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14 章(节) 介绍了:
太阳病,项背牵强拘急,没有汗,怕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太阳病和阳明病同时出现,一定会自行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如果不腹泻,只是呕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这条在涪古本中记载为“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行腹泻,用葛根汤主治。太阳与阳明合病不腹泻,但呕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太阳病,原本是桂枝汤证,医生反而用了攻下的方法,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的,是热邪没有解除;如果气喘并且出汗的,用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主治。
①“热未解”:宋本与湘古本中写作“表未解”。②“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宋本与湘古本中写作“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剂组成相同。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腰痛,骨节疼痛,怕风,没有汗并且气喘的,用麻黄汤主治。
太阳病与阳明病同时发生,气喘并且胸部胀满的,不能用攻下的方法,适宜用麻黄汤。
太阳病,十天已经过去,脉象浮细而且嗜睡的,是外在的病邪已经解除了。如果出现胸部胀满、胁部疼痛的,给与小柴胡汤;如果脉象只是浮的,给与麻黄汤。
太阳伤寒证,脉象浮紧,发热、怕冷、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用大青龙汤主治;如果脉象微弱,出汗怕风的,不能服用大青龙汤,服用后会导致四肢厥冷、筋肉跳动抽搐,这是治疗失误。
太阳中风证,脉象浮缓,身体不疼痛、只是沉重,偶尔有减轻的时候,没有少阴病症状的,用大青龙汤发散病邪。
伤寒,表证没有解除,胃脘部有水饮,干呕,发热并且咳嗽,或者口渴,或者腹泻,或者咽喉梗塞,或者小便不通畅、小腹胀满,或者气喘的,用小青龙汤主治。
伤寒,胃脘部有水饮,咳嗽并且稍微气喘,发热,不口渴。服用汤药后口渴的,这是寒邪去除将要病愈的表现。用小青龙汤主治。
太阳病,外在的症状没有解除,脉象浮弱的,应当用发汗的方法解除病邪,适宜用桂枝汤。
太阳病,用了攻下的方法,出现轻微气喘的,是表证没有解除的缘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
太阳病,外在的症状没有解除,不能用攻下的方法,用攻下的方法是错误的;想要解除外在的病邪,适宜用桂枝汤。
太阳病,先使用发汗的方法没有解除病邪,又接着用攻下的方法,脉象仍然浮的,病不会痊愈。浮脉表示病邪在体表,却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所以导致病不痊愈。现在脉象浮,所以知道病邪在体表,应当解除体表的病邪才能痊愈,适宜用桂枝汤。
太阳病,脉象浮紧,没有汗,发热,身体疼痛,八九天不缓解,表证仍然存在,这应当发汗。服药后,症状稍微减轻,病人出现心烦,眼睛昏花,严重的一定会鼻出血,鼻出血后病就会解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阳气郁积过盛的缘故。用麻黄汤主治。
太阳病,脉象浮紧,发热,身体没有汗,自行鼻出血的会痊愈。
太阳与阳明并病,太阳病刚发作时,使用发汗的方法,汗出得不透彻,因而病邪转属阳明,接着自行微微出汗,不怕冷。如果太阳病的症状没有解除,不能用攻下的方法,用攻下的方法是错误的;像这种情况可以稍微发汗。假如病人面部从头到脚都呈现红色,是阳气郁积在体表,应当用熏蒸的方法解除病邪。如果发汗不透彻,谈不上彻底,阳气郁积不能散发,应当发汗。不发汗,病人就会烦躁,不知道疼痛的部位,有时在腹中,有时在四肢,按压也找不到确切的地方,再发汗就会痊愈。如果病人气短只能坐着,是因为汗出得不透彻的缘故。怎么知道汗出得不透彻呢?因为脉象涩滞所以知道。
①“若发汗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湘古本中记载为“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宋本中“彻不足言”写作“不足言”,其余和湘古本相同。
脉象浮紧的,按照常理应当发汗使病邪解除。如果身体沉重、心悸的,不能发汗,必须自行出汗才能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尺部脉象微弱,这是内里虚弱;必须等到内里充实,津液自然调和,就会自行出汗而痊愈。
①“脉浮紧”:宋本与湘古本中写作“脉浮数”。②宋本与湘古本中这里有“下之”。③“须里实”:宋本与湘古本中写作“须表里实”。
脉象浮紧的,按照常理应当身体疼痛,适宜用发汗的方法解除病邪。假如尺部脉象迟缓的,不能发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荣气不足,血液虚弱的缘故。
