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4 章(节) 介绍了: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北斗指向艮位,雨水正月中北斗指向寅位。惊蛰二月节北斗指向甲位,春分二月中北斗指向卯位。清明三月节北斗指向乙位,谷雨三月中北斗指向辰位。立夏四月节北斗指向巽位,小满四月中北斗指向巳位。芒种五月节北斗指向丙位,夏至五月中北斗指向午位。小暑六月节北斗指向丁位,大暑六月中北斗指向未位。立秋七月节北斗指向坤位,处暑七月中北斗指向申位。白露八月节北斗指向庚位,秋分八月中北斗指向酉位。寒露九月节北斗指向辛位,霜降九月中北斗指向戌位。立冬十月节北斗指向乾位,小雪十月中北斗指向亥位。大雪十一月节北斗指向壬位,冬至十一月中北斗指向子位。小寒十二月节北斗指向癸位,大寒十二月中北斗指向丑位。
二十四气中,节气有十二个,中气有十二个。五天为一候,气也是如此,合计有七十二候。判断疾病的生死,必须透彻理解这些。
《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和,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清凉,冬天气候寒冷,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顺序。冬天严寒,万物深深潜藏,君子起居作息应注意保暖,就不会被寒邪伤害。触犯寒邪的人,就称为伤寒。被四季的邪气所伤,都能导致疾病。把伤寒作为病名,是因为它是最盛的杀伤厉气。
被寒邪侵袭后立即发病的,称为伤寒。不立即发病的,寒毒潜藏在肌肤里,到春天变成温病,到夏天变成暑病。暑病,是热势极盛比温病更重的疾病。因此辛苦劳作的人,春夏多患温热病,都是由于冬天触犯寒邪导致的,不是时行之气引起的。
凡是时行病,春天应该暖和却反而非常寒冷,夏天应该炎热却反而非常凉爽,秋天应该凉爽却反而非常炎热,冬天应该寒冷却反而非常温暖,这是不合时节却出现了相应的气候。因此一年之中,老幼所患的病大多相似,这就是时行之气导致的。
想要测知四季正常气候致病及时行疫气致病的方法,都应当按照斗历来推算。九月霜降节后,应该逐渐寒冷,到冬天非常寒冷,到正月雨水节后应该解除寒冷。之所以称为雨水,是因为冰雪消融变成雨水的缘故。到惊蛰二月节后,气候逐渐暖和,到夏天非常炎热,到秋天就凉爽。从霜降以后,到春分以前,凡是触犯霜露,身体受寒立即发病的,称为伤寒。九月十月,寒气还轻微,致病就轻;十一月十二月,寒气已经凛冽,致病就重;正月二月,寒气渐渐将要解除,致病也轻。这是因为冬天调理不当,恰好感染伤寒就发病了。
如果冬天有不合时节的温暖,称为冬温。冬温的毒邪,和伤寒大不相同。冬温发病还有先后之分,相互重叠,病情也有轻重,治疗方法不同,证候如后面章节所述。
从立春节后,期间没有突然的大寒,也没有冰雪,却有人发高烧患病,这是属于春天的阳气,引发冬天潜藏的寒邪,变成温病。
从春分以后,到秋分节前,天气有突然寒冷的,都是时行寒疫。三月四月,有时有突然寒冷,这时阳气还微弱,被寒邪所伤,病势发热还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经旺盛,被寒邪所伤,病势发热就重;七月八月,阳气已经衰退,被寒邪所伤,病势发热也轻。这种病和温病相似,但治疗有区别。
十五天是一个节气,在四季之中,一季有六个节气,四乘六称为二十四气。然而气候也有应该到来却没到来,或者没到时候却到来了,或者到来了却太过的情况,这些都会形成致病之气。只是天地的动静,阴阳的相互激荡,各自主掌一种气罢了。
因此春天的温暖,发展为夏天的炎热;秋天的肃杀,发展为冬天的酷寒。所以冬至之后,一阳上升,一阴下降;夏至之后,一阳气下降,一阴气上升。这就是冬夏二至,阴阳相合;春秋二分,阴阳分离。阴阳交替变化,人就会发生疾病。因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天地的刚柔变化。小人触犯寒温,必定会感染急病。要知道毒烈之气留在哪一经,就必定会引发哪一经的疾病,应详细诊察治疗。
