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肘后备急方 第 13 章(节) 介绍了: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每个自然段后已添加
:
治疗伤寒、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初得病一日的方剂:
取旨兑根叶共捣,约三升,加入真丹一两、水一升,合煮后绞取汁液,一次服下,得吐即愈。若病重,一升药汁尽服,厚覆身体取汗,病愈。
另一方剂:小蒜一升,捣取汁三合,一次服下。不愈则再制一服,即可痊愈。
另一方剂:乌梅二十七枚,盐五合,加水三升,煮至一升,去滓后一次服下。
另一方剂:取生?木,削去黑皮,细切里白一升,加水二升五合煎,去滓,一服八合,三服即愈。
另一方剂:取术丸子二十七枚,加水五升,煮至熟,去滓后尽服汁液,当吐下而愈。
另一方剂:鸡子一枚,放入冷水半升中搅匀,再取三升水煮沸,将搅匀的蛋液投入沸水中,急搅均匀,待温后一次服下取汗。
另一方剂:用真丹涂满全身,面向火坐,令汗出即愈。
另一方剂:取生?荷根叶合捣,绞取汁液,服三四升。
另一方剂:干艾三斤,加水一斗,煮至一升,去滓后一次服下取汗。
另一方剂:盐一升食用,以汤送服入腹。当腹中绞痛而吐,覆被取汗即愈。
另一方剂:取比轮钱一百五十七枚,加水一斗,煮至七升,服尽汁液。片刻后,再以五升水煮沸,取一升,加冷水二升合为三升,去钱后饮汁,当吐毒而出。
另一方剂:取猪膏如弹丸大,温服,每日三次,三日九服。
另一方剂:乌梅三十枚去核,加豉一升、苦酒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后一次服下。
伤寒有数种,人不能辨别,若想一药尽治:初觉头痛、肉热、脉洪,一二日时,作葱豉汤。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加水三升,煮至一升,一次服下取汗。不汗则再作,加葛根二两、升麻三两,五升水煎至二升,分两次服,必得汗。若仍不汗,加麻黄二两。又可用葱汤研米二合、水一升煮,少时下盐豉,后纳葱白,煎至三升,分服取汗。
另一方剂:豉一升,小男尿三升,煎至一升,分两次服取汗。
另一方剂:葛根四两,加水一斗,煎至三升,纳豉一升,煎至一升半,一次服下。捣生葛汁服一二升亦佳。
若汗出不止已三四日,胸中恶,欲吐者:
豉三升,加水七升,煮至二升半,去滓纳蜜一两,再煮三沸,一次服下,安卧当得吐。不愈则再服,此为传于子孙的秘法。
另一方剂:生地黄三斤细切,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分三次服。亦可服藜芦吐散及苦参龙胆散。
若病已五六日以上:
多作青竹沥,少煎浓缩,频频饮之,厚覆取汗。
另一方剂:大黄、黄连、黄柏、栀子各半两,加水八升,煮六七沸,纳豉一升、葱白七茎,煮至三升,分服,老少皆宜。
另一方剂:苦参二两、黄芩二两、生地黄半斤,加水八升,煮至一升,分两次服。或吐下毒即愈。
若病已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见鬼,欲起走:
干茱萸三升,加水二升,煮至一升,去滓,冷热适宜时服下,得汗便愈。此方必可用,秘之。
另一方剂:大蚯蚓一升破去内脏,以人溺煮至熟,去滓服下。生绞汁或水煎服均佳。又绞粪汁饮数合至一二升,谓之黄龙汤,陈久者佳。
另一方剂:取白犬从背剖开取血,趁热敷于胸上,冷则去之。此法治垂死者可活,无白犬则用诸纯色犬亦可。
另一方剂:取桐皮削去黑皮,细擘成长四寸一束,以酒五合、水一升,煮至一升,去滓一次服下。当吐下青黄汁数升即愈。
另一方剂:鸡子三枚,芒硝一方寸匕,酒三合,合搅至消散尽,服下。
另一方剂:黄连三两,黄柏、黄芩各二两,栀子十四枚,加水六升,煎至二升,分两次服,治烦呕不得眠。
治疗时气垂危的“破棺千金煮汤”:苦参一两切碎,以酒二升半(旧方用苦参酒煮),煮至一升半,去滓,冷热适宜时尽服。当间呕苦寒毒如溶胶,便愈。
另一方剂:大钱百文,加水一斗,煮至八升,纳麝香(当门子如李子大)末,徐徐饮尽,或汗或吐而愈。
