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肘后备急方 第 6 章(节) 介绍了:
五尸者(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注也,今所载方兼治之),其状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或?块涌起,或挛引腰脊,兼治之方。
五尸病(包括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注,今所载方剂均可治疗),症状为腹痛、胀满急迫、呼吸困难,气上冲心胸,向两侧胁部攻窜,或有肿块涌起,或牵引腰脊拘挛,以下是治疗方剂。
灸乳后三寸处,十四壮,男子灸左侧,女子灸右侧。若不愈,可增加壮数,直至病愈。
又一方剂:灸心下三寸处,六十壮。
又一方剂:灸乳下一寸处,根据病痛部位选择左右侧,增加壮数即可痊愈。
又一方剂:用四指按压痛处,在指下边缘灸数壮,使患者感痛,同时用指甲掐鼻下人中穴,再掐心下一寸处,多灸几壮,直至病愈。
又一方剂:打破鸡蛋取蛋清,一次吞服。若口闭,将蛋清纳入喉中,摇晃使其咽下,立即痊愈。
又一方剂:打破鸡蛋取蛋清,一次吞服七枚。若无效,可再服。
又一方剂:将商陆根切片,熬热后用布袋盛装,交替熨敷痛处,冷后更换。(五尸虽有不同名称,但病状相似而略有差异:飞尸病邪游走皮肤、洞穿脏腑,发作时刺痛无常;遁尸附骨入肉、攻凿血脉,发作时不可触碰,见尸丧、闻哀哭即发;风尸淫窜四肢,痛无定处,发作时昏恍,遇风雪即发;沉尸缠结脏腑、冲心胁,发作时绞痛,遇寒冷即发;尸注则全身沉重、精神错杂,常觉倦怠,每遇节气变化便病情加重,此症另有后续熨法治疗。)
大凡五尸病,多因身中死鬼接引所致,共同为害人体。古医经虽有消除之方,但非世人所能常用,今摘录其要,以救急难:
雄黄一两,大蒜一两,调和如弹丸大小,纳入二合热酒中服用,片刻即愈。未愈则再制一服。
已有此疾者,应常备此药。
又一方剂:干姜、桂等分,研末,取一指尖撮盐,炒至青色后研末,合水服用,即愈。
又一方剂:将蒺藜子捣碎,用蜜制成丸剂,如胡豆大小,每次服二丸,一日三次。
又一方剂:粳米二升,加水六升,煮一沸后服用。
又一方剂:猪脂肪八合,放入铜器中煎至微沸,投入苦酒八合,调和后一次服下,即愈。
又一方剂:掘地作小坑,注水满坑,搅动后取汁服用。
又一方剂:取屋四角茅草,放入铜器中,用三尺布覆盖腹部,将铜器置于布上,点燃茅草加热,随痛处移动,待局部发痒即愈。若为瓦房,削取四角柱木燃烧,效果亦佳。
又一方剂:桂一尺,生姜一两,巴豆三枚,共同捣碎,用苦酒调和如泥,敷于病痛处,药干即愈。
又一方剂:乌臼根(锉碎)二升,煮至浓汁,去渣后煎至五升,加蜜一两,每次服五合至一升,效果良好。
又一方剂:忍冬茎叶(锉碎)数斛,煮至浓汁,再煎成膏,每次服如鸡蛋大小,一日二三次,效果甚佳。
又一方剂:将乱发烧灰,与杏仁等分捣成膏,和丸后用酒送服,如梧桐子大小,每次三丸,一日五六次。
又一方剂:龙骨三分,藜芦二分,巴豆一分,捣碎后用井花水调和,制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剂,按法服用。
又一方剂:漆叶晒干后研末,用酒送服。
又一方剂:鼍肝一具,煮熟后切片,全部食尽,可佐以蒜薤。
又一方剂:将鳖头斩断烧末,用水送服,分三次服用。若排出如肉状物未尽,复发时再服。
又一方剂:雄黄一分,栀子十五枚,芍药一两,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两次服用。
又一方剂:栀子二七枚,烧末服用。
又一方剂:干姜、附子各一两,桂二分,巴豆三十枚(去心,生用),捣碎过筛,用蜜调和后捣万杵,制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剂,每次服二丸。此药无所不治。
又飞尸入腹刺痛致死方:凡犀角、射罔、五注丸均为良药,另载于大方中。治突然有物如虾蟆入皮中,次日下入腹中如杯状,固定不移,掣痛难忍,数日后可致死:
巴豆十四枚,龙胆一两,半夏、土瓜子各一两,桂一斤半,共同捣碎后用两布囊盛装,蒸热后交替熨敷,也可煮汁少量服用。
此方原本在杂治篇中,病名“阴尸”,得此症者多死。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