因此春天被风邪所伤,夏天必定会发生飧泄;夏天被暑邪所伤,秋天必定会患疟疾;秋天被湿邪所伤,冬天必定会咳嗽;冬天被寒邪所伤,春天必定会患温病。这是必然的规律,不能不审察明白。
伤寒这种病,随着日子推移病情由浅入深,据此施行方药治疗。现在世人患伤寒,有的开始不早治疗,有的治疗不对症,有的拖延日久,病重了才去告诉医生。医生又不按照病程次序治疗,就不能对症。都应该根据当时情况斟酌制定药方,没有不奏效的。
另外土地的温凉,地势的高低不同;物产的刚柔,饮食起居也有差异。因此黄帝提出四方的疑问,歧伯列举四种治疗的能力,来教导后代贤人,开启他们未领悟的道理。临床医生,应该从这两方面审察。
凡是被寒邪所伤,邪气传经就会发热,热势即使很盛,也不会死亡;如果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的,大多死亡。
寸脉和尺脉都浮的,是太阳经受病,应当在一两天发病。因为太阳经脉向上连接风府,所以会出现头项痛,腰脊强直。
寸脉和尺脉都长的,是阳明经受病,应当在两三天发病。因为阳明经脉夹着鼻子联络眼睛,所以会出现身体发热、出汗、目痛、鼻干、不能安卧。
寸脉和尺脉都弦的,是少阳经受病,应当在三四天发病。因为少阳经脉沿着胁部联络耳朵,所以会出现胸胁痛而耳聋。这三经受病,还没有传入腑的,都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
寸脉和尺脉都沉濡的,是太阴经受病,应当在四五天发病。因为太阴经脉分布在胃中联络咽喉,所以会出现腹满而咽喉干燥。
寸脉和尺脉都沉细的,是少阴经受病,应当在五六天发病。因为少阴经脉贯穿肾脏联络肺脏,连接舌本,所以会出现口燥舌干而口渴。
尺寸脉都弦而微的,是厥阴经受病,应当在六七天发病,因为厥阴经脉循行于生殖器并联络肝脏,所以会出现心烦满闷而阴囊收缩。这三经受病,已经传入腑的,都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愈。
伤寒邪传太阳经,脉象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适宜用麻黄汤。
邪传阳明经,脉象大而数,发热,出汗,口渴,舌燥,适宜用白虎汤。如果病不好,用承气汤。
邪传少阳经,脉象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适宜用小柴胡汤。如果病不好,用大柴胡汤。
邪传太阴经,脉象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适宜用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邪传少阴经,脉象沉细而数,手足时而厥冷时而发热,咽中疼痛,小便困难,适宜用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邪传厥阴经,脉象沉弦而急,发热时身体颤抖,心烦,呕逆,适宜用桂枝当归汤;呕吐蛔虫的,适宜用乌梅丸。
以上都是邪传经脉的证候及治疗的正确方法。如果邪入腑和脏,是传经变病,治疗方法列在后面的条目里。
如果同时感受寒邪,第一天太阳经受邪,就与少阴经一起发病,会出现头痛,口干,心烦满闷而口渴,脉象时而浮时而沉,时而数时而细,用大青龙加附子汤主治。
第二天阳明经受邪,就与太阴经一起发病,会出现腹满,身热,不想进食,谵语,脉象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强时而弱,适宜用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第三天少阳经受邪,就与厥阴经一起发病,会出现耳聋,阴囊收缩而厥冷,水浆不能入口,脉象时而弦时而急、时而细时而散,适宜用当归附子汤主治。
以上都是传经变病,多数难以治疗。病人神志不清的,六天就会死亡。如果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都受病,就会荣卫运行不畅、脏腑不通而死亡。所谓同时感受寒邪不免死亡,大概就在这里吧!大概就在这里吧!
