包煎,杏苡仁各9克,桔梗3克。继服三剂,诸症渐失。至1965年12月中旬随访,七个月来未复发。
按语
主左升,肺主右降,此气机升降之理也。又六腑以通为用。然胆之疏泄,胃之通降,实赖肺气之清肃下行。温胆汤方,即于二陈汤方中,加竹茹、枳实二味。二味之增益,变燥湿化痰而为辛苦泄降,则其疏泄胆府,和胃降逆之功,毋庸置疑矣。
附方一
黄连温胆汤 (清热涤痰法)
《六因条辨》
半夏汤洗?枳实麸炒?竹茹各一两?橘皮一两五钱,去白?甘草四钱,炙?白茯苓七钱?黄连 . 水煎服。
【主治】伤暑汗出,身不大热,烦闭欲呕,舌黄腻。
【近代验证】
例一 治精神分裂症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83,2)
杨姓,男,43岁,干部。80年4月7日就诊。十年前,因私怨,心怀忧郁致神志异常,悲伤哭泣之症每年发作四月余,用过各种镇静药均未控制发作或缩短发作时间。予黄连温胆汤加菊花、白蒺藜、朱麦冬,前后共服十一剂,诸证悉除,以健脾养心之法善后调理。
例二 治不寐案(选自《吉林中医药》1986,6)
某,女,42岁,干部。1979年5月14日初诊。半月前,因事争吵后夜卧不宁,心烦不安,服药无效。治以清肝豁痰安神,予黄连温胆汤加珍珠母。夜交藤,水煎服。3剂后每晚能睡3一4小时;前方加栀子,10剂后,诸症悉和,睡眠正常。随访三年,未复发。
例三 治口甘案(选自《吉林中医药》1986,6)
张某某,女,33岁,打字员。1980年7月24日初诊。目中甜腻,食无味,胃院灼热嘈杂已月余。诊见:形瘦,面色萎黄,胸腔闷,舌边齿痕,苔黄,脉弦滑。证由痰热浊邪上泛所致。方用黄连温胆汤加蔻仁、佩兰、石菖蒲,水煎服。6剂后,口甘减;原方加白术,15剂后诸证皆除。
例四 治妊娠恶阻案
许某某,女,25岁,已婚。
初诊:1975年秋。
主诉:婚后半年,停经五十余日,尿妊娠试验(+),诊为早孕。近十日内,呕恶懒食,不欲闻食臭,食入即吐,不食亦呕,口泛酸苦,吐黄绿色水,带有血丝。病后痛苦异常,虽延医数人而病势不减。
诊查:余见其神疲体瘦,面红唇干,善作太息,舌红苔黄燥,脉呈弦滑数象。询知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溲黄赤。
辩证:实属肝胃郁热之证。
治法:遂拟清肝和胃法治之。
处方:黄连15克?芦根15克?麦冬15克?竹茹15克?茯苓15克?橘红15?党枳实15克?大黄3.5克
水煎服,两剂。
二诊:服药已,呕吐稍止,大便通,可日进碗许粥汤。舌红苔徽黄,脉息稍转平和,不似前者有力。前方加白芍、生地各15克。继服药四剂。
三诊:呕吐已止,饮食如常。脉滑而缓,此肝胃平复之象。
勿需服药,嘱其调养情志,慎戒房事,可保万全。
例五 治妊娠恶阻并胎漏案
杜某某,女,27岁,已婚。
初诊:1984年12月28日。
主诉:1984年12月6日,因停经39天阴道间断出血8天,门诊以“胎漏”收住院。入院后经健脾补肾,清热止血,固冲安胎治疗后,阴道出血逐渐停止,但恶心呕吐甚剧,数次查尿酮体为(+),HCG(+),稀释试验(-)。经用健脾和胃、清热降逆之香砂六君子汤、温胆汤、连苏饮等方加减,并配合输液治疗。呕吐时轻时重。近几天略有减轻,精神渐转好。
诊查:现已孕两个月,唇红微干,心烦口渴,阴道复见少许出血。舌质红,苦薄黄,脉弦滑。
辨证:证属热郁冲任,胃失和降。
治法:治宜清热降逆固冲。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加服瓦片饮
处方:黄连9克?半夏9克?陈皮9克?竹茹一团?枳实6克?太子参15克?续断12克?寄生15克?阿胶(兑)9克?大枣12克
生姜三片三剂
另:瓦片饮300毫升,频频呷服。
二诊:12月31日。服上方药后,呕吐明显减轻;昨日下午次数复增多,伴头昏神倦,阴道分泌物呈浅黄色。舌脉如上。停服中药,专用瓦片饮频服以观察疗效。
三诊:1985年1月7日。自服瓦片饮后,呕吐逐渐缓解,近两天来呕吐次数大减,能进少量饮食,精神明显好转。昨日未服此药,呕吐复剧,日子便秘,阴道有少量鲜红血液流出,今日色较淡。现已孕72天。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妇科检查:子宫底在耻骨联合上二指处,无宫缩。
继续清热降逆、止血固冲。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
处方:党参15克?半夏9克?黄连9克?黄芩9克?甘草6克?姜炭3克?大枣12克?生姜三片?枳壳6克?杏仁9克?竹茹一团?续断12克?寄生15克?地黄炭9克?地榆炭15克?三剂
另:瓦片饮频服。
药后呕吐明显减轻,能进饮食,精神、睡眠、二便均可,阴道无出血。继以半夏泻心汤化裁,服至1月28口诸证消失,胎孕正常而出院,足月顺产一女。
附方二、
加味温胆汤
(清热涤痰、养血宁神法)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伤寒》
人参二钱?半橘红?茯苓?黄连酒炒?软苗柴胡?当归身?川芎?白芍药?生地黄?酸枣仁各一钱?半夏七分?甘草五分?竹茹一团?生姜三片
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
【主治】虚烦身振不得眠。
文献
1.原书主治
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2.方论选录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肝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
温胆汤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