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16 章(节) 介绍了:
问曰:
疾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的区别,是什么意思呢?答曰:太阳阳明,是脾约证;正阳阳明,是胃家实证;少阳阳明,是发汗、利小便之后,胃中干燥烦躁结实,大便困难的病证。
阳明病的表现,是胃家实证。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
问曰:
什么原因会患上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如果发汗、攻下、利小便,导致津液丢失,胃中干燥,因而转属阳明病,出现不解大便、内里结实、大便困难的,这就称为阳明病。
问曰:
阳明病的外在症状是什么?答曰:身体发热,自行出汗,不恶寒,反而怕热。
问曰:
有的病人得病第一天,不发热却恶寒,是什么原因?答曰:虽然得病才一天,恶寒将会自行停止,随即会自行出汗而怕热。
问曰:
恶寒为什么会自行停止?答曰:阳明位于中央,属土,就像万物最终都会归向土一样,病邪到了阳明就不会再传变,开始虽然恶寒,第二天就会自行停止,这就是阳明病。
原本是太阳病,刚得病时发汗,汗出得不透彻,因而转属阳明病。
伤寒,发热,没有汗,呕吐不能进食,却反而出汗很多的,是转属阳明病了。
伤寒第三天,阳明病脉象大的,这是病没有传变。
伤寒,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邪牵连到太阴。属于太阴病时,身体应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就不会发黄。到了七八天,大便干硬的,成为阳明病。
伤寒转属阳明病的,病人会微微出汗。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部胀满、轻微气喘、发热、怕风,脉象浮而缓,如果攻下,就会导致腹部胀满、小便困难。
阳明病,如果能进食,称为中风;不能进食,称为中寒。
阳明病,如果中寒就不能进食,小便不利,手足出汗很多,这是将要形成固瘕,大便必定先干硬后稀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寒冷,水谷不分离的缘故。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阳明病,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为作坚瘕也,必大便头坚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起初想吃东西,小便不利,大便正常,病人骨节疼痛,微微发热,突然发狂,大量出汗后病解的,这是水湿不能胜过水谷精气,水湿与汗液一同排出,脉象变小就会痊愈。
①“脉小”:涪古本记载为“脉坚”,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脉紧”。
阳明病,将要痊愈的时间,在申时到戌时之间。
阳明病,不能进食,攻伐热邪必定会呃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病人本来虚弱,胃中寒冷的缘故。
阳明病,脉象迟,吃东西难以吃饱,吃饱就会轻微烦躁、头晕目眩,必定小便困难,这是将要形成谷疸,即使攻下,腹部胀满仍然照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脉象迟的缘故。
阳明病,按常理应当多汗,反而没有汗,身体像有虫子在皮肤中爬行一样的,这是因为长期虚弱的缘故。
阳明病,反而没有汗,而小便通畅,两三天内呕吐咳嗽,手足厥冷的,必定会苦于头痛;如果不咳嗽、不呕吐、手足不厥冷的,头部不痛。
阳明病,只是头晕目眩,不恶寒,所以能进食,如果咳嗽的,病人必定咽喉疼痛;不咳嗽的,咽喉不疼痛。
阳明病,没有汗,小便不利,心中烦闷不安的,身体必定会发黄。
阳明病,被火邪侵袭,额头微微出汗,而小便不利的,必定会发黄。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没有这条,应该是漏抄了。
阳明病,脉象浮而大的,必定会出现潮热,发作有定时;只是脉象浮的,必定会自汗出。
①“脉浮而大”:宋本记载为“脉浮而紧”,湘古本记载为“脉浮而短”。②“自汗”:宋本记载为“盗汗”。湘古本和桂本相同。