如果没有再感受其他邪气,到第七天太阳病减轻,头痛稍愈;第八天阳明病减轻,身热稍退;第九天少阳病减轻,耳聋能略微听到声音;第十天太阴病减轻,腹胀消退如往常,就想吃东西;第十一天少阴病减轻,口渴停止,舌干缓解,随后打喷嚏;第十二天厥阴病减轻,阴囊松弛,少腹略微舒缓,严重的病气都消除,病人精神清爽。如果过了十三天以上,病情没有缓解,寸脉尺脉沉陷的,非常危险。
如果再感受其他邪气,变成其他疾病的,应当依照坏病的证治方法治疗。如果脉象阴阳都盛,又感受寒邪,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再被风邪所伤,变成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再遇到温热之气,变成温毒。温毒,是病情最重的。阳脉濡弱,阴脉弦紧,再遇到温气,变成温疫。因为冬天被寒邪所伤,发为温病,脉象的变证及治疗方法如上述。
凡是人有疾病,不及时治疗,忍耐着希望自行痊愈,以致形成痼疾,小儿、女子,病情更加严重。时气不和,就应当早说,寻找病邪的由来,等到病在腠理,及时治疗,很少有不痊愈的。病人忍耐着,过几天才说,邪气侵入内脏,就难以控制了。
凡是制作汤药,不可回避早晚,觉得有病片刻,就应当立即治疗,不等早晚,就容易痊愈;如果稍有拖延,病情就会传变,即使想治疗,也必定难以奏效;服药不按照方法,随意违背医嘱,就不必治疗了。
凡是伤寒病,多由感受风寒引起,开始时风寒在表,入里后就不易消除了,没有用温暖覆盖得当而病邪不消散的。不管证候如何,打算攻下,还应当先解表,才能攻下;如果表证未解,而里邪未消,即使不是严重的胀满,还有寒热症状,也不可攻下;如果表证已解,而里邪未消,严重胀满,严重结实,腹部坚硬,中有燥屎,自然可以攻下;即使患病四五天,多次攻下,也不会造成危害。如果不适宜攻下,却贸然攻下,就会导致内虚热入,协热下利,烦躁等各种变证,不可胜数,轻的病情加重,重的就会死亡。
阳盛阴虚的病,用发汗法就会死亡,用攻下法就会痊愈;阳虚阴盛的病,用发汗法就会痊愈,用攻下法就会死亡。像这样,神丹怎么可以误用,甘遂怎么可以妄攻?虚证实证的治疗,相差千里,吉凶的关键,如影随形,如响应声,难道容易吗!况且桂枝汤服下,阳盛的人就会死亡;承气汤入胃,阴盛的人就会死亡,生死的关键,在于片刻之间,眼看生命将要终结,来不及计算日期。这是阴阳虚实交错,证候极其微妙,发汗吐下的相反后果,灾祸来得极快。而医术浅薄狭隘的人,茫然不知病源,治疗就会失误,使病人死亡,还自认为是命中注定,致使冤魂塞满阴间道路,死尸遍布旷野。有仁爱之心的人看到这种情况,难道不悲痛吗!
凡是两感病同时发作,治疗有先后顺序,解表攻里,本来就不同,而执迷不悟的人,竟说神丹、甘遂可以合起来服用,既能解表,又能除里,言辞巧妙似乎正确,道理其实错误。聪明人的举动,常常审慎小心;愚笨人的行动,必定鲁莽轻率。安危的分辨,怎么可以诡辩呢?世上的士人,只追求那习以为常的荣华,却看不见这倾危的祸患,只有明智的人显然能保护根本,从自身近处取法,又有什么遥远呢?
凡是发汗,用温暖的汤药,方剂虽然说一天服三次,如果病情严重不缓解,应当缩短服药间隔,可以在半天内服完三次。如果药物与病情相抵触,就会立即有所感觉。病重的,一天一夜,应当随时观察。如果服一剂,病证还在,就应当再煎本汤服用;有的不能出汗,服三剂才能病解;如果不出汗,是死证。
凡是得了时气病,到五六天,口渴想喝水,但喝不多,不应当给喝水。为什么呢?因为腹中热还少,不能消化水液,就会再给人造成病害。到七八天,非常口渴想喝水的,还应当依照证候给喝水,给的时候常常让他喝不够,不要让他尽情喝,比如说能喝一斗,就给五升。如果喝水后腹满,小便不利,或者气喘,或者呃逆,就不可再给喝水了。忽然大汗出,这是自行痊愈的表现。
凡是得病后,反而能喝水,这是将要痊愈的病。那些不懂病情的人,只听说病了想喝水会自行痊愈,见病人稍有口渴,就强行给喝水,因而造成灾祸,无法再救治了。
