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6 章(节) 介绍了:
温病有三种:叫做春温、秋温、冬温,这些都是由伏藏的邪气引发的。夏天会患暑病,而不会患温病。
冬天被寒邪所伤,寒邪潜藏在少阴,到春天发作成为温病,叫做春温。
夏天被湿邪所伤,湿邪潜藏在太阴,到秋天燥气盛行,发作成为温病,叫做秋温。
气候不该到来却到来,初冬就出现大寒,燥气向内收敛,潜藏在厥阴,冬至以后,天气应当寒冷却反而温暖,发作成为温病,叫做冬温。
春秋两季患温病,这是常规;冬天患温病,这是异常。冬天应当寒冷却反而非常温暖,这是不合时节而蓄积了热气,当时不发病,到春天才发作,叫做大温。这是由于冬天不藏精,正气失调,春天阳气向外发散,两种邪气相互搏结,发病就严重。医生又不明白病源,治疗就会失误,疫气流传,于是形成瘟疫。
患春温病,病气在上部,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至谵语,脉象弦而急,用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治。
患秋温病,病气在中部,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大便带脓血,脉象大而短涩,用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治;不大便带脓血的,用白虎汤主治。
患冬温病,病气在下部,发热,腹痛牵引少腹,半夜咽中干痛,脉象沉实,有时脉大数,用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治;不大便六七天的,用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治。
患温病,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象浮弦而数,叫做风温,用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治。
患温病,病人素来有湿邪,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象大而数,叫做湿温,用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治。
患温病,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脉象急数上达寸口,是温邪侵犯心,用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主治。
患温病,口渴,咳嗽,鼻出血不止,脉象浮而数大,这是温邪侵犯肺,用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主治。
患温病,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至少腹热痛,小便红、频数,脉象急而数下达尺中,这是温邪转移到肾,用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治。
患大温病,发热,头晕,目眩,牙齿干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忽青忽赤,脉象急大而数,用大黄香蒲汤主治;如果喉闭难以咽下东西,针刺少商穴让它出血。如果脉象忽疏忽数,眼睛内陷的,是死证。
温病,攻下后大便稀溏,会自行痊愈;如果攻下后,下利不止,一定会腹部胀满,适宜用茯苓白术甘草汤主治。
风温,是因为病人素来有热,又被风邪所伤而发病。脉象浮弦而数,如果头不痛,用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治。如果是伏气引起的温病,误用发汗法,就会出现大热、烦躁不安、唇焦、目赤,有的鼻出血、有的呕吐、耳聋,脉象大而数,适宜用白虎汤;大实的,适宜用承气类方剂;如果到十多天就传入内里,适宜用黄连阿胶汤。怎么知道传入内里?因为脉象沉而数,心烦不能安睡,所以知道。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