①“所以然者,以荣气不足,血弱故也”:涪古本中写作“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故也”;宋本与湘古本中写作“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象浮的,病邪在体表,可以发汗,适宜用麻黄汤。
脉象浮而紧的,可以发汗,适宜用麻黄汤。
①“脉浮而紧”:宋本与湘古本中写作“脉浮而数”。
病人经常自行出汗的,这是荣气平和,卫气不协调的缘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荣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卫气不能和荣气相互协调。再次发汗就能痊愈,适宜用桂枝汤。
这条在宋本与湘古本中记载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行出汗却不能痊愈的,这是卫气不协调。在发热出汗之前发汗就能痊愈,适宜用桂枝汤。
伤寒,脉象浮紧,没有发汗,因而导致鼻出血的,用麻黄汤主治。
伤寒,六七天不解大便,头痛有热的,给与承气汤;如果小便清利的,说明病不在里,仍然在表,应当发汗,适宜用桂枝汤。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若头痛者必衄”。
伤寒,发汗后已经缓解,过了大约半天又出现烦躁,脉象浮紧的,可以再次发汗,适宜用桂枝汤。
①“脉浮紧”:宋本与湘古本中写作“脉浮数”。
凡是疾病,无论是经过发汗、催吐、攻下,还是出现失血、丢失津液的情况,只要阴阳能够自行调和,就一定会自行痊愈。
此处涪古本有“而”字。
大量出汗之后,又用攻下的方法,出现小便不通畅的,是丢失津液的缘故,不要治疗,时间久了小便一定会自行通畅。
这条在宋本与湘古本中记载为“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用攻下的方法之后,又进行发汗,病人一定会出现寒战,脉象微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内外都虚弱的缘故。
用攻下的方法之后,又进行发汗,病人白天烦躁,不能入睡,夜晚却安静,不呕吐,不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而微弱,身体没有大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发汗之后,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用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治。
①“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宋本中写作“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湘古本中写作“桂枝去芍药加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剂组成和桂本相同。
经过发汗,或者攻下之后,不能再用桂枝汤;如果出汗并且气喘,没有大热的,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病人交叉双手按在胸口,心下悸动、想要按压的,用桂枝甘草汤主治。
发汗之后,病人脐下悸动的,是将要发生奔豚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奔豚病,从少腹向上冲到咽喉,发作时痛苦得像要死一样,过后又恢复正常,都是由于惊恐引起的。
奔豚病,气上冲到胸部,腹痛,往来寒热,用奔豚汤主治。
发汗之后,腹部胀满的,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
伤寒,经过催吐,或者攻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到胸部,起身就头晕目眩,脉象沉紧,发汗就会扰动经脉、身体震颤摇晃的,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
发汗之后,病没有解除,反而出现恶寒的,是虚损的缘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发汗,或者攻下之后,病仍然没有解除,出现烦躁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发汗后,怕冷的,是虚损的缘故;不怕冷,只是发热的,是实证,应当调和胃气,给予调胃承气汤。
①“但热者”:会通本写作“但恶热者”,宋本、湘古本、白云阁本都没有“恶”字。
太阳病发汗后,大量出汗,胃中津液干涸,烦躁,不能入睡,想要喝水,少量给与水,使胃气调和就能痊愈;如果脉象浮,小便不通畅,轻微发热,消渴的,用五苓散主治。
太阳病发汗后,脉象浮弦,烦躁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
①“脉浮弦”:宋本写作“脉浮数”。湘古本和桂本相同。
伤寒,出汗后口渴,小便不通畅的,用五苓散主治;不口渴的,用茯苓甘草汤主治。