阳明病,口中干燥,只想用水漱口,不想咽下的,这必定会鼻出血。
阳明病,本来就自汗出,医生又再次发汗,病已经痊愈,还稍微有些烦躁不舒服的,这必定是大便干硬的缘故。因为丢失了津液,胃中干燥,所以导致大便干硬。应当询问病人一天小便几次,如果原本一天小便三四次,今天只两次,就知道大便不久必定会排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小便次数减少,津液应当回到胃中,所以知道不久必定会解大便。
伤寒,呕吐频繁,即使有阳明证,也不能用攻下的方法。
阳明证,心下坚硬胀满的,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攻下后,腹泻不止的会死亡,腹泻停止的能痊愈。
阳明证,眼睑闭合而面色发红的,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攻下后必定发热,面色发黄的,是小便不利。
①“眼合色赤”: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面合色赤”。②“攻之”:宋本与湘古本没有这两个字。
阳明病,没有呕吐、没有攻下、心烦的,可以给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脉象实,虽然出汗,却不恶热的,病人身体必定沉重,气短,腹部胀满而气喘,有潮热的,外在证候将要解除,可以攻里。手足大量出汗的,这是大便已经干硬,用大承气汤主治。如果汗多、轻微发热、恶寒的,是外在证候没有解除,那热势不潮的,不能给与承气汤。如果腹部胀满严重不通畅的,可以给与小承气汤,稍微调和胃气,不要让它大泻下。
①“不恶热”: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不恶寒”,由前文“问曰: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可知宋本与湘古本应该是错误的。
阳明病,潮热,大便稍微干硬的,可以给与大承气汤;大便不硬的不能给与。如果六七天不大便,恐怕有燥屎,想要知道的方法,少量给与小承气汤;汤药进入腹中,放出矢气的,这是有燥屎,才可以攻下;如果不放矢气的,这只是开头干硬,后面必定稀溏,不能攻下,攻下必定会腹部胀满,不能进食,想要喝水的,给水就会呃逆;那之后发热的,必定大便又干硬而且量少,用小承气汤调和;不放矢气的,千万不能攻下。
①“与”:原本写作“以”,宋本与湘古本、白云阁本都写作“与”,从下句来看也应该是“与”,所以改正。②“矢气”:原本写作“失气”,从文意可知应该是“矢气”,即放屁,所以改正。原版中还有多处误作“失气”,都已改正。
阳明病,实证就会谵语,虚证就会郑声。郑声,就是语言重复。直视,谵语,气喘胀满的,是死证;腹泻的,也是死证。
阳明病,发汗过多,如果再次发汗而导致阳气亡失,谵语,脉象短的,是死证;脉象自行调和的,不会死。
①“若重发汗以亡其阳”: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若重发汗者,亡其阳”。
伤寒,经过催吐、攻下后,病不解除,五六天到十多天不大便,傍晚时分发潮热,不恶寒,自言自语像见到鬼一样。如果严重的,发作时不认识人,抚摸衣服、触摸床席,恐惧不安,轻微气喘,直视;脉象弦的能活,脉象涩的会死。病情轻微的,只是发热、谵语的,用大承气汤主治。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如果一服后腹泻,就停止后续服药。”
阳明病,病人出汗多,因为津液外泄,胃中干燥,大便必定干硬,干硬就会谵语,用小承气汤主治。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如果一服后谵语停止,就不要再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象滑而快的,用小承气汤主治。
①“潮热”:原本写作“热潮”,宋本与湘古本、白云阁本都写作“潮热”,更符合惯例,所以改正。
阳明病,服用承气汤后,不放矢气,第二天又不大便,脉象反而微涩的,是里虚,难以治疗,不能再给与承气汤。
①“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矢气”:湘古本记载为“于是给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的,再服一升;如果不转矢气,不要再给与。”宋本“矢气”写作“气”,其余和湘古本相同。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而不能进食的,胃中必定有五六枚燥屎;如果能进食的,只是大便干硬罢了。适宜用大承气汤攻下。