治疗温毒发斑、大疫难救的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至减三分之一,绞去滓。纳雄黄、麝香如大豆大,搅匀后尽服,毒从皮中出即愈。
另一方剂:取生虾蟆破腹去肠,捣细吞食。五月五日干者烧末亦佳。
黑奴丸(胡洽、短剧同,一名水解丸,另一方可加小麦黑?一两,名麦奴丸):
麻黄二两,大黄二两,黄芩一两,芒硝一两,釜底墨一两,灶突墨二两,梁上尘二两,捣蜜为丸如弹丸。新汲水五合化一丸,一次服下。若渴但与水,须臾寒战后汗出便解。日移五赤未愈,再服一丸。此治五六日胸中大热、口噤的“坏病”。
另一方剂:大青四两,甘草、胶各二两,豉八合,加水一斗,煮前二物至三升半,去滓纳豉煮三沸,去滓纳胶,分四次服,尽后再合。此治七八日发汗不解、吐下大热者。
另一方剂:大黄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杏仁三十枚,芒硝五合,黄芩一两,巴豆二十粒(熬),捣蜜为丸如大豆。服三丸当利,毒利不止以米饮止之。家人视病者可先服取利,以防传染,此丸可预合备用。
麻黄解肌汤(一二日便服):
麻黄、甘草、升麻、芍药、石膏各一两,杏仁二十枚,贝齿三枚(末),加水三升,煮至一升,一次服下,覆被取汗,即愈。后食豉粥补虚。
另一方剂:麻黄二两,芩、桂各一两,生姜三两,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分四次服。
亦可服葛根解肌汤:葛根四两,芍药二两,麻黄、大青、甘草、黄芩、石膏、桂各一两,大枣四枚,加水五升,煮至二升半,去滓分三次服,微取汗。
三日以上至七八日不解者,可服小柴胡汤:柴胡八两,人参、甘草、黄芩各三两,生姜八两(无则用干姜三两),半夏五两(汤洗),大枣十二枚,加水九升,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微覆取汗,半日即瘥,不愈再作一剂。
若热实得汗不解,复满痛烦躁,欲谵语者,可服大柴胡汤:柴胡半斤,大黄二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枳实十枚,半夏五两(洗),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加水一斗,煮至四升,分四次服,当微利。
此四方最为急须,若得药便可不愁死忧。诸小治方为穷极时备用。若病失治或治不愈,十日以上皆名“坏病”,唯应服大小鳖甲汤(方药分两少而种数多,非备急家所办,故不载)。凡伤寒发汗不可流离过多,一服得微汗即止,未止以粉敷身,勿当风。
初得伤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已,脉浮,面赤斑斑如锦纹,喉咽痛或下痢,或狂言欲走,此名“中阳毒”,五日可治,过此死,宜用此方:
雄黄、甘草、升麻、当归、椒、桂各一分,加水五升,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温覆取汗。不汗再作一剂。
若身重背强,如被杖打,腹中痛,心下硬,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冷,脉沉细而紧数,此名“中阴毒”,五日可治,过此死,用此方:
甘草、升麻各二分,当归、椒各一分,鳖甲一两,加水五升,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温覆取汗,不汗则再煮。
阴毒伤致口鼻冷者,取干姜、桂各一分,末,温酒三合送服,当大热而愈。凡阴阳二毒,非初得便发,或一二日变作者,皆以此药治之,此病多死。
治疗热病不解而下痢困笃欲死者,服此大青汤:
大青四两,甘草三两,胶二两,豉八合,赤石脂三两,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分三次服,尽后再作,日夜两剂即愈。
另一方剂:水五升,豉一升,栀子十四枚,韭白一把,煮至三升半,分三次服。
另一方剂:龙骨半斤捣碎,加水一斗,煮至五升,放冷后徐徐饮之,得汗即愈。
另一方剂:黄连、当归各二两,干姜一两,赤石脂二两,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夜二。
