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15 章(节) 介绍了:




章1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白话文)







问曰:
病有脏结,有结胸,它们的症状是怎样的?

师曰:
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的,名叫脏结。按压有疼痛,寸脉浮,关脉沉的,名叫结胸。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
问曰:
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宋本主要内容和湘古本相同。“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难治”在桂本的后文另有记述。

什么是脏结?

师曰:
脏结,在五脏各有相应表现,寒热各不相同,应当从血分来探求。即使有气结,也都是由血引起的。假如肝脏结,就会两胁疼痛而且呕吐。脉象沉弦而结的,适宜用吴茱萸汤;如果发热、不呕吐,这是实证,脉象应当沉弦而急,用桂枝当归牡丹皮桃核枳实汤主治。

①此处湘古本有“血凝结而气阻”的内容。②“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湘古本记载为“假令肝脏结,必在左,左胁下痛而呕”。③“牡丹皮”:白云阁本记载为“牡丹”,湘古本与会通本记载为“丹皮”。

心脏结,就会心中疼痛,或者疼痛在心下。心情郁闷不快乐,脉象大而涩,用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治;如果心中热痛而且烦躁,脉象大而弦急,这是实证,用黄连阿胶半夏桃核茯苓汤主治。

肺脏结,胸中闭塞。气喘、咳嗽、容易悲伤,脉象短而涩,用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治;如果咳嗽而且唾血、胸中疼痛,这是实证,用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主治。

①“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湘古本记载为“葶苈栝蒌半夏丹皮大枣汤”。

脾脏结,腹中胀满疼痛,按压时像按倒扣的杯子一样坚硬,严重的会腹部胀大而坚实。脉象沉而紧,用白术枳实桃核干姜汤主治;如果腹中胀痛,不能按压,大便开始稀溏后来干硬,放出矢气的,这是实证,用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治。

①“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湘古本记载为“痛甚则吐黄水,食不化,脉伏而紧”。②“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湘古本记载为“大黄丹皮厚朴半夏茯苓甘草汤”。

肾脏结,少腹部坚硬,隐隐作痛,按压时好像有硬块。小便时而清时而浊,脉象沉细而结,适宜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如果小腹部急剧疼痛,小便红赤而频数,这是实证,适宜用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①“乍清乍浊”:湘古本记载为“时清时浊”。②“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湘古本记载为“桂枝附子茯苓丹皮汤”。③此处湘古本有“脉当沉紧而急”的内容。④“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湘古本记载为“附子桂枝黄柏丹皮茯苓汤”。

脏结,没有阳证的表现,不出现往来寒热,病人反而安静,舌上有滑腻苔的,不能用攻下的方法;饮食像平时一样,时常腹泻,舌上有白色滑腻苔的,难以治疗。

什么是结胸?

师曰:
病发生在阳证却反而用攻下的方法,热邪进入内里,因而形成结胸。病发生在阴证,却过早用攻下的方法,因而形成痞证。之所以形成结胸,是错误攻下的缘故。

①“而早下之”:涪古本记载为“而反汗之”。

结胸病,头项拘急,像柔痉的样子,用攻下的方法就能缓解,适宜用大陷胸丸。

结胸证,脉象浮大的,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攻下就会死亡。

结胸证的症状全都具备,并且出现烦躁的,也会死亡。

太阳病,脉象浮而且动数,浮脉主风邪,数脉主热邪,动脉主疼痛。头痛,发热,稍微有盗汗,却反而恶寒的,是表证没有解除。医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动数的脉象变为迟脉,膈内拒痛,胃中空虚,邪气扰动膈部,气短,躁烦,心中烦闷不安,阳气内陷,心下因此坚硬,就形成结胸,用大陷胸汤主治。如果不形成结胸,只是头部出汗,其他部位没有汗,出汗到颈部就停止,小便不利,身体一定会发黄,用五苓散主治。

伤寒六七天,结胸,热邪结实,脉象沉紧而实,心下疼痛,按压时像石头一样坚硬的,用大陷胸汤主治。

伤寒十多天,热邪结在里部,又出现往来寒热的,给与大柴胡汤。只是结胸,没有大热的,这是水饮结在胸胁,只是头部微微出汗的,用大陷胸汤主治。

①“肋”:原本写作“肋”,宋本与湘古本、白云阁本都写作“胁”。推测桂本简化时出现错误,特此改正。

太阳病,反复发汗,又用攻下的方法,五六天不大便,舌上干燥而且口渴,傍晚时分稍有潮热,从心下到少腹部坚硬胀满而且疼痛、不能靠近的,用大陷胸汤主治。

小结胸病,病位正在心下,按压时疼痛,脉象浮滑的,用小陷胸汤主治。

太阳病,两三天,不能平卧,只想起身,心下一定有结滞。脉象微弱的,这是原本就有寒邪的缘故,反而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腹泻停止,一定会形成结胸;腹泻没有停止的,这是形成了协热利。