阳明病,大便下血、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只是头部出汗的,针刺期门,根据实证来泻除热邪,大量出汗后就会痊愈。
阳明病,出汗、谵语的,是因为胃中有燥屎,这是实证。必须等到病邪过经入里才能攻下;攻下如果太早,语言必定错乱,是因为表虚里实的缘故。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伤寒四五日,脉象沉而气喘胀满,沉脉主病在里,却反而发汗,导致津液外泄,大便困难,表虚里实,时间久了就会谵语。
三阳合病,腹部胀满,身体沉重,难以转身侧卧,口舌麻木,面部污浊。如果发汗就会谵语、遗尿;如果攻下,就会手足逆冷、额头出汗。如果自汗的,适宜用白虎汤;如果自行腹泻的,适宜用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二阳并病,太阳证已经解除,只是发潮热、手足大量出汗、大便困难而谵语的,攻下就能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象浮而大,咽喉干燥,口苦,腹部胀满而气喘,发热,出汗,不恶寒,反而恶热,身体沉重。如果发汗,就会烦躁,心中昏乱,反而谵语;如果加用温针,必定会恐惧警惕,烦躁,不能入睡;如果攻下,就会胃中空虚,邪气扰动膈部。心中烦闷不安,舌上有苔的,用栀子豉汤主治。
①此处怀疑有缺字。
阳明病,口渴想要喝水,口舌干燥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阳明病,脉象浮,发热,口渴想要喝水,小便不利的,用猪苓汤主治。
阳明病,出汗多而口渴的,不能给与猪苓汤,因为出汗多导致胃中干燥,猪苓汤又会使小便通畅,进一步损伤津液。
阳明病,脉象浮而迟,表有热而里有寒,腹泻完谷不化的,用四逆汤主治。
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进食的,不能给与水喝,喝水就必定会呃逆。
阳明病,脉象浮,发热,口干,鼻燥,能进食的,会鼻出血。
阳明病,攻下后,外在有热,手足温暖,不形成结胸,心中烦闷不安,饥饿却不能进食,只是头部出汗的,用栀子豉汤主治。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胸胁胀满不消除的,给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坚硬胀满,不大便而呕吐,舌上有白苔的,可以给与小柴胡汤,上焦得以通畅,津液得以下行,胃气因此调和,全身大量出汗而病解。
阳明中风,脉象弦浮大,而且气短,腹部都胀满,胁下及心脏疼痛,长时间按压则气机不通,鼻干不能出汗,嗜睡,全身及眼睛都发黄,小便困难,有潮热,时常呃逆,耳前后肿胀,针刺后稍微好转,外在证候不解除。病超过十天,脉象持续浮的,给与小柴胡汤;脉象只是浮,没有其他证候的,给与麻黄汤;如果不小便,腹部胀满加重并呃逆的,无法治疗。
①“涕”: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汗”。
活动时头痛,气短,有潮热的,属于阳明病。
这条从会通本修改。会通本注释“原本‘属阳明也’下面有‘白蜜煎主之’五个字,现在从湘古本移到下一节。”这条湘古本记载为“活动时头痛沉重,有热气潮热的,属于阳明病。”
阳明病,津液枯竭的,即使不大便,也不能攻下,给与人参干地黄麻仁白蜜煎;腹中疼痛的,加厚朴给与。
这条从会通本补充。会通本注释“这一节原本缺失,这个方剂就附在上一节后面,名叫白蜜煎,现在从湘古本补充订正。”
阳明病,自汗出,如果发汗、小便通畅的,这是津液内竭,大便虽然干硬也不能攻下,应当等待病人自己想要大便,适宜用蜜煎导通便。如果用王瓜根,以及大猪胆汁,都可以作为导药。
①“王瓜根”: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土瓜根”。
阳明病,脉象迟,出汗多,轻微恶寒的,表证没有解除,可以发汗,适宜用桂枝汤。
阳明病,脉象浮,没有汗而气喘的,发汗就能痊愈,适宜用麻黄汤。
