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2 章(节) 介绍了:




02章 平脉法
    (白话文)






问曰:
脉象有阴阳之分,是怎样的呢?

老师说:
凡是脉象大、浮、数、动、滑,这些称为阳脉;凡是脉象沉、涩、迟、弦、微,这些称为阴脉。大凡阴病出现阳脉的,能生存;阳病出现阴脉的,会死亡。

阴阳相互搏击称为动脉,阳分出现动脉会出汗,阴分出现动脉会发热。身体发冷、畏惧寒冷的,这是三焦受损。如果数脉出现在关部,上下没有头绪,像豆子一样大,跳动明显的,称为动脉。

脉来迟缓,时常停顿一下又继续跳动的,称为结脉;脉来急促,时常停顿一下又继续跳动的,称为促脉。阳邪亢盛就会出现促脉,阴邪亢盛就会出现结脉,这些都是病脉。另外,脉来跳动却中途停止,再次跳动时脉象略小,中间有恢复的迹象又跳动的,称为结阴;脉来跳动却中途停止,不能自行恢复,接着又跳动的,称为代阴。出现这种脉象,病情必定难以治疗。

脉象阴阳都呈促脉,会患血病,属于实证;阴阳都呈结脉,会失血,属于虚证。假如促脉出现在寸口,会吐血或鼻出血;出现在尺中,会便血;如果脉象忽促忽结,病情难以治疗。

脉数的人,长时间数脉不止,一旦停止就是邪气结聚,正气不能恢复,反而结聚在脏腑,所以邪气浮越,与皮毛相搏结;脉数的人,不能用攻下法,攻下后必定会心烦、腹泻不止。

问曰:
脉象有阳结、阴结,如何区别呢?

老师说:
脉象浮而数,能进食,不大便的,这是实证,称为阳结,预计十七天病情会加剧;脉象沉而迟,不能进食,身体沉重,大便反而坚硬的,称为阴结,预计十四天病情会加剧。

脉象像车盖一样盛大浮泛的,称为阳结。脉象像触摸长竿一样连续不断的,称为阴结。

脉象像肉汤上的油脂一样轻飘无力的,是阳气衰微。脉象像蜘蛛丝一样缠绕纤细的,是阴气衰竭。脉象像倾泻的漆液将尽时那样微弱断续的,是失血。

问曰:
脉象有残贼,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说:
脉象有弦、紧、浮、滑、沉、涩,这六种脉象,称为残贼,能导致其他脉象出现病变。

问曰:
脉象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说:
水行克制火行,金行克制木行,称为纵;火行克制水行,木行克制金行,称为横;水行克制金行,火行克制木行,称为逆;金行克制水行,木行克制火行,称为顺。

问曰:
濡弱脉为什么反而对应十一脏呢?

老师说:
五脏六腑相互乘袭,所以有十一脏。

问曰:
怎么知道是乘袭腑,怎么知道是乘袭脏呢?

老师说:
各种阳脉浮数是乘袭腑,各种阴脉迟涩是乘袭脏。

脉象阴阳都弦,没有寒热症状,是水饮病。弦脉在浮部,水饮在皮肤;在中部,水饮在经络;在沉部,水饮在肌肉;如果寸口弦,水饮在上焦;关上弦,水饮在中焦;尺中弦,水饮在下焦。

脉象弦而紧的,称为革脉。弦脉的形状像弓弦,按压时不会移动;紧脉像转动的绳索一样没有固定形态。

脉弦而大,弦脉意味着阳气衰减,大脉意味着像芤脉一样中空;衰减是有寒邪,芤脉是有虚证;寒邪与虚证相互搏结,这种脉象称为革脉。妇人出现这种脉会流产、漏下,男子出现这种脉会失血、失精。

问曰:
曾经被人诘难,紧脉是从哪里来的?

老师说:
假如失血过多,或者呕吐,因为肺里有寒,所以脉象紧;假如咳嗽,是因为饮用冷水,所以脉象紧;假如腹泻,因为胃虚有寒,所以脉象紧。

寸口脉浮而紧,医生反而用攻下法,这是大错。浮脉表示没有血,紧脉表示有寒邪;寒邪与气相搏结,就会肠鸣。医生却不知道,反而让病人饮用冷水,使汗不能排出。水遇到寒气,寒冷必定相互搏结,病人就会噎塞。