凡是得病后出现厥逆,脉搏动数,服汤后变得迟缓,脉浮大变成细小,起初烦躁后来安静,这些都是痊愈的证候。
凡是治疗温病,可以针刺五十九个穴位。另外,人身上的穴位,有三百六十五个,其中三十个穴位艾灸会有害,七十九个穴位针刺会有灾祸,都是伤及骨髓的缘故。
脉四损,三天会死。正常人一息之间,病人脉搏跳动一次,称为四损。
脉五损,一天会死。正常人两息之间,病人脉搏跳动一次,称为五损。
脉六损,一个时辰会死。正常人三息之间,病人脉搏跳动一次,称为六损。
四损是经气断绝,五损是腑气断绝,六损是脏气断绝。真气不在经脉中运行,称为经气绝;不在腑中运行,称为腑气绝;不在脏中运行,称为脏气绝。经气绝就会四肢不能举动,腑气绝就会不省人事,脏气绝就会全身冰冷。
脉象盛而身体寒冷,是得了伤寒;脉象虚而身体发热,是得了伤暑。脉象阴阳都盛,大汗出,攻下后不缓解的,会死;脉象阴阳都虚,发热不止的,会死;脉象跳动忽快忽慢的,会死;脉象像转动的绳索,按下去强硬不变的,当天就会死;谵言妄语,身体微热、脉象浮大、手足温暖的,能活;手足逆冷、脉象沉细的,不超过一天就会死。以上是伤寒热病的证候。
脉象濡而弱,弱脉反而在关部,濡脉反而在头部;微脉反而在寸部,涩脉反而在尺部。微脉表示阳气不足,涩脉表示没有血。阳气反而微弱,中风出汗后,反而烦躁;涩脉表示没有血,会厥冷而且寒冷,阳厥时发汗,会烦躁不能入睡。阳微的情况不可攻下,攻下就会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侧,不可发汗,发汗就会鼻出血而且口渴,心中苦于烦躁,喝水就会呕吐。
动气在左侧,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头晕目眩,汗止不住就会筋肉跳动。
动气在上面,不可发汗,发汗就会气上冲,停留在心下。
动气在下面,不可发汗,发汗就会无汗可出,心中非常烦躁,骨节疼痛,头晕目眩怕冷,进食就会呕吐食物,气不能下行。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吐血,气息微弱将要断绝,手足厥冷,想要蜷卧,不能自行温暖。
各种脉象见数动而微弱的,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大便困难,腹中干燥,胃燥而烦躁,它们的表现相似,根本原因却不同。
脉象濡而弱,弱脉反而在关部,濡脉反而在头部;弦脉反而在寸部,微脉反而在尺部。弦脉是阳气运行,微脉是阴寒。上实下虚,想要得到温暖。微弦是虚证,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寒战,不能自行恢复;咳嗽时发汗,咳嗽必定加剧,多次吐出涎沫,咽中必定干燥,小便不利,心中饥饿烦躁,到一定时间发作,样子像疟疾,有寒无热,虚而寒战,蜷卧而苦于胀满,腹中又坚硬,生命将难以保全。
厥逆、脉象紧,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声音混乱、咽喉嘶哑、舌头萎缩、声音发不出来。
凡是逆证发汗,病情轻的难以痊愈,严重的一定会死。
凡是发汗,想要让全身微微出汗,不可让汗像水流一样。如果病不缓解,应当再次发汗;如果汗出得多,就不能再次发汗,是因为会亡阳的缘故。
凡服用汤药发汗,药到病除就应停药,不必服完一剂。
凡是使用催吐的汤药,药到病除就应停药,不必服完一剂。
凡是出现四肢厥逆的病症,不可用催吐法;虚损的人也是这样。
凡是胸部有实证,胸中郁闷疼痛,不能进食,想让人按压胸部,反而有涎唾,腹泻十多次,脉象反而涩滞,寸口脉微滑,这种情况可以用催吐法,吐后腹泻就会停止。
宿食停留在上脘的,应当用催吐法。
动气在右侧,不可用攻下法,攻下会导致津液内竭,出现咽喉干燥、鼻干、头晕、心悸。
凡是病中有呕吐感的,不可用攻下法。
动气在左侧,不可用攻下法,攻下会导致腹内拘急,饮食不下,动气更加严重,即使身体发热,躺下也想蜷曲。
