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9 章(节) 介绍了:
湿气导致的疾病,可在身体内外上下各处蔓延,随着邪气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病状,诊治时要遵循规律,不要违背原则。
湿气在人体上部,是被雾露侵袭所致,出现头痛、项部僵硬、两额疼痛,脉象浮而涩,这是热邪侵犯心脏,用黄连黄芩泻心汤主治。
湿气在人体下部,是被冷水侵袭所致,从腰部以下感到沉重,两脚肿胀,脉象沉而涩,用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治。
湿气在人体外部,与风邪相互搏结,流窜到经络,出现骨节剧烈疼痛、不想吃饭。脉象浮缓,按压时涩滞,用桂枝汤轻微发汗,使风邪和湿气都散去;如果有恶寒、身体疼痛、四肢麻木不仁,脉象浮而细紧,这是寒气夹杂其中,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主治。
湿气在人体内部,与脾相互搏结,引发胸中胀满,若再加上胃寒,会变成泄泻,胸中胀满适宜用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适宜用理中汤。如果湿气向上侵犯肺,引发肺寒,适宜用小青龙汤。向下转移到肾,引发淋漓不尽,适宜用五苓散。流窜到肌肉,引发黄肿,适宜用麻黄茯苓汤。如果流窜到经络,与热气相互结合,就会引发痈脓。脾胃一向虚寒,与湿气长期滞留,会引发水饮。与燥邪相互搏结,会引发痰饮,治疗属于饮病范畴。
太阳病,关节疼痛且烦躁,脉象沉而细,这叫做湿痹。湿痹的证候,病人小便不通畅,大便反而稀溏,只需要通利小便即可。
湿病患者的症状,全身都疼痛,发热,肤色像被烟熏过一样发黄。
湿病患者,只是头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盖被子靠近火取暖,如果过早攻下,就会出现呃逆、胸部胀满、小便不通畅。舌上有滑腻苔,是因为丹田有热,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却不能喝,口中干燥烦躁。
湿病患者,使用攻下法后,额头出汗,轻微气喘,小便通畅的,是死证;如果腹泻不止,也是死证。
问曰:风湿相互搏结,全身都疼痛,按规律应当出汗后病解,正赶上阴雨连绵不止,医生说这可以发汗,发汗后病没有痊愈是为什么呢?老师说:发汗时汗出太多,只是风邪散去,湿气还在,所以没有痊愈。如果治疗风湿,发汗时,只要让病人微微有要出汗的感觉,风邪和湿气就会一起散去。
湿病患者,身体疼痛,发热,面色发黄且气喘,头痛,鼻塞且烦躁,脉象大,能正常饮食,腹中平和没有病,病是头部有寒湿,所以鼻塞,把药物放入鼻中就能痊愈。
湿病患者,身体烦躁疼痛,可以用麻黄加术汤,适宜发汗,千万不可用火攻法。
病人全身疼痛,发热,傍晚时分加重,这叫做风湿。这种病是因为出汗时受风,或者长期贪凉受寒导致的。可以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病,脉象浮,身体沉重,出汗,怕风,用防己黄芪汤主治。
伤寒八九天,风湿相互搏结,病人不能自行转身,不呕吐,不口渴,脉象浮虚而涩,用桂枝附子汤主治;如果大便坚硬,小便通畅,用白术附子汤主治。
风湿相互搏结,骨节剧烈疼痛、牵引疼痛、不能屈伸,靠近时疼痛加剧,出汗,气短,小便不通畅,怕风不想脱衣服,或者身体轻微肿胀,用甘草附子汤主治。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