寸口脉微,尺脉紧,病人虚损多汗,可知阴气常常存在,完全不见阳气。

寸口脉浮而大,浮脉是风邪虚证,大脉是气盛;风气相互搏结,必定会出现瘾疹,身体发痒,发痒称为泄风,时间长了会变成痂癞。

寸口脉浮而大,浮脉是虚证,大脉是实证;在尺部是关证,在寸部是格证;关证会导致不能小便,格证会导致呕吐反胃。

寸口脉微而涩,微脉表示卫气运行不畅,涩脉表示荣气不足。荣气与卫气不能相互辅助,三焦失去仰赖,身体就会麻木不仁。荣气不足,就会感到烦躁疼痛、口中难以言说;卫气虚弱,就会怕冷、频繁打哈欠。三焦不能归于正常部位,上焦不归位,就会嗳气、吞酸;中焦不归位,就不能消化食物、摄取饮食;下焦不归位,就会遗尿。

寸口脉微而涩,微脉表示卫气衰弱,涩脉表示荣气不足。卫气衰弱,面色就会发黄;荣气不足,面色就会发青。荣气如同根,卫气如同叶,荣气与卫气都衰弱,就像根叶枯萎,会出现寒战、咳嗽气逆、吐出腥气、涎沫等症状。

寸口脉微而缓,微脉说明卫气疏松,卫气疏松皮肤就会空虚;缓脉说明胃气充实,胃气充实就会消化谷物、运化水液。谷物进入胃中,脉道才能通畅;水液进入经脉,血液才能生成。荣气旺盛皮肤就必然疏松,三焦失去常规,称为血崩。

寸口脉弱而缓,弱脉表示阳气不足,缓脉表示胃气有余,会出现嗳气、吞酸,食物突然不能咽下,气郁满在膈上。

寸口脉微而数,微脉说明没有气,没有气荣气就会虚,荣气亏虚血液就不足,血液不足胸中就会发冷;趺阳脉浮而涩,浮脉表示虚证,涩脉表示脾受损,脾受损就不能腐熟消化食物。早晨吃的食物傍晚吐出,傍晚吃的食物早晨吐出,食物隔夜不消化,称为胃反。脉象紧而涩,这种病难以治疗。

寸口脉弱而迟,弱脉表示卫气微弱,迟脉表示荣气中有寒。荣气是血,血寒就会发热;卫气是气,卫气微弱人就会心里感觉饥饿,饥饿却又感到虚满,不能进食。

寸口脉弱而涩,尺脉浮大,没有外感症状的,病属于内伤。

寸口脉弱而涩,尺脉濡弱,男子会患失精病,女子会患赤白带下病。

寸口脉洪数,按下去弦急的,会发瘾疹。假如脉象浮数,按下去反而平和的,是外毒,适宜清除;脉象数大,按下去弦直的,是内毒,适宜升提,让它向外排出。误用攻下法就会向内陷入,向内陷入就会死亡。

寸口脉微弱,尺脉浮涩;弱脉会导致发热,涩脉是失血,病人一定会厥冷、轻微呕吐。厥冷应当头晕,不头晕反而头痛的,疼痛一定是实证,下焦虚而上焦实,一定会鼻出血。

寸口脉动而弱,动脉是受惊的表现,弱脉是心悸的表现;趺阳脉微而浮,浮脉表示胃气虚,微脉表示不能进食。这是恐惧、忧思逼迫所导致的脉象。受惊生病的人,脉象停顿后又跳动,病人眼睛视物不清。

寸口脉紧,趺阳脉虚;虚脉表示胃气虚,紧脉表示寒气实。寒气在上焦,胸中一定会胀满而嗳气。胃气虚的人,趺阳脉浮,少阴脉紧,心下一定会心悸,为什么这么说?寒与水相互搏结,两种气相互争斗,因此会心悸。

寸口脉洪数,按下去急促滑利的,会发痈脓。有发热的,痈脓会突然出现;没有发热的,很久之后一定会出现。

寸口脉浮滑,按下去弦急的,会发内痈。咳嗽、胸中疼痛,是肺痈,会吐出脓血;腹中牵引疼痛,是肠痈,会大便下脓血。

寸口脉大而涩,时常出现弦脉,没有寒热症状,这是浸淫疮导致的;如果再出现细数脉,就难以治疗。

趺阳脉紧而浮,浮脉主气,紧脉主寒;浮脉会导致腹满,紧脉会导致绞痛;浮脉与紧脉相互搏结,会肠鸣转动,转动时气就会动,膈气就会向下;少阴脉摸不到,阴部会肿大而虚。

趺阳脉微而紧,紧脉主寒,微脉主虚,微脉与紧脉相互搏结,就会气短。

趺阳脉大而紧的,会立即腹泻,难以治疗。

趺阳脉浮,浮脉表示虚证,浮虚相互搏结,因此会气噎,这说明胃气衰竭。这是医生的过失,错在攻击虚证而取用实证,固守空虚而逼迫血液。脉象滑就会呃逆,脉象浮、鼻子干燥的,一定会鼻出血。