另一方剂:黄连二两,熟艾如鸭卵大,加水二斗,煮至一升,一次服下立止,天行诸痢皆主之。
另一方剂:黄连三两,黄柏、当归、龙骨各二两,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去滓纳蜜七合,再煎至一升半,分三次服,效。
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升麻、甘草、黄连、当归、芍药、桂心、黄柏各半两,加水三升,煮至一升,服之当良。
天行四五日大下热痢:黄连、黄柏各三两,龙骨三两,艾如鸡子大,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分两次服,忌食猪肉、冷水。
若下脓血不止: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粳米一升,加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服七合,日三。
另一方剂:赤石脂一斤,干姜二两,加水五升,煮至三升,分两次服。若绞脐痛,加当归一两、芍药二两,加水一升。
若大便坚闭需通利: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四枚,加水四升,煮至一升二合,分两次服,得通即止。
若十余日不大便,服承气丸:大黄、杏仁各二两,枳实一两,芒硝一合,捣蜜为丸如弹丸,汤六七合送服,未通再服。
若下痢不能食:黄连一升,乌梅二十枚(炙燥),捣末,蜡如棋子大,蜜一升,微火上合煎至可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日三。
若小腹满不得小便:细末雌黄,蜜和丸如枣核大,纳溺孔中半寸,亦可用竹管注阴通之。
另一方剂:滑石末三两,葶苈子一合,加水二升,煮至七合服。
另一方剂:捣生葱敷小腹上,频繁更换。
治疗胸胁痞满、心塞气急喘急:人参、术各一两,枳实二两,干姜一两,捣蜜为丸,一服一枚。若嗽加栝蒌二两,吐加牡蛎二两,日夜服五六丸,不愈再服。
毒病攻喉咽肿痛:切商陆炙热,以布垫喉,熨于布上,冷则更换。
另一方剂:取真?茄如爪甲大,纳口中细嚼,以汁渍喉,微觉异感为佳。
毒病后攻目:煮蜂窠洗眼,日六七次,佳。
另一方剂:冷水渍青布掩目。
若生翳:烧豉二十七粒,末,纳管鼻中吹之。
治疗伤寒呕不止:甘草一两,升麻半两,生姜三两,橘皮二两,加水三升,煮至二升,一次服下即愈。
另一方剂:干姜六分,附子四分,末,苦酒为丸如梧子大,一服三丸,日三。
治疗伤寒哕逆不止:甘草三两,橘皮一升,加水五升,煮至三升,分三次服,日三取瘥。
另一方剂:熟洗半夏,末服一钱匕。
另一方剂:赤苏一把,加水三升,煮至二升,徐徐饮之。
另一方剂:干姜六分,附子四分,末,苦酒为丸如梧子大,服三丸,日三。
近年有时行病,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遍,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则多死。治瘥后疮瘢紫黑,弥岁方减,此为恶毒之气。世人云,永徽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中,煮葵菜以蒜齑啖之即止,初患急食,少饭下菜亦可。此因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故称“虏疮”,诸医参详治疗,用之有效方:
取好蜜遍身摩之,亦可以蜜煎升麻,频频食之。
另一方剂:水浓煮升麻,绵沾洗之,苦酒渍更佳,唯痛难忍。其余治根据伤寒法,多作毒意防之,用地黄黑膏亦好。
治疗时行病发黄:茵陈六两,大黄二两,栀子十二枚,加水一斗,先煮茵陈至五升,去滓纳二物,再煮至三升,分四次服。亦可兼取黄疸杂治法。
近年又有肤黄病,初觉四体沉沉不快,须臾眼中黄,渐至面黄及全身皆黄,急令溺于白纸,纸如柏染者,此热毒已入内,急治之。若初觉,作菰蒂赤豆散吹鼻中,出黄汁数升者多瘥。若已深,看舌下两边有白脉弥弥处,以芦刀割破,出紫血数升亦歇(须惯解割者,误伤心脉血出不止则杀人,可烧纺?铁灼脉令焦)。兼以菰蒂杂巴豆捣丸服之,大小便去黄汁。破灼后禁诸杂食。又云有“根据黄坐”“黄复”,须分别治之方:
