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方剂 > 玉女煎

 




玉女煎(方歌)






组成

石膏 三至五钱(9~15g)  熟地 三至五钱或一两(9~30g)  麦冬 二钱(6g)  知母  牛膝 各一钱半(各5g)。


方歌

玉女煎用熟地黄,
膏知牛膝麦冬襄,
胃火阴虚相病因,
牙痛齿枯宜煎尝。

玉女煎中地膝兼
石膏知母麦冬全
阴虚胃火牙疼效
去膝地生温热痊

太阴温病已非轻
气血燔时两不平
玉女煎方原可变
石膏知母地玄冬。

用法

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

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方解

本方主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证。阳明之脉上行头面,入上齿中,阳明气火有余,胃热循经上攻,则见头痛牙痛;热伤胃经血络,则牙龈出血;热耗少阴阴精,故见烦热干渴,舌红苔黄且干。此为火盛水亏相因为病,而以火盛为主。治宜清胃热为主,兼滋肾阴。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阳明有余之火而不损阴,故为君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用为臣药。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一助熟地滋养肾阴;麦门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肾,而润胃燥,且可清心除烦,二者共为佐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肾水,为佐使药,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清热与滋阴共进,虚实兼治,以治实为主,使胃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证可愈。

本方与清胃散同治胃热牙痛,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的牙痛、牙宣等症。本方以清胃热为主,而兼滋肾阴,故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火,滋肾阴,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诸证。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胃热阴虚牙痛的常用方,临床以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为辨证要点。凡胃火炽盛,肾水不足之牙痛,牙衄,消渴等,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但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2、加减变化: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以清热泻火;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
3、现代运用:牙龈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属胃热阴虚者,可用本方。

4、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文。

医案

本方具有气营两清之功效,凡因温病病邪入里,气热未罢,而营热又起的两燔之证均可应用。若热毒炽盛者,可酌加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犀角等。出血者,合用犀角地黄汤或加蒲黄、侧柏叶、茜草、白茅根等增强凉血散血作用。

现代运用治疗牙周炎,加大黄、丹皮凉血消肿,泻火通便以釜底抽薪引火下行,助黄连、连翘清热散结消肿,泻大肠之热,淡竹叶清火利尿使火热之邪自小便而出;辅以白芷、细辛疏风止痛;白蒺藜疏肝郁,散肝风,平肝止痛;全蝎、蜈蚣息风解痉,通络止痛;白芍敛阴、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伍,缓急止痛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等。

案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李某,男,12岁,1986年2月21日就诊。

主诉:高热,头痛,肌肤斑疹2天。

患者昨日无明显诱因突发高热(40.5℃),剧烈头痛,项强,全身皮肤多处红色斑疹隐现,心烦谵语,经物理降温而热不退,今来就诊。现症见:壮热(41.5℃),口渴喜冷饮,饮不解渴,头痛叫喊不休,躁扰不安,查:肌肤斑疹隐现,色暗红,咽扁桃体不红肿,脑膜刺激征阳性。舌红绛,苔黄,脉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脑脊液涂片和化验符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诊断。

本证为温热病邪入里,炽盛于气营。治法:清气凉营解毒。方药: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加味。

生石膏15g,知母10g,玄参15g,生地黄10g,麦冬10g,大青叶10g,丹参10g,紫草10g。3剂病愈。

按:本证为温热病邪入里,炽盛于气营。患者为2月即春季发病,初起即见里热证,病属春温。气分邪热炽盛则高热,头痛,口渴引饮,苔黄,脉数;邪热内迫营分则见斑疹隐现,躁扰不安,舌绛;总属邪热入里,气营两燔之证。

案二:气营同病

鄂某,女性,19岁。

患者7天前曾有畏寒发烧,疲乏无力。3天前旅游回来,自觉口干苦,饮冷水后,当晚有寒战高烧,体温39.6℃不降,1976年10月23日以高烧待查收住院。查体温39.8℃,神清、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颈软,心界不大,心率120次/分钟,律整,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腹部平软,右上腹有压痛,肝在右肋下可及,神经反射正常,舌苔白厚腻,脉象弦数。查:肝功能异常。

暑热伏于气营之证。治则:气营两清。方从《温病条辨》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细生地玄参方加味治之,少佐苦寒以燥湿,药用:

生石膏二两,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细生地八钱,麦冬六钱,淡竹叶三钱,金银花一两,连翘四钱,黄芩四钱,黄连面(冲)一钱。

服药两剂后,体温退至38℃,汗出,口苦饮冷等症好转。乃投白虎汤加减,增入解肌之柴葛及辛凉之品,以图清泄气分之邪热。药用:

生石膏二两,知母四钱,葛根四钱,柴胡三钱,薄荷(后下)二钱,淡竹叶四钱,金银花一钱,连翘一两。

服上方3剂后,体温降至37℃,又投三剂,体温为36℃,病向告愈,虑及余邪未尽,尚有复发之变,辛凉之品应当酌情增入,药用:

金银花五两,连翘五钱,淡竹叶三钱,麦冬三钱,沙参三钱,细生地八钱,薏苡仁一两,山药五钱,扁豆四钱。

服上方五剂后,热未再发,纳谷大增,二便通畅,夜寐亦酣,精神舒畅。血培养(-)。住院共19天,肝功能恢复正常。

按:中医辨证,初起有寒热,舌苔白腻,脉象弦数,有湿热见症。继则寒战高热汗出,形如疟状。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燥,大渴喜凉饮,面赤,口苦黏腻,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一次,黏滞不爽,溲黄而热,脉象滑数有力,苔根部黄腻,舌质红绛。证属伏暑。系夏令感暑湿之气,至秋夏加新凉而发。观其病程变化苔由白腻转为黄褐,乃暑热在气分之证。舌质红绛,则为热在营分,故用加减玉女煎。两剂后,小溲转清,大便通畅,精神转佳,苔由黄褐转为薄黄,舌质由红绛变为淡红,脉来细数,此属营热转气,病有缓解之势,乃投白虎汤加减,增入解肌之柴葛及辛凉之品。三剂后,唯伏暑之邪伤及胃阴,治当益胃养阴,虑及余邪未尽,尚有复发之变,辛凉之品应当酌情增入,故而病愈。

证源流

加减玉女煎是由吴鞠通在张景岳玉女煎基础上变化而来。《温病条辨》曰:“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玄参主之。”吴鞠通曰:“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故选用张景岳气血两治之玉女煎。去牛膝者,牛膝趋下,不合太阴证之用。改熟地为细生地者,亦取其轻而不重,凉而不温之义,且细生地能发血中之表也。加玄参者,取其壮水制火,预防咽痛失血等证也。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辛凉合甘寒法)。”

张秉成曰:“玉女煎,石膏、熟地各五钱,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口渴、头痛、牙痛、失血等证。夫人之真阴充足,水火均平,绝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肾真阴不足,不能濡润于胃,胃汁干枯,一受火邪,则燎原之势而为似白虎之证矣。方中熟地、牛膝滋肾水,麦冬以保肺金,知母上益肺阴,下滋肾水,能治阳明独胜之人,石膏甘寒质重,独入阳明,清胃中有余之热。虽然理虽如此,而其中熟地一味,若胃火炽盛者,尤宜斟酌用之,即虚火一证,亦宜改用生地为是。在用方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可也”(《成方便读》)。

本方乃张景岳玉女煎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生石膏重用,清肺胃之热,配知母呈白虎汤之义,有清热生津之功,清泄气分邪热,玄参、生地、麦冬三药相伍,即成增液汤,滋营阴而清营热。诸药合用共奏清气凉营、养阴生津之效。

 







玉女煎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