阳明病,发热,出汗的,这是热邪向外发越,不会出现发黄;只是头部出汗,身体其他部位没有汗,出汗到颈部就停止,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的,这是瘀热在里,身体必定会发黄,用茵陈蒿汤主治。
阳明病,病人容易健忘的,必定有瘀血蓄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本有长期的瘀血,所以导致健忘。大便虽然干硬,但排便反而容易,大便颜色必定发黑,适宜用抵当汤攻下。
阳明病,攻下后,心中烦闷不安而烦躁,胃中有燥屎的,可以攻下;腹部轻微胀满,大便开始干硬后来稀溏的,不能攻下。如果有燥屎的,适宜用大承气汤。
病人五六天不大便,绕脐疼痛、烦躁,发作有定时的,这是有燥屎,所以导致不大便。
病人烦躁发热,出汗后就缓解,又像疟疾一样,傍晚时分发热的,属于阳明病。脉象实的,适宜用攻下法;脉象浮大的,适宜用发汗法。攻下用大承气汤,发汗适宜用桂枝汤。
①“脉浮大”: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脉浮虚”。
剧烈攻下后,六七天不大便,烦躁不缓解,腹部胀满疼痛的,这是有燥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本有宿食的缘故,适宜用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时而困难时而容易,时常有轻微发热,喘息,不能平卧的,是有燥屎,适宜用大承气汤。
进食后想要呕吐的,属于阳明病,用吴茱萸汤主治。服用汤药后反而加重的,属于上焦病,用小半夏汤主治。
太阳病,寸脉缓、关脉浮、尺脉弱,病人发热出汗,又恶寒,不呕吐,只是心下痞塞的,这是因为医生用了攻下法;如果没有攻下,病人不恶寒而口渴的,这是转属阳明病。小便次数多的,大便必定干硬,十天不解大便,也没有什么痛苦。口渴想要喝水的,少量给与,用适当的方法救治;口渴而喝水多,小便不利的,适宜用五苓散。
①“复恶寒”:白云阁本记载为“后恶寒”,宋本与湘古本和桂本相同。
阳脉微而出汗少的,是自行调和;出汗多的,是太过;阳脉实,因为发汗,出汗多的,也是太过。太过的,是阳气在里断绝,丢失津液,大便因此干硬。
脉象浮而芤,浮脉属阳,芤脉属阴,浮脉与芤脉相互搏结,胃气产生热邪,阳气就会断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脉表示胃气强盛,涩脉表示小便次数多。浮脉与涩脉相互搏结,大便就会干硬,这是脾约证,用麻子仁丸主治。
①“浮数相搏”:涪古本与宋本记载为“浮涩相搏”。②“硬”:涪古本记载为“难”,宋本记载为“坚”。
太阳病第二天,发汗后病不解除,持续发热的,属于阳明病,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①“二日”: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三日”。②“属阳明”: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属胃”。
伤寒,呕吐后,腹部胀满的,给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经过催吐、攻下、发汗后,轻微烦躁,小便次数多,大便因此干硬的,给与小承气汤调和就能痊愈。
得病两三天,脉象弱,没有太阳证、柴胡证,烦躁,心下坚硬。到四五日,即使能进食,用小承气汤少量给与,稍微调和,让病人稍安。到六日给与小承气汤一升。如果六七天不大便,小便少的,即使不大便,也只是开头干硬,后面必定稀溏,没有形成干硬,攻下必定会导致稀溏;必须等到小便通畅,大便确定干硬,才能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天,眼睛视物不清,眼珠转动不灵活,没有表里证,大便困难,身体轻微发热的,这是实证,应急速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出汗多的,应急速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发汗后病不解除,腹部胀满疼痛的,应急速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腹部胀满不减轻,即使减轻也微不足道,应当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伤寒,腹部胀满,按压不疼痛的是虚证,疼痛的是实证,应当用攻下法。舌苔黄而没有用过攻下法的,攻下后黄色会自行消退。适宜用大承气汤。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玉函经》补充。①“伤寒”:涪古本与宋本记载为“病者”。