中风,发热,六七天不缓解且烦躁,有表证、里证,想要喝水,水喝进去就呕吐的,名叫水逆,用五苓散主治。
还没给病人诊脉时,病人交叉双手按在胸口,医生于是试着让他咳嗽,却不咳嗽的,这一定是两耳耳聋听不到声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多次发汗,导致虚损的缘故。
①“不咳”:湘古本《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写作“不即咳”。
发汗后,喝水过多,一定会气喘;用水浇淋身体,也会气喘。
发汗后,水和药物不能进口的是逆证。如果再发汗,一定会呕吐、腹泻不止。
发汗后以及呕吐、攻下后,虚烦、不能入睡,如果严重的,一定会翻来覆去、心中烦闷不安,用栀子干姜汤主治;如果气短的,用栀子甘草豉汤主治;如果呕吐的,用栀子生姜豉汤主治。
发汗,或者攻下后,烦热、胸中堵塞的,用栀子豉汤主治。
伤寒五六天,用峻下的方法后,身体发热不消退,心中结滞疼痛的,是病尚未解除,用栀子豉汤主治。
伤寒攻下后,心烦腹部胀满,坐卧不安的,用栀子厚朴枳实汤主治。
①“栀子厚朴枳实汤”:宋本与湘古本写作“栀子厚朴汤”,方剂相同。
伤寒,医生用丸药峻下,身体发热不消退,轻微烦躁的,用栀子干姜汤主治。
凡是使用栀子汤,如果病人平时大便稍微稀溏的,不能给与。
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而病不缓解,病人仍然发热,心下悸动,头晕目眩,身体肌肉跳动,震颤得想要仆倒在地的,用真武汤主治。
咽喉干燥的人,不能发汗。
患有淋病的人,不能发汗,发汗后一定会便血。
患有疮疡的人,即使身体疼痛,也不能发汗,出汗后会导致痉病。
经常鼻出血的人,不能发汗,发汗后一定会出现额头凹陷,脉象应当紧,眼睛直视不能转动,不能入睡。
①“脉当紧”:宋本与湘古本写作“脉急紧”。②“眴”:读音为xuàn,指转动眼睛。
失血的人,不能发汗,发汗后会出现寒战发抖。
腹泻的病人,不能发汗,发汗后一定会出现腹部胀满。
这条是依据宋本与湘古本补充的。
经常出汗的人,再次发汗,一定会出现精神恍惚、心神迷乱,小便后阴部疼痛的症状,给与禹余粮丸。
这条宋本记载为“汗家,不可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
病人有寒邪,又再次发汗,会导致胃中寒冷,一定会呕吐反胃。
①“吐逆”: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吐蚘”。
伤寒病,没有发汗却反而用了攻下的方法,这是错误的治疗;如果先进行发汗,治疗就不算错误。本来应当先攻下,却反而发汗,是错误的;如果先攻下,治疗就不算错误。
①“伤寒,未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伤寒,医生用了攻下的方法,接着出现腹泻不止、完谷不化,身体疼痛的,应当紧急救治里证;后来身体疼痛,大便恢复正常的,应当紧急救治表证。救治里证适宜用四逆汤,救治表证适宜用桂枝汤。
病人发热、头痛,脉象反而沉,如果病不好转,身体疼痛,应当救治里证,适宜用四逆汤。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宋本补充,涪古本、湘古本也有记载。
太阳病,先使用攻下的方法而没有痊愈,因而又发汗,因此表里都虚,病人于是出现头目昏眩。经常头目昏眩的人,出汗后就能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表证调和了。如果里证没有调和,然后再用攻下的方法治疗。
①“汗自出愈”:涪古本记载为“当汗出自愈”,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汗出自愈”。②“表和故也”:涪古本、宋本、湘古本记载为“汗出表和故也”。
太阳病,脉象阴阳都微弱的,一定会先出现寒战,然后出汗而病愈;只是阳脉微弱的,先出汗而病愈;如果阴脉坚实的,用攻下的方法就能病愈,如果想要攻下,适宜用调胃承气汤。
①“若”: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但”。
太阳病,发热,出汗的,这是荣气虚弱、卫气强盛,所以导致出汗。想要驱散风邪,适宜用桂枝汤。
伤寒五六天,中风,往来寒热,胸胁满闷不适,沉默不想吃喝,心烦、喜欢呕吐,或者胸中烦闷却不呕吐,或者口渴,或者腹中疼痛,或者胁下痞硬,或者心下悸动、小便不利,或者不渴、身体有轻微发热,或者咳嗽的,用小柴胡汤主治。
①“而咳者”: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或咳者”。根据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如果不渴、外在有轻微发热的”与“如果咳嗽的”是并列关系,所以似乎应该以“或咳者”为正确。
气血虚弱,腠理开合,邪气趁机侵入,与正气相互争斗,结聚在胁下,正邪纷争,出现往来寒热,发作和停止有一定时间,沉默不想吃喝;脏腑相互联系,疼痛一定会向下蔓延,邪气在高处而疼痛在低处,所以导致呕吐。用小柴胡汤主治。服用柴胡汤后,口渴的,属于阳明病,用相应的方法治疗。
太阳病六七天,脉象迟而浮弱,怕风寒,手足温暖,医生多次用攻下的方法,导致不能进食,胁下胀满疼痛,面目和身体发黄,颈项拘急,小便困难的,给与柴胡汤,服用后一定会出现下利沉重。本来口渴而喝水就呕吐的,柴胡汤不适合给与,进食就会呃逆。
