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22 章(节) 介绍了:
太阳病,发热,无汗且怕冷,如果脉象沉迟,名为刚痉。
太阳病,发热,出汗,不怕冷,如果脉象浮数,名为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象沉而细的,名为痉病,难以治疗。
太阳病,发汗过多,因而导致痉病。
患风病的人,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就会引发痉病;再发汗,一定会出现四肢拘急的症状。
①“风病”:白云阁本作 “风家”,宋本与湘古本作 “夫风病”。
疮疡患者,不可以发汗,发汗后就会引发痉病。
①此处湘古本有 “即使身体疼痛” 的内容。
患者身体发热、足部寒冷,颈项部牵强拘急,怕冷,时常头部发热,面部发红,眼睛发红,只有头部摇动,突然牙关紧闭,背部向后反张,这是痉病。如果发汗,寒湿相互结合,肌表更加虚弱,就会特别怕冷。发汗之后,脉象如蛇行般柔缓、突然出现脉长大的,是病情将要解除的表现;脉象和原来一样,以及出现伏弦脉的,是病情没有解除的表现。
①“暴脉长大者,为欲解;其脉如故,及伏弦者,为未解”:涪古本作 “暴脉长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湘古本作 “暴腹胀大者,为未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宋本 “为未解” 作 “为欲解”)。
痉病的脉象,按上去紧如弓弦,径直上下运行。
痉病患者,有艾灸留下的疮疡,难以治疗。
太阳病的症状全部具备,身体牵强拘急,有俯仰不能自如之感,脉象反而沉迟,这是痉病,用栝蒌桂枝汤主治。
太阳病,无汗,但小便反而减少,气上冲胸部,牙关紧闭、不能说话,将要发作刚痉的,用葛根汤主治。
痉病,手足厥冷,发热交替出现,嘴唇发青,眼窝内陷,脉象沉弦的,是风邪侵入厥阴经,用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主治。
痉病,原本属于太阳经,如果发热,出汗,脉象弦而实的,是转属阳明经了,适宜用承气类方剂治疗。
痉病,胸部胀满,牙关紧闭,躺卧时不能接触床席,脚部痉挛拘急,必定会出现牙齿相互磨切的症状,适宜用大承气汤。
①“齘齿”:牙齿相磨切。齘,音 xiè。
伤寒病,阴阳易形成的病,患者身体沉重,少气乏力,小腹部拘急不适,有的会牵引阴部痉挛拘急,热势上冲胸部,头部沉重不想抬起,眼睛昏花,膝盖与小腿痉挛拘急的,用烧裩散主治。
大病痊愈后,因劳累而复发的,用枳实栀子豉汤主治;如果有宿食的,加如博棋子大小的大黄五六枚。
伤寒病痊愈后,又发热的,用小柴胡汤主治。脉象浮的,用发汗的方法解除;脉象沉实的,用攻下的方法解除。
湘古本《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伤寒病后,脉象沉实的,是内有实邪,用攻下法可解除,适宜用大柴胡汤。” 可供参考。
大病痊愈后,从腰部以下有水肿的,用牡蛎泽泻散主治。
①“差后”:涪古本作 “已后”。下文同。
大病痊愈后,喜欢唾涎沫,长时间不愈,是胸上有寒邪,应当用丸药温治,适宜用理中丸。
①“胸上”:湘古本作 “胃上”。
伤寒病解除后,身体虚弱消瘦,少气乏力,气逆想要呕吐的,用竹叶石膏汤主治。
大病已经解除,却在傍晚时分稍有烦躁的,是因为病刚痊愈,别人强行让患者进食,而患者脾胃功能还很虚弱,不能消化食物,所以导致轻微烦躁,减少饮食就会痊愈。
①“大病已解”:宋本与湘古本作 “病人脉已解”。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