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25 章(节) 介绍了:




章25     辨 中风病 脉证 并治(补)
    (白话文)






风邪导致的疾病,往往会出现半身不遂,有的只是手臂不能活动,这是痹证,脉象近似微而数,是中风引起的。

这篇内容主要摘自涪古本《辨中风历节脚气病脉证篇》,由于在桂本中没有找到合适的篇目安放,所以单独列为一篇;会通本则将这篇条文归入《伤风脉证并治》。此条依据涪古本补充。①“似”:《金匮》中没有这个字。

寸口脉浮而紧,紧脉主寒,浮脉主风,风寒相互搏结,邪气侵袭在皮肤。浮脉也提示血虚,络脉空虚。致病邪气不能排除,或在左侧或在右侧滞留,邪气所在的一侧筋脉弛缓,正气充足的一侧筋脉就会紧张,正气牵引邪气,导致口眼歪斜、肢体不遂。邪气在络脉,会出现肌肤麻木不仁;邪气在经脉,会出现肢体沉重难以胜任活动;邪气进入腑脏,会出现神志不清、不认识人;邪气进入五脏,会出现舌头不能说话、口中流涎。

此条依据涪古本补充。①“浮则为风”:《金匮》中写作“浮则为虚”。②“寒风相搏”:《金匮》中写作“寒虚相搏”。

患大风病,四肢沉重烦闷,心中怕冷、感觉阳气不足的,用侯氏黑散主治。

此条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中作为附方记载:“侯氏黑散,治疗大风病,四肢沉重烦闷,心中怕冷、阳气不足的。《外台》中记载可治疗风癫。”

寸口脉迟而缓,迟脉主寒,缓脉主虚。荣气迟缓是因为失血,卫气迟缓是因为中风。邪气侵袭经脉,会出现身体发痒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侵入体内,会出现胸部胀满且气短。

此条依据涪古本、《金匮》补充,会通本中没有收录。

风热引起的瘫痪、痫证,用风引汤主治。

此条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中作为附方记载:“风引汤,清除热邪,治疗瘫痪、痫证。”

中风患者,症状如同发狂,行为错乱,自言自语不停,没有发热,脉象浮的,适宜用防己地黄汤。

此条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中作为附方记载:“防己地黄汤,治疗病症如同发狂,行为错乱,自言自语不停,没有怕冷发热的症状,脉象浮的。”

中风导致痱证,身体不能自主收持,口不能说话,神志模糊不知疼痛部位,有的筋脉拘急不能转身侧卧,用续命汤主治。

此条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中作为附方记载:“《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中风痱证,身体不能自主收持,口不能说话,神志模糊不知疼痛部位,有的筋脉拘急不能转身侧卧。姚僧垣说:与大续命汤相同,还可治疗妇人产后出血以及老人、小孩患此病的。”

中风患者,只能俯卧不能平卧,咳嗽气逆,气上冲,面目浮肿,用续命汤主治。

此条依据涪古本补充。

中风患者,手足拘急,全身关节疼痛,烦热,心中烦乱,怕冷,多日不想进食,有的心中发热,有的腹部胀满,有的气机上逆,有的心悸,有的口渴,有的原本就有寒邪的,用独活细辛三黄汤主治。

此条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中作为附方记载:“《千金》三黄汤,治疗中风,手足拘急,全身关节疼痛,烦热,心中烦乱,怕冷,多日不想进食。”

头风病,用大附子散涂抹。如果病情严重,头晕头重,痛苦至极,不知食物味道,这属于风虚证,需要温暖肌肉、补益中气、增益精气,用术附汤主治。

此条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中作为附方记载:“《近效方》术附子汤,治疗风虚证,头重头晕,痛苦至极,不知食物味道,能温暖肌肉、补益中气、增益精气。”①“术附汤”:这个方剂与桂本中的白术附子汤组成相同,但剂量、用法不同。



下一页 > > >


上一页 < < <

本章 竟   



中医古籍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