①“太阳病”: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得病”。②“本渴而饮水呕者”: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本渴饮水而呕者”。③“柴胡”: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柴胡汤”。
伤寒四五日,身体发热,怕风,颈项拘急,胁下胀满,手足温暖而口渴的,用小柴胡汤主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按照常理应当出现腹中急剧疼痛,先给与小建中汤;如果病不好转,给与小柴胡汤。
伤寒和中风,有柴胡证的,只要见到其中一个证候就是,不必所有证候都具备。
凡是柴胡汤证却错误地用了攻下的方法,如果柴胡证没有消除的,再给与柴胡汤,一定会出现蒸蒸发热、寒战,然后又发热、出汗而病愈。
伤寒两三天,心中悸动而烦躁的,用小建中汤主治。
太阳病,经过十多天,反而多次用攻下的方法,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然存在的,先给与小柴胡汤。呕吐不止,心下急迫,郁闷轻微烦躁的,是病没有解除,给与大柴胡汤攻下就能痊愈。
伤寒十三天,病没有解除,胸胁胀满而呕吐,傍晚时分发潮热,之后轻微下利。这本来是柴胡证,攻下后不应有下利,现在反而下利的,知道医生用丸药攻下,这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潮热,是实证,适宜先服用小柴胡汤以解除外在证候,然后用柴胡加芒硝汤主治。
伤寒十三天,病邪传入阳明,出现谵语的,是因为有热邪,应当用汤药攻下。如果小便通畅的,大便应当干硬,却反而下利,脉象调和的,知道医生用丸药攻下,这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如果自行下利的,脉象应当微弱而厥冷,现在反而调和的,这是内有实邪,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①“脉调和者”:依据涪古本、宋本、湘古本补充。结合下句“脉象应当微弱而厥冷,现在反而调和的”可知应当有这句。
太阳病没有解除,热邪结聚在膀胱,病人出现如同发狂的症状,如果血液自行排出,排出后病就会痊愈。如果外在的表证没有解除,还不可以攻里,应当先解除表证;表证解除后,只是少腹部急迫拘结的,才可以攻里,适宜用桃核承气汤。
伤寒八九天,用了攻下的方法,出现胸部胀满、烦躁、惊悸、小便不利、谵语,全身都沉重、不能转身侧卧的,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
伤寒,腹部胀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关上脉弦的,这是肝气乘脾,名叫“纵”,针刺期门穴。
伤寒,发热,微微怕冷,非常口渴想要喝水,病人腹部一定会胀满、自汗出;小便不利,寸口脉浮而涩,关上脉弦急的,这是肝气乘肺,名叫“横”,针刺期门穴。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伤寒,发热,微微怕冷,病人非常口渴想要喝酨浆的,腹部一定会胀满且自汗出。如果小便通畅,病就要解除了。这是肝气乘肺,名叫‘横’,适宜针刺期门穴。”①此处湘古本有“老师自己注解道:如果小便通畅,病就要解除了。”
太阳病第二天,病人烦躁,反而用熨法熨背部而导致大量出汗,火热侵入胃中,胃中的水液枯竭,出现躁烦,一定会发谵语。十多天后,出现寒战、自行腹泻的,这是将要痊愈的表现。如果病人腰部以下不出汗,想要小便却不能排出,反而呕吐,想要遗尿,脚下怕风,大便干硬,小便应当频数,却反而不频数、又不多,大便后,头部突然疼痛,病人脚心一定会发热,这是因为谷气向下流的缘故。
①“若”: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故”。②“又”: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及”。
太阳病,中风,用火劫的方法发汗,邪风受到火热的影响,气血流动溢散,失去正常的规律,风邪与火热两种阳邪相互熏灼,病人身体会发黄。阳热亢盛就会想要鼻出血,阴液亏虚就会小便困难,阴阳都虚竭,身体就会枯燥,只是头部出汗,到颈部就停止,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口干,咽喉溃烂,或者不大便,时间久了就会谵语,严重的会出现呃逆,手足躁扰不安,捻衣服、摸床席。如果小便通畅的,病人还可以救治,适宜用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主治。
①“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湘古本记载为“人参干地黄龙骨牡蛎汤”,方剂组成相同。
伤寒,脉象浮,医生用火灼的方法强迫发汗,导致阳气亡失,一定会出现惊狂,坐卧不安的,用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治。
①“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宋本记载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湘古本和桂本相同。