太阳病,用攻下的方法之后,脉象促,不形成结胸的,这是将要痊愈的表现;脉象浮的,一定会形成结胸;脉象紧的,一定会咽喉疼痛;脉象弦的,一定会两胁拘急;脉象细数的,头痛不会停止;脉象沉紧的,一定会想要呕吐;脉象沉滑的,会形成协热利;脉象浮滑的,一定会大便下血。

这条宋本“下之后”写作“下之”,其余和桂本相同。湘古本记载为“太阳病,其脉促,下之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下之必结胸;脉紧者,下之必咽痛;脉弦者,下之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下之头痛未止;脉沉紧者,下之必欲呕;脉沉滑者,下之协热利;脉浮滑者,下之必下血。”

病在阳证,应当用发汗的方法解除,反而用冷水喷洒,或者浇灌,热邪被水寒所遏不能散去,更加烦躁,皮肤上起粟粒状的疹子。想要喝水,却反而不渴的,服用文蛤散;如果病不好转的,给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没有热证表现的,给与三物小陷胸汤,也可以服用白散。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者眩晕昏冒,时常像结胸、心下痞硬的,应当针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千万不可发汗,发汗就会出现谵语、脉象弦大;如果五天后谵语仍不停止,应当针刺期门。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或眩冒,如结胸、心下痞而坚,当刺肺俞、肝俞、大椎第一间,慎不可发汗,发汗即谵语,谵语则脉弦;五日谵语不止者,当刺期门。”可帮助断句。

妇人中风,发热,怕风,月经刚来潮,得病七八天,热退而脉象迟、身体凉爽,胸胁下胀满,像结胸的样子,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应当针刺期门,根据病邪的实证来泄除它。

①“恶风”: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恶寒”。②“泄之”: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取之”。

妇人中风,七八天,接着出现寒热,发作有定时,月经刚断绝的,这是热入血室,血液必定凝结,所以使病人像疟疾一样,用小柴胡汤主治。

妇人伤寒,发热,月经刚来潮,白天神志清楚,傍晚就谵语,像见到鬼一样的,这是热入血室,不要损伤胃气及上二焦,一定会自行痊愈。

①“上二焦”:湘古本与白云阁本记载为“上下焦”,宋本记载为“上二焦”。

伤寒六七天,发热,轻微恶寒,肢体关节烦躁疼痛,轻微呕吐,心下支撑结滞,外在证候没有消除的,用柴胡桂枝汤主治。

发汗过多,阳气亡失,谵语的,不能用攻下法。给与柴胡桂枝汤,调和荣卫,疏通津液,以后会自行痊愈。

这条从会通本补充。会通本注释“此节见《伤寒论》辨发汗后病篇,《脉经》、《千金翼方》都记载了这段文字,可知是本书脱落的简文,现在附录在这里。”涪古本中这条与上条合并为一段,并且写作“发汗多,亡阳,狂语者,不可下。以为可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伤寒五六天,已经发汗又用攻下法,胸胁胀满、轻微结滞,小便不利,口渴却不呕吐,只是头部出汗,往来寒热,心烦的,这是病没有解除,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

伤寒五六天,头部出汗,轻微恶寒,手足发冷,心下胀满,口中不想进食,大便干硬,脉象细的,这是阳微结,必定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脉象沉的,也是在里。出汗是阳微,假如是纯阴结,就不会再有外在证候、病邪完全入里,这是一半在里一半在表。脉象虽然沉细,不能算作少阴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证不会有汗,现在头部出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阴病。可以给与小柴胡汤。如果病仍不痊愈,大便通畅后就会解除。

伤寒五六天,呕吐而且发热的,柴胡汤证已经具备,却用其他药攻下,柴胡证仍然存在的,再给与柴胡汤,这虽然已经攻下,不算错误,必定会出现蒸蒸发热、寒战,然后发热出汗而病愈。如果心下胀满而且坚硬疼痛的,这是结胸,用大陷胸汤主治;只是胀满却不疼痛的,这是痞证,柴胡汤不适合用,适宜用半夏泻心汤。

太阳少阳并病,却反而用攻下法,形成结胸,心下必定坚硬,如果腹泻不止,水浆不能喝下,病人一定会烦躁。

这条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脉象浮而紧,却又用攻下法,紧脉反而入里,就会形成痞证,按压时柔软,只是气痞罢了,用小青龙汤主治。