阳明与少阳合病,必定会腹泻。脉象没有出现相克情况的,是顺证;出现相克情况的,是失证,相互克制,名叫负。脉象滑而数的,有宿食,应当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①“克责”: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克贼”。
病人没有表里证,发热七八天,即使脉象浮数,也可以用攻下法。假如已经攻下,脉象数仍不解除,与热邪相合就会消食善饥,到六七天不大便的,是有瘀血,适宜用抵当汤;如果脉象数不解除,而腹泻不止,必定会协同热邪导致大便带脓血。
湘古本《辨可下病脉证并治》记载“病人没有表里证,发热七八天,即使脉象浮数,也可以用攻下法,适宜用大柴胡汤。”可供参考。
伤寒,发汗后,身体和眼睛发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寒湿在里,没有解除的缘故。不能用发汗法,应当从寒湿的治疗中寻求方法。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伤寒,发了汗,就会身体和眼睛发黄,之所以这样,是寒湿相互搏结,在里没有解除的缘故。”①“不可汗”: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不可下”。
伤寒七八天,身体发黄像橘子颜色,小便不利,腹部轻微胀满的,用茵陈蒿汤主治。
伤寒,身体发黄、发热的,用栀子柏皮汤主治。
伤寒,瘀热在里,身体必定发黄,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治。
寸口脉浮而缓,浮脉主风邪,缓脉主湿痹,湿痹不同于中风,四肢苦于烦躁,脾脏的颜色必定发黄,是瘀热在体内运行导致的。趺阳脉紧而数,数脉主热,有热就会消食;紧脉主寒,进食就会胀满。尺脉浮是损伤了肾,趺阳脉紧是损伤了脾。风寒相互搏结,进食后就会头晕目眩,水谷之气不能消化,胃中苦于浊邪,浊邪向下流注,小便不通;阴分被寒邪侵袭,热邪流入膀胱,身体全都发黄,名叫谷疸。
这条依据涪古本、宋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
阳明病,身体发热,不能进食,进食就头晕目眩,心胸不安,时间久了发黄,这名叫谷疸,用茵陈蒿汤主治。
阳明病,身体发热,发黄,心中烦闷不安,或者有热痛,因为饮酒进食引起的,这名叫酒疸,用栀子大黄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与宋本有两条相应内容:(1)“心中烦闷不安而且发热,不能进食,时常想要呕吐,名叫酒疸。”(2)“酒黄疸,心中烦闷不安,或者有热痛,用栀子大黄汤主治。”
患酒黄疸病的,必定小便不利,它的证候是心中发热,足下发热,这是它的症状。
这条依据涪古本、宋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
酒黄疸,有时没有热象,言语安静清楚,腹部胀满想要呕吐,鼻子干燥。脉象浮的先用吐法,脉象沉弦的先用攻下法。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涪古本、《金匮》补充。
酒疸,心中发热,想要呕吐的,用吐法就能痊愈。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涪古本、《金匮》补充。
酒疸,用攻下法后,时间久了会成为黑疸,眼睛发青,面部发黑,心中像吃了蒜齑一样的感觉,大便颜色正黑,皮肤用手抓挠没有知觉,脉象浮弱,虽然发黑但微微发黄,所以知道是黑疸。
这条依据宋本、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
阳明病,身体发黄,津液枯竭,颜色晦暗不明亮的,这是热邪进入血分,用猪膏发煎主治。
老师说:
患黄疸病,发热轻微气喘,胸部胀满、口中干燥的,是因为发病时用火劫的方法发汗,火热与病邪相互结合导致的。然而黄疸病的发生,是由湿邪引起的,全身都发热而且发黄,腹部发热,热在里,应当用攻下法。
这条依据宋本、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微喘”宋本记载为“烦喘”。