症状像伤寒,脉象却不弦紧而弱,脉弱的一定会口渴,被火攻后一定会谵语。脉弱而且发热,脉象浮的,治疗时应当使病人出汗就能痊愈。
①“形似”:涪古本没有这个词;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形作”。②“弱而发热,脉浮者”: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弱者发热,脉浮”。
太阳病,用火熏的方法治疗,不能出汗,病人一定会烦躁,到了太阳经气行尽的时日仍不解除,一定会出现便血,这叫火邪致病。
①“圊血”:意思是便血。原本写作“清血”,参照《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订正。
脉象浮,热势很盛,反而用火灸的方法治疗,这是实证,却用治疗虚证的方法,因为火邪而使病情变动,一定会出现咽喉干燥、吐血。
①“热甚”:涪古本一处记载为“热盛”,一处记载为“热甚”。②“唾血”: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吐血”;涪古本和桂本相同。
微数的脉象,千万不可用灸法,因为火会成为致病的邪害,就会导致烦躁上逆,追逐虚损、逼迫实证,血液散乱在脉中,火气虽然轻微,向内攻伐的力量却很大,会使骨骼焦枯、筋脉损伤,血液难以恢复。
脉象浮,应当用发汗的方法解除病邪,却用火灸的方法,邪邪无法排出,因为火邪而更加炽盛,病邪从腰以下一定会沉重而麻木,这叫火逆。想要自行痊愈的,一定会先出现烦躁,烦躁之后出汗就能痊愈。怎么知道呢?因为脉象浮的缘故。
①“脉浮故也”: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脉浮故知汗出解”。
用烧针的方法让病人出汗,针孔处受到寒邪侵袭,出现硬结而且发红的,一定会引发奔豚病。气从少腹向上冲到心的,在每个硬结上各灸一壮,给与桂枝加桂汤。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更加桂二两也”。
火逆证,用了攻下的方法,因为烧针而出现烦躁的,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
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湘古本记载为“桂枝甘草人参龙骨牡蛎汤”,方中有三两人参。桂本的方剂中也有人参,但作为加减法“严重的,加人参三两”。宋本没有人参。
太阳伤寒,用温针治疗一定会导致惊悸。
太阳病,应当恶寒发热,现在自行出汗,反而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的,是因为医生用了催吐方法的过错。发病一两天就用吐法的,会腹中饥饿,却不能进食;发病三四天用吐法的,会不喜欢稀粥,想要吃冷的食物,早上吃的东西傍晚就呕吐,这是较轻的错误。如果不恶寒,又不想靠近衣服的,这是内热烦躁。这些都是医生用吐法所导致的。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以医吐之所致也”。②“若不恶寒...皆医吐之所致也”: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病人脉象数,数脉主热,应当能消化食物,现在进食反而呕吐的,这是因为发汗,使阳气微弱、膈气亏虚,脉象才会数。这种数脉是外来的热邪,所以不能消化食物,因为胃中虚冷,所以会呕吐。
①“当消谷,今引食而反吐者”:涪古本记载为“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
太阳病,过了经气运行的时日十多天,心中昏沉想要呕吐,胸中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腹部微微胀满,郁闷轻微烦躁。在这之前自行用过剧烈的吐法、下法的,给与调胃承气汤;如果不是这样的,不能给与。如果只是想要呕吐,胸中疼痛,大便微微稀溏的,这不是柴胡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呕吐可知用过剧烈的吐法、下法。
①“心中”: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心下”。②“柴胡证”: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柴胡汤证”。
太阳病六七天,表证仍然存在,脉象微而沉,反而不出现结胸,病人发狂的,是因为热邪在下焦,少腹部应当坚硬胀满;如果小便通畅的,大便出血后就能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太阳经的邪热随着经脉深入,瘀热在里的缘故。用抵当汤主治。
太阳病,身体发黄,脉象沉结,少腹部坚硬,小便不利的,是没有瘀血;小便通畅,病人如同发狂的,是瘀血证的确证,用抵当汤主治。伤寒,有热象,少腹部胀满,应当小便不利;现在反而通畅的,是有瘀血,应当攻下,不可留下余药,适宜用抵当丸。
①“可不余药”:宋本与湘古本、会通本记载为“不可余药”;白云阁本和桂本相同。
太阳病,小便通畅的,因为喝水多,一定会心下悸动;小便少的,一定会苦于少腹部急迫。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