趺阳脉迟而缓,说明胃气正常。趺阳脉浮而数,浮脉会损伤胃,数脉会扰动脾,这不是原本的病,是医生特意用攻下法造成的。荣卫之气向内陷入,数脉先变微弱,脉象反而只浮,病人一定会大便坚硬,嗳气不止。为什么这么说?原本因为数脉扰动脾,数脉先变微弱,所以知道脾气不能正常运行,大便一定会坚硬,嗳气不止,使得脉象反而浮;数脉变为微弱,邪气单独停留,心中就会饥饿,邪热不能消化谷物,会发潮热、口渴;数脉应当变迟缓,病人却感觉饥饿;数脉不按时变缓,就会生恶疮。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正常的,病在脾,按规律会腹泻。怎么知道的呢?如果脉象浮大,是气实血虚。现在趺阳脉浮而涩,所以知道脾气不足,胃气虚。因为少阴脉弦而沉刚出现,这是正常的脉象,所以称为如经。如果反而出现滑而数的脉象,就知道会大便带脓。

趺阳脉浮而芤,浮脉表示卫气虚,芤脉表示荣气受伤。病人身体消瘦,肌肉干燥粗糙如鳞甲交错,浮脉与芤脉相互搏结,宗气衰微,四肢失去营养。

趺阳脉浮而大,浮脉是气实,大脉是血虚,血虚就是无阴。孤阳单独下到阴部,小便应当发红而困难,胞中应当空虚。现在反而小便通畅且大汗出,按规律胃应当虚弱,现在反而更实,津液四散,荣气衰竭血液耗尽干涸,烦躁而不能入睡,血液稀薄肌肉消瘦,形成暴液。医生又用毒药攻伐胃,这是加重虚损,外来的阳气离去有一定期限,病人一定会下利如淤泥而死。

问曰:
脉象聚合沉下,称为滑脉,是什么意思?

老师说:
沉脉是纯阴,聚合是正阳,阳气与阴气和合,所以脉象滑,关部和尺部自然平和。

趺阳脉微沉,饮食正常;少阴脉微滑,滑脉是紧脉浮起的名称。这是阴实,病人一定会大腿内侧出汗,阴部潮湿。

趺阳脉浮而滑,浮脉是阳,滑脉是实;阳气与实邪相互搏结,脉象急促,卫气失去常规。浮滑脉变成急促脉,发热、汗出的,无法治疗。

趺阳脉滑而紧,滑脉表示胃气实,紧脉表示脾气强。用实邪攻击强邪,疼痛反而会损伤自身,就像用手握住刀刃,必然会造成创伤。

趺阳脉沉而数,沉脉是实,数脉表示能消化谷物;出现紧脉的,病难以治疗。

趺阳脉伏而涩,伏脉会导致呕吐呃逆,水谷不消化,涩脉会导致食物不能进入,称为关格。



老师说:
病人脉象微而涩,这是医生治疗造成的病害。大量发汗,又多次用攻下法,病人失血,病应当先恶寒,后发热,没有停止的时候。夏天极热,却想穿厚衣服;冬天极寒,却想光着身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阳气微弱就会恶寒,阴气虚弱就会发热。这是医生发汗使阳气微弱,又用攻下法使阴气虚弱。五月的时候,阳气在体表,胃中虚冷,因为阳气内在微弱,不能抵御寒冷,所以想穿厚衣服;十一月的时候,阳气在体内,胃中烦热,因为阴气内在虚弱,不能抵御炎热,所以想光着身子。又因为阴脉迟涩,所以知道是失血。

少阴脉弱而涩,弱脉会导致轻微烦躁,涩脉会导致厥逆。

趺阳脉摸不到,脾不能上下运化,身体发冷皮肤坚硬。

少阴脉摸不到,肾气微弱,精血不足,奔豚气急促迫近,上冲入胸膈,宗气反而聚集,血液结在心下,阳气退下,热归于大腿内侧,与阴气相互作用,使身体麻木,这是尸厥,应当针刺期门、巨阙穴。

妊娠时,脉象弦数而细,少腹疼痛,手心发热,这是热结在胞中,不提前治疗,一定会有难产。

产后,脉象洪数,按下去弦急,这是恶露没有排出。如果恶露已经排出,而脉象依然如此,这是魂脱,难以治疗。

各种脉象浮数,应当发热且畏寒战栗。如果有疼痛的部位,饮食正常的,是有脓液蓄积。

问曰:
人恐惧的时候,脉象是什么样子?

老师说:
脉象像触摸丝线一样连续不断,面色苍白失去血色。

问曰:
人不饮水,脉象类似什么?

老师说:
脉象自然涩滞,唇口干燥。

问曰:
人惭愧的时候,脉象类似什么?