切竹煮饮之。
另一方剂:捣生瓜根绞汁,饮一升至二三升。
另一方剂:醋酒浸鸡子一宿,吞蛋白数枚。
另一方剂:竹叶切五升,小麦七升,石膏三两(末,绵裹),加水一斗五升,煮至七升,一服一升,尽吃即瘥。
另一方剂:生葛根汁二升,好豉一升,栀子三七枚,茵陈切一升,加水五升,煮至三升,去滓纳葛汁,分五次服。
另一方剂:金色脚鸡(雌鸡),治如食法,熟食肉饮汁令尽,不过再作,下少盐豉佳。
治疗毒攻手足肿、疼痛欲断:
用虎杖根锉碎,煮水适寒温渍足,至踝上有赤痕即止。
另一方剂:稻穣灰汁渍足。
另一方剂:酒煮苦参渍足。
另一方剂:盐豉及羊尿一升,捣熟渍之。
另一方剂:细锉黄柏五斤,加水三斗,煮渍之,亦治攻阴肿痛。
另一方剂:作坎深三尺,容两足,烧坎令热,以酒灌坎中,着屐踞坎中,壅勿令泄。
另一方剂:煮羊桃汁渍之,杂少盐豉尤好。
另一方剂:煮马屎或羊屎汁渍之。
另一方剂:猪膏和羊屎涂之。
另一方剂:牛肉裹肿处。
另一方剂:捣常思草绞汁渍足。
另一方剂:猪蹄一具合葱煮,去滓纳少盐渍之。
毒病下部生疮:
烧盐深导之,不过三次。
另一方剂:生漆涂之,绵导之。
另一方剂:大丸艾灸下部(穷无药时用)。
另一方剂:蚯蚓三升,加水五升煮至二升半,尽服之。
另一方剂:煮桃皮煎如饴,绵裹导之。
另一方剂:水中荇菜捣绵裹导之,日五易。
另一方剂:榉皮、槲皮合煮汁如粘糖导之,又浓煮桃皮饮之最佳。
另一方剂:捣蛇莓汁服三合,日三。水渍乌梅令浓,纳崖蜜频频饮之。
若病患齿无色,舌上白,或喜睡眠,愦愦不知痛痒,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晓此者但攻其上,下部生虫食肛,肛烂见五脏便死,治之方:
取鸡子白纳漆,合搅还纳壳中,仰头吞之,当吐虫即愈。
另一方剂:烧马蹄作灰,细末,猪脂和,涂绵导下部,日数次。
另一方剂:桃仁十五枚,苦酒二升,盐一合,煮至六合,服之。
另一方剂:烧艾于管中熏之,令烟入下部,中少雄黄更佳,此治溪温法,故兼用之。
又有病?下不止:乌头二两,女葳、云实各一两,桂二分,蜜丸如桐子,水服五丸,日三。
治疗下部卒痛如鸟啄:赤小豆、大豆各一升,合捣,两囊贮,蒸熟后交替坐之即愈。
此本在杂治中,亦为伤寒毒瓦斯所攻。凡治伤寒方甚多,诸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青龙、白虎、四顺、四逆二十余方皆至要,但药难备,且诊候须明,别在大方中。今唯载前四方为急须者,黄膏赤散在辟病条中预合,初觉患便服之。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种,源本小异:冬月伤于寒或疾行力作汗出得风冷至夏发为伤寒;冬月不甚寒多暖气及西风使人骨节缓堕受病至春发为时行;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为温病。诊候相似,贵胜总名伤寒,世俗号为时行。道术符刻言五温亦殊,大归同途,然自有阳明、少阴、阴毒、阳毒之异。少阴病例不发热而腹满下痢,最难治。
附方:
《必效方》治天行一二日:麻黄一大两去节,加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着米一匙及豉作稀粥,取强一升。先作熟汤浴头百余碗,然后服粥,厚覆取汗,夜为佳。
《梅师方》治伤寒汗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闷吐:豉一升,盐一合,加水四升,煎至一升半,分服当吐。
《圣惠方》治伤寒四日呕吐,宜吐:苦参末,酒下二钱,得吐即瘥。
另一方剂治时气热毒、心神烦躁:蓝淀半大匙,新汲水一盏服。
另一方剂治时气头痛不止:朴硝三两捣散,生油调涂顶上。
另一方剂治时气烦渴:生藕汁一中盏,入生蜜一合,匀分二服。
《胜金方》治时疾热病狂言心燥:苦参不限多少,炒黄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温服,连煎三服,有汗无汗皆瘥。
