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24 章(节) 介绍了:
老师说:
疟病,脉象弦数的,热多寒少;脉象弦迟的,寒多热少。脉象弦而小紧的,可以用攻下法;脉象弦迟的,可以用温法;脉象弦紧的,可以用发汗法、针刺法、艾灸法;脉象浮大的,可以用催吐法;脉象弦数的,是风邪引发的,应当从少阳经中辨证施治。
这条宋本记载为“
老师说:
疟病的脉象自然是弦脉,弦数脉的热象多,弦迟脉的寒象多。脉象弦小紧的,用攻下法可痊愈;脉象弦迟的,可以用温法;脉象弦紧的,可以用发汗法、针刺法、艾灸法;脉象浮大的,可以用催吐法;脉象弦数的,是风邪引发的,用饮食调理来止息病情。”
问:疟病在每月初一发作的,应当在十五痊愈,病情严重的在月底应当解除。如果没有痊愈,该怎么办呢?
老师说:
这是形成了癥瘕,必定有疟母,要赶紧治疗,适宜用鳖甲煎丸。
①“月一日发”:广西本记载为“月一发”,白云阁本在勘误时从《金匮》补入一个“日”字,成为“月一日发”。会通本依从这个说法,这里也依从。②“甚者当月尽解”:涪古本与宋本记载为“设不差,当月尽解”。
疟病解除后,过了几天又复发,这不是疟母,是因为病久身体极度虚弱的缘故,应当调和脾胃,阴阳调和后,必定会自行痊愈,用鳖甲理中丸调理。
这条依据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
老师说:
阴气孤绝,阳气独盛发作,就会发热、少气、烦躁郁闷,手足发热且想要呕吐,这种病名叫疸疟,用白虎加桂枝人参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
老师说:
阴气孤绝,阳气独盛发作,就会发热、少气、烦躁郁闷,手足发热且想要呕吐,病名叫疸疟。如果只是发热不恶寒的,是邪气内藏在心脏,外留在于肌肉之间,使人肌肉消瘦。”宋本“肌肉”写作“脱肉”,其余和涪古本相同。①“悗”:读音mán,指烦躁郁闷。《内经》中“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
疟病,病人的脉象如同平常,身体没有恶寒,只是发热,骨节疼痛烦闷,时常呕吐,这种病名叫温疟,适宜用白虎加桂枝汤。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温疟,脉象如同平常,身体没有恶寒,只是发热,骨节疼痛烦闷,时常呕吐,用白虎加桂枝汤主治。”宋本“烦疼”写作“疼烦”,其余和涪古本相同。
疟病,寒象偏重,或者只是恶寒不发热的,这种病名叫牡疟,用蜀漆散主治;柴胡桂姜汤也主治这种病。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疟病寒象偏重的,名叫牡疟,用蜀漆散主治;牡蛎汤也主治这种病。”宋本没有“牡蛎汤亦主之”,其余和涪古本相同。①“柴胡桂姜汤”:也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疟病,发作时口渴的,用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主治。
这条从会通本,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作为附方引用《外台秘要》:“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疗疟病发作时口渴的,也治疗劳疟。”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