太阳中风,腹泻,呕吐逆气,表证解除的,才能攻里。如果病人微微出汗,发作有定时,头痛,心下痞满,牵引胁下疼痛,干呕,气短,出汗,不恶寒的,这是表证解除而里证未调和,用十枣汤主治。

①“痞满”: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痞硬满”。

太阳病,医生发汗,于是发热、恶寒,因而又用攻下法,心下痞塞,表里都虚,阴阳之气都衰竭,没有阳气就只剩阴邪偏盛,又加用烧针,因而胸部烦躁,面色青黄,肌肤跳动的,难以治疗;现在面色微黄,手足温暖的,容易痊愈。

心下痞塞,按压时柔软,关部脉象浮大的,用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治。

①“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湘古本记载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剂与桂本相同。宋本这个方剂没有黄芩。

心下痞塞,又有恶寒的,用附子泻心汤主治。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汗出”二字。

本来因为用了攻下法,所以心下痞塞,给与泻心汤,痞塞不解除;病人口渴,而且口舌干燥烦躁、小便不利的,用五苓散主治。

伤寒,出汗后病解除,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呕有食物臭味,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腹泻的,用生姜泻心汤主治。

伤寒中风,医生反而用攻下法,病人腹泻一天几十次,食物不消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胀满,干呕,心烦不能安宁。医生见到心下痞塞,认为病没有除尽,又用攻下法,那痞塞更加严重。这不是热结,只是因为胃中虚弱,邪气上逆,所以导致坚硬。用甘草泻心汤主治。

伤寒,服用汤药攻下后,腹泻不止,心下痞硬;服用泻心汤没有好转,又用其他药攻下,腹泻更加严重;医生给与理中汤,腹泻仍然不止。理中汤是调理中焦的,这腹泻是在下焦的缘故,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主治。如果还是不止,应当通利小便。

伤寒经过催吐、攻下后,又发汗,虚烦,脉象很微弱,八九天,心下痞硬,胁下疼痛,气上冲咽喉,眩晕昏冒,经脉跳动抽搐的,时间久了会形成痿证。

①“伤寒吐、下后,发汗”:湘古本记载为“伤寒吐、下、发汗后”;宋本与桂本相同。

伤寒,经过发汗、或者催吐、或者攻下后,病邪解除,心下痞硬,嗳气不止的,用旋覆代赭汤主治。

太阳病,外在的证候没有消除,却屡次用攻下的方法,于是形成协热而腹泻,腹泻不止,心下痞硬,表里证候都没有解除的,用桂枝人参汤主治。

伤寒,用峻下的方法后,又进行发汗,心下痞塞,有恶寒症状的,是表证没有解除,不能攻治痞证。应当先解除表证,然后攻治痞证。解除表证适宜用桂枝汤,攻治痞证适宜用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伤寒,发热,出汗却病不解除,心下痞硬,呕吐却不腹泻的,用大柴胡汤主治。

病情像桂枝证,头部不痛、颈项不牵强,寸脉微微浮起,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能呼吸的,这是胸中有寒邪,应当用吐法,适宜用瓜蒂散。

病人胁下原本就有痞块,连接到脐旁,疼痛牵引到少腹,放射到阴筋的,这名叫脏结,是死证。

伤寒,经过催吐、或者攻下后,七八天病不解除,热邪结在里部、表里都有热,时常怕风,非常口渴、舌上干燥而且烦躁、想要喝几升水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伤寒,没有大热,口舌干燥、口渴,心烦,背部微微恶寒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伤寒,脉象浮,发热,没有汗,表证没有解除,应当发汗,不能给与白虎汤;口渴想要喝水,没有表证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会通本有“水”字,白云阁本没有。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坚硬,颈项拘急而且眩晕的,应当针刺大椎、肺俞、肝俞,千万不能用攻下法,攻下就会导致痉病。

①“慎不可下也,下之则痉”: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慎勿下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行腹泻的,给与黄芩汤;如果呕吐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治。

涪古本与宋本《辨呕吐下利病脉证篇》记载“干呕而腹泻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治。”或许是旧稿。

伤寒,胸中有热邪,胃中有寒邪,腹中疼痛,想要呕吐的,用黄连汤主治。

涪古本《辨呕吐下利病脉证篇》记载“干呕,腹泻,腹中疼痛的,用黄连汤主治。”或许是旧稿。

伤寒,脉象浮滑,这是因为里有热邪,表没有寒邪,用白虎汤主治。

①“里有热,表无寒”:湘古本记载为“表有热,里无寒”。

伤寒,脉象结促,心脏悸动的,用炙甘草汤主治。

①“脉结促”:宋本记载为“脉结代”;湘古本和桂本相同。



下一页 > > >


上一页 < < <

本章 竟   



中医古籍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