老师说:
脉象浮,面色忽白忽红。



老师说:
寸口脉各种微脉是亡阳,各种濡脉是亡血,各种弱脉会发热,各种紧脉是有寒。各种感受寒邪的,就会厥逆,郁闷昏冒麻木,因为胃中没有谷气,脾的运化涩滞不通,口部拘急不能说话,战栗发抖。



师曰:
发热时脉象就躁动,恶寒时脉象就平静,脉象随着证候变化的,是疟疾。



师曰:
伤寒病,出现咳嗽气逆、呼吸困难,脉象散乱的,是死证。因为形体已经衰败了。



师曰:
脉象忽大忽小、忽静忽乱,见到人就惊恐的,是邪气发自胆腑,因为正气衰竭了。



师曰:
人的脉象都没有异常,却突然暴发重病、不省人事的,是厉鬼作祟。用祝由的方法治疗,能说话的可以治愈,不能说话的是死证。



师曰:
脉象浮而洪大,身体出汗如油,气喘不止,水浆不能喝下,肢体麻木,时而安静时而躁动,这是生命将要断绝的表现。还不知道哪个脏腑先遭受灾害?如果出汗时头发湿润,气喘不止的,这是肺先衰竭;阳气单独留存,形体像被烟熏过一样,眼睛直视、摇头的,这是心先衰竭;口唇反而发青,四肢抽搐颤动的,这是肝先衰竭;口唇周围发黑,出汗如油且面色发黄的,这是脾先衰竭;大小便失禁,胡言乱语,眼睛反而直视的,这是肾先衰竭。又不知道哪个脏腑的阴阳先衰竭?如果阳气先衰竭、阴气后枯竭的,病人死亡时,身体颜色必定发青;如果阴气先衰竭、阳气后枯竭的,病人死亡时,身体必定发红、腋下温暖、心下发热。

奇经八脉不隶属于十二经脉,有各自运行的路径。它们所导致的疾病总归为阴阳问题,其治疗方法属于十二经脉的范畴。

假如督脉患病,脊背强直,隐隐作痛,脉象应当微浮而急促,按之涩滞,治疗归属太阳经。

任脉患病,体内凝结疼痛形成疝瘕,脉象应当沉而结滞,治疗归属太阴经。

冲脉患病,气逆而上且腹中拘急,脉象应当浮虚而数,治疗归属太阴经。

带脉患病,苦于腹痛,腰间冷痛,脉象应当沉而细,治疗归属少阴经。

阳蹻脉患病,邪气侵袭侧面,气运行在外部,脉象应当弦急,按之缓和,治疗归属少阳经。

阴蹻脉患病,邪气侵袭侧面,气运行在内部,脉象应当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治疗归属厥阴经。

阳维脉与各阳经相会合,它所导致的疾病在脉外,出现寒热症状,脉象应当浮而虚,治疗归属气分。

阴维脉与各阴经相交会,它所导致的疾病在脉中,出现心中疼痛,手心发热,脉象应当弦而涩,治疗归属血分。

阳维脉维系各阳经,阴维脉维系各阴经,是气血的别使,不局限于某一经脉。

奇经八脉所导致的疾病,是由各经脉感受邪气,长时间转移传变,或者劳累损伤所引起的,不是突然发作的。

问曰:
八脉内伤,如何辨别呢?

师曰:
督脉受伤,身体软弱不想伸展,不能长久站立,站立就会隐隐发胀;任脉受伤,小便增多,颜色白浊;冲脉受伤,时常咳嗽不止,有声无痰,劳累就会气喘;带脉受伤,全身一周发冷;阳蹻脉受伤,身体左侧麻木;阴蹻脉受伤,身体右侧麻木;阳维脉受伤,就会非常怕冷,皮肤常常湿润;阴维脉受伤,就会非常怕热,皮肤常常干燥。

问曰:
八脉内伤,脉象是什么样子呢?

师曰:
督脉受伤,尺脉大而涩;任脉受伤,关脉大而涩;冲脉受伤,寸脉短而涩;带脉受伤,脉象沉迟而结滞;阳蹻脉受伤,脉象时而大时而弦;阴蹻脉受伤,脉象时而细时而弦;阳维脉受伤,脉象时而缓时而弦;阴维脉受伤,脉象时而紧时而涩。

问曰:
它们的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呢?

师曰:
督脉受伤,应当补髓;任脉受伤,应当补精;冲脉受伤,应当补气;带脉受伤,应当补肾;阳蹻脉受伤,就补益胆气;阴蹻脉受伤,就补养肝血;阳维脉受伤,就调和卫气;阴维脉受伤,就滋养荣血。

问曰:
那处方是怎样的呢?

师曰:
观察身体的虚实,察看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方法,权衡使用药物,就不会有失误了。

下一页 > > >


上一页 < < <

本章 竟   



中医古籍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