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13 章(节) 介绍了:




章1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白话文)






太阳病的特征是,脉象浮,头项僵硬疼痛并且怕冷。

太阳病,发热、出汗、怕风,脉象缓的,称为中风。

太阳病,有的已经发热,有的还没发热,必定怕冷、身体疼痛、呕吐气逆,脉象阴阳都紧的,称为伤寒。

伤寒第一天,太阳经受邪。如果脉象平静,说明病邪没有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者烦躁不安,脉象急促的,这是病邪要传变了。

伤寒两三天,阳明、少阳的证候没有出现,这是病邪没有传变。

太阳病,发热而且口渴、不怕冷的,是温病;如果发汗以后,身体像火烧一样热的,称为风温。风温发病,脉象阴阳都浮,自汗出、身体沉重、多昏睡、鼻子呼吸必定有鼾声、说话困难。如果用了攻下法,会出现小便不利、眼睛直视、大小便失禁;如果用了火疗,会轻微发黄,严重的就像惊痫、时常抽搐;如果用火熏烤,一次误治还能拖延几天,再次误治就会缩短生命期限。

病有发热怕冷的,是邪气发于阳经;没有发热而怕冷的,是邪气发于阴经。发于阳经的七天痊愈,发于阴经的六天痊愈。因为阳数是七、阴数是六的缘故。

太阳病,头痛,到七天以上自行痊愈的,是因为病邪在太阳经运行完毕的缘故;如果将要传入另一经,针刺足阳明经,使病邪不传入其他经就会痊愈。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在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之间。

患风病的人,表证解除后还有不舒服的感觉,十二天会痊愈。

病人身体很热,反而想穿衣服的,是热在皮肤表面,寒在骨髓里面。病人身体很寒冷,反而不想靠近衣服的,是寒在皮肤表面,热在骨髓里面。

太阳中风,阳脉浮而阴脉弱。阳脉浮,是热自行产生;阴脉弱,是汗自行流出。瑟瑟发冷,淅淅怕风,微微发热,鼻塞不通,干呕的,用桂枝汤主治。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怕风,用桂枝汤主治。

太阳病,项背僵硬拘紧,以及汗出、怕风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太阳病,用攻下法以后,病人感觉气上冲的,可以给桂枝汤,用法同前;如果气不上冲的,不可以给。

太阳病三天,已经发汗,又用了吐法、下法、温针,仍然不缓解的,这是坏病,桂枝汤不可以给。观察病人的脉象证候,了解犯了哪种错误治法,根据证候治疗。

桂枝汤本来是用于解肌的,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不出汗的,不可以给。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不要让人误用。

如果是嗜酒的人患病,也不可以给桂枝汤,服后必定呕吐,因为嗜酒的人不喜欢甘甜的东西。

素有喘病的人发病,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给服好。

凡是服桂枝汤后呕吐的,以后必定会呕吐脓血。

太阳病,发汗后,汗漏不止,病人怕风、小便困难、四肢微微拘急难以屈伸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太阳病,用攻下法后,脉象急促,胸部胀满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太阳病,用攻下法后,病人怕冷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太阳病,得病八九天,像疟疾一样,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病人不呕吐、大便正常,一天发作两三次。脉象微缓的,是将要痊愈;脉象微而怕冷的,这是阴阳都虚,不可再发汗、再吐、再下;面色反而有发热的颜色,是病未解除,因为没能出小汗,身体必定发痒,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次服用桂枝汤,反而烦躁、病不缓解的,先针刺风府、风池,再给桂枝汤。

太阳病,服用桂枝汤后,大汗出、脉象洪大的,给白虎汤;如果像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两次的,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病,服用桂枝汤后,大汗出、非常烦躁口渴,脉象洪大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果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衰,不可发汗;脉象浮大的,适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服用桂枝汤或用攻下法后,仍然头项强痛、微微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伤寒,脉象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微微恶寒、脚挛急,反而给桂枝汤想攻其表,这是错误的,服后就会厥冷。咽中干燥、烦躁、吐逆的,制作甘草干姜汤给服,以恢复阳气;如果厥冷缓解、足部温暖的,再制作芍药甘草汤给服,脚就会伸直;如果胃气不和、谵语的,少量给调胃承气汤;如果再次发汗、又加用烧针的,用四逆汤主治。

问曰:
太阳病,证候具备,按桂枝汤的治法治疗却加重,出现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是什么缘故呢?老师说:这是阳旦证,不可攻伐。寸口脉浮,浮是有风,也为虚,风会生热,虚会导致挛急。误攻其表,就会汗出亡阳,汗多就会津液枯竭,津液枯竭就会筋脉挛急,阳明内结就会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汤恢复阳气,用甘草芍药汤救津液,用调胃承气汤止谵语。这种坏病的治疗,必须依据脉证。

阳旦证,发热没有定时潮势、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而安静的,适宜用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治;如果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的,用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治。



下一页 > > >


上一页 < < <

本章 竟   



中医古籍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