《博济方》治阴阳二毒伤寒黑龙丹:舶上硫黄一两(柳木槌研三两日),巴豆一两(和壳)。以二升铛子先铺硫黄,次安巴豆,又以硫黄盖之,酽醋半升浇之,盏盖紧密,湿纸固济缝,文武火熬,候巴豆作声过半,离火入臼急捣细,加少米醋及蒸饼捣冷,丸如鸡头大。阴毒用椒四十九粒、葱白二茎,水一盏煎至六分,服一丸;阳毒用豆豉四十九粒、葱白二茎,水一盏煎吞一丸,不得嚼破。
《孙用和方》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痛:郁金五个(大者),牛黄一皂荚子(细研),同为散。每服醋浆水一盏,煎三沸,温服。
《孙兆口诀》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息沉细、头疼腰重,兼治阴毒咳逆:
川乌头、干姜等分为粗散,炒转色放冷,捣细散。每一钱,水一盏,盐一撮,煎至半盏,温服。
另一方剂治阴胜隔阳伤寒(燥热不欲饮水):霹雳散,附子一枚烧灰存性为末,蜜水调下,一服而愈(逼散寒气后热气上行汗出)。
《圣惠方》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宜熨:吴茱萸一升,酒和匀,湿绢袋二只贮蒸极热,熨脚心,候气通畅匀暖即停,累验。
唐崔元亮疗时疾发黄、心狂烦热、闷不认人:大栝蒌一枚(黄者),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朴硝八分,搅匀分两次服。
《外台秘要》治天行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苦参一两锉,醋二升煮至一升二合,尽饮当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参醋酒不解,温覆取汗)。
另一方剂救急治天行后呕逆不下食:羊肝如食法作生淡食,不过三度即止。
另一方剂:鸡卵一枚煮三五沸,水浸外熟内热,吞之良。
《圣惠方》治时气呕逆不下食: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生姜一两同锉,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温服。
《深师方》治伤寒哕不止:半夏熟洗干末,生姜汤服一钱匕。
《简要济众》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
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末),人参汤下一钱,无时服。
《外台秘要》治天行毒病衄鼻(热毒血下数升):好墨末,鸡子白为丸如梧子,生地黄汁下二十丸,人行五里再服。
又疗伤寒已八九日至十余日,大烦渴而三焦有疮?,多下,或张口吐舌,呵吁目烂,口鼻生疮,谵语不识人,除热毒止痢方:
龙骨半斤碎,加水一斗煮至四升,沉井底令冷,服五合,渐渐进之,恣意饮,老少皆宜。
《梅师方》治热病后下痢脓血不止、不能食:白龙骨末,米饮调方寸匕服。
食疗治伤寒热毒下血:羚羊角末服之即瘥,又疗疝气。
《圣惠方》治伤寒孤惑、毒蚀下部(肛外如?,痛痒不止):雄黄半两,以大口瓶子纳灰,装香火烧雄黄,候烟出熏病处。
另一方剂治伤寒下部生?疮:乌梅肉三两(炒燥),杵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石榴根皮煎汤食前下十丸。
《外台秘要》方崔氏疗伤寒手足疼欲脱:羊屎煮汁灌之瘥止,亦疗时疾阴囊及茎热肿,亦可煮黄柏等洗之。
《梅师方》治伤寒发豌豆疮未成脓:研芒硝,猪胆和涂,效。
《经验后方》治时疾发豌豆疮及赤疮子未透,心烦狂燥,气喘妄语或见鬼神:
龙脑一钱细研,旋滴猪心血和丸如鸡头肉大,每服一丸,紫草汤下,少时心神定得睡,疮后发透,根据常将息。
《药性论》云:虎杖治大热烦燥,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甘美可贮,瓶置井中令冷,白瓷或银器贮,似茶啜之,时人呼为“冷冻饮料子”,尊于茗,能破女子经候不通(捣以酒浸常服,有孕勿服)。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