动气在上方,不可用攻下法,攻下会导致掌中发热烦躁,身上表面发冷,热汗自行外泄,想用水浇身。
动气在下方,不可用攻下法,攻下会导致腹部胀满,突然起身就头晕,进食就会腹泻清水样粪便,心下痞塞。
咽中闭塞,不可用攻下法,攻下会导致上轻下重,水浆不能下咽,躺下就想蜷曲,身体剧烈疼痛,一天腹泻几十次。
各种表实证,不可用攻下法,攻下会导致轻微发热,如果脉象消失、四肢厥冷,肚脐周围会有灼热感。
各种虚证,不可用攻下法,攻下会导致严重口渴;想喝水的容易痊愈,厌恶喝水的病情加重。
脉象濡而弱,弱脉反而出现在关部,濡脉反而出现在头部;弦脉反而出现在寸部,微脉反而出现在尺部。弦脉表示阳气运行,微脉表示阴寒内盛。上实下虚,病人想得到温暖。微弦脉是虚证,虚证不可用攻下法。微弦脉会导致咳嗽,咳嗽就会吐出涎沫,攻下后咳嗽停止但腹泻不止,腹泻不止就会胸中像有虫咬一样,喝粥就会吐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呼吸困难,颈背相互牵引,手臂麻木,极度寒冷反而出汗,身体冰冷如冰,眼睛视物不清,言语不停,而进食增多,这是除中,嘴巴虽然想说话,舌头却不能伸出来。
脉象濡而弱,弱脉反而出现在关部,濡脉反而出现在头部;浮脉反而出现在寸部,数脉反而出现在尺部。浮脉表示阳虚,数脉表示血虚。浮脉主虚,数脉产生热证。浮脉为虚,会自汗出而恶寒,发抖而寒战,关部脉微弱,胸下拘急,气喘出汗而不能顺畅呼吸;数脉主痛,呼吸时疼痛在胁部,寒战相互搏结,形状像疟疾,医生反而用攻下法,因此导致脉数发热,狂跑见鬼,心下痞塞,小便淋漓不尽,少腹非常坚硬,小便尿血。
脉象濡而紧,濡脉表示卫气微弱,紧脉表示荣中寒盛。阳气微弱卫表受风,会发热而恶寒;荣气紧是胃气寒冷,会轻微呕吐心中烦躁。医生认为有大热,用解肌发汗法,导致亡阳虚烦躁,心下苦于痞硬,表里都虚竭,突然起身就头晕,虚热在皮肤,惆怅不安不能入睡。不知道胃气寒冷,紧寒在关元,再好的医术也无处施展,用水浇身,虚热随水浇暂时消退,却出现寒战发抖,盖上厚被,出汗后头晕,身体震颤又发抖,小便略微困难。寒气因水浇而发作,腹泻清水样粪便不停,呕吐剧烈甚至肠子脱出,翻来覆去不能安宁,手足轻微厥逆,身体冰冷而内心烦躁,迟疑着随后救治,怎么还能挽回呢。
脉象浮而紧,浮脉表示有风邪,紧脉表示有寒邪,风邪损伤卫气,寒邪损伤荣气,荣卫都受病,骨节剧烈疼痛,应当发汗,而不可用攻下法。
脉象浮而大,心下反而坚硬,有热证,属于脏病的,用攻下法,不让发汗;属于腑病的,不让小便次数多。小便次数多就会导致大便坚硬,汗出多热证就会更加严重。脉象迟的,还不可以用攻下法。
伤寒,脉象阴阳都紧,恶寒发热,脉象会出现厥象。厥象是指脉象开始来时大,渐渐变小,再后来又渐渐变大,这是其特征。像这样的病人恶寒严重的,会微微出汗,喉中疼痛。如果热邪偏重,会眼睛发红、脉数,眼睛视物不清,医生再发汗,会损伤咽中;如果再用攻下法,会导致两目紧闭,寒邪偏重就会腹泻清水样粪便,热邪偏重就会大便脓血;如果用熏蒸法,会导致身体发黄;如果用熨法,会导致咽喉干燥。如果小便通畅的,可以救治;如果小便困难的,就危险了。
伤寒,发热,口中有热气上冲,头痛,眼睛发黄,鼻出血不止,阴阳都虚,想喝水的一定会呕吐,厌恶喝水的会厥冷。如果用攻下法,会导致咽中生疮,假如手足温暖的,一定会肛门下坠,大便脓血。头痛、眼睛发黄的,用攻下法会导致眼睛紧闭。想喝水的,用攻下法会导致脉厥,声音微弱,咽喉堵塞;用发汗法会导致战栗。厌恶喝水的,用攻下法会导致里寒,不想进食,大便排出未消化的谷物;用发汗法会导致口中受伤,舌上出现白苔,烦躁,脉象反而数,六七天不大便,之后一定会便血、小便不利。
凡是服用攻下的汤药,泻下后就应停药,不必服完一剂。
以上是汗、吐、下三种治法的主要内容,如果能在这些例子之外,进一步灵活运用融会贯通,那么医道就差不多能掌握了吧?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