黄疸,腹部胀满,小便不利而且颜色发红,自行出汗的,这是表证调和而里证实,应当用攻下法,适宜用大黄硝石汤。
各种黄疸,腹痛而且呕吐的,适宜用大柴胡汤。
黄病,小便颜色正常,自行腹泻,腹部胀满而且气喘的,不能清除热邪,清除热邪必定会呃逆。呃逆的,用小半夏汤主治。
各种黄疸病,只要通利小便,用五苓散加茵陈蒿主治;假如脉象浮,应当用发汗法解除的,适宜用桂枝加黄芪汤。
各种黄疸,用猪膏发煎主治。
这条依据涪古本、宋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
各种黄疸,用瓜蒂散主治。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作为附方:“瓜蒂汤,治疗各种黄疸。”
黄疸病,用麻黄醇酒汤主治。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作为附方:“《千金》麻黄醇酒汤,治疗黄疸。”
各种黄疸,小便通畅的,应当按照虚劳的治法,用小建中汤主治。
阳明病,腹部胀满,小便不利,舌体枯萎、发黄、干燥,不能入睡的,这属于黄疸病。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腹部胀满,身体枯萎、发黄,烦躁不能入睡,属于黄疸病。”(宋本“身”写作“舌”,“眠”写作“睡”)
黄疸病,应当以十八天为期限,治疗十天以上痊愈,如果反而加重的,难以治疗。
黄疸而口渴的,这种黄疸难以治疗;黄疸而不口渴的,这种黄疸可以治疗。病发生在阴部的,病人必定呕吐;发生在阳部的,病人会寒战而发热。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金匮》补充。
病人脉象沉,口渴想要喝水,小便不利的,以后必定会发黄。
这条涪古本与宋本记载为“脉象沉,口渴想要喝水,小便不利的,都会发黄。”
趺阳脉微而弦,按照常理应当腹部胀满;如果不胀满的,必定大便困难、两腋下部疼痛。这是虚寒证,应当用温法治疗,适宜用吴茱萸汤。
这条宋本记载为“趺阳脉微弦,按照常理应当腹部胀满;不胀满的,必定大便困难、两腋下部疼痛。这是虚寒之气从下向上攻,应当用温性药物服用。”(涪古本“胠”写作“胁”,“从”写作“欲”)①“胠”:《说文解字》《玉篇》中说:“胠,指腋下。”《广雅》中说:“胠,指胁部。”
病人腹痛绕脐,这是阳明感受风冷,水谷之气不能运行。如果反而用攻下法,那气必定上冲;如果不上冲的,心下就会痞塞。应当用温法治疗,适宜用理中汤。
阳明病,发热十多天,脉象浮而数,腹部胀满,饮食像平时一样的,用厚朴七物汤主治。
疼痛而且大便不通的,用厚朴三物汤主治。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金匮》补充。会通本注释“《脉经》写作‘腹满痛’。”
按压心下胀满疼痛,有潮热的,这是实证。应当用攻下法,适宜用大柴胡汤。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注释“《金匮》脱落‘有潮热’三个字。”
阳明病,腹中剧烈疼痛、雷鸣作响,气逆胀满、呕吐的,这是虚寒证,用附子粳米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与宋本记载为“腹中寒气,雷鸣作响、剧烈疼痛,胸胁逆满、呕吐,用附子粳米汤主治。”
阳明病,腹中寒冷疼痛,呕吐不能进食,有东西突起、好像看到头足一样,疼痛得不能靠近的,用大建中汤主治。
阳明病,腹部胀满,胁下偏侧疼痛,发轻微的热,脉象弦紧的,应当用温性药物攻下,适宜用大黄附子细辛汤。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胁下胀满疼痛,发热,脉象紧弦,这是寒证,用温性药物攻下,适宜用大黄附子汤。”(宋本“满痛”写作“偏痛”)
问曰:
阳明病的宿食如何辨别?
师曰:
寸口脉浮而大,按压时反而涩,尺部脉象也微而涩,所以知道有宿食,用大承气汤主治。
①“脉浮而大”:涪古本、宋本、白云阁本和桂本相同;湘古本记载为“脉滑而大”。②“微而涩”:涪古本、湘古本记载为“大而涩”;宋本、白云阁本和桂本相同。结合前句,或许应该以“大而涩”为正确。
寸口脉数而滑的,这是有宿食。
腹泻不想进食的,这是有宿食。
脉象紧如转索的,这是有宿食。
脉象紧,腹中疼痛,怕风寒的,这是有宿食。
宿食停留在上脘的,按常理应当用吐法,适宜用瓜蒂散。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