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17 章(节) 介绍了:




章17   辨 少阳病 脉证 并治
    (白话文)






少阳病的表现,是口苦,咽干,头晕目眩。

少阳中风,两耳听不见声音,眼睛发红,胸中胀满而且烦躁的,不能用吐法、下法,用了吐法、下法就会出现心悸、惊悸。

伤寒,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属于少阳病。不能发汗,发汗就会谵语、烦躁,这是因为胃不和,调和胃气就能痊愈。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的,属于少阳。少阳病不能发汗,发汗就会谵语,这属于胃的问题,胃调和就会痊愈;胃不调和,就会烦躁不安。”宋本“烦而躁”写作“烦而悸”,其余和湘古本相同。

原本是太阳病,没有解除,转入少阳的,胁下坚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往来寒热,脉象沉弦的,不能用吐法、下法,给与小柴胡汤。

①“脉沉弦者,不可吐、下”:湘古本记载为“还没有用吐法、下法,脉象沉弦的”。宋本“脉沉弦”写作“脉沉紧”,其余和湘古本相同。

少阳病,气向上逆,导致胁下疼痛,严重的会呕吐气逆,这是胆气不下降,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治。

①“今”:湘古本与会通本写作“令”,白云阁本写作“今”。

如果已经用了吐法、下法、发汗法、温针,出现谵语,柴胡汤证已经消失的,这是坏病,要知道犯了哪种错误的治法,用相应的方法救治,不能再给与柴胡汤了。

①“以”:白云阁本写作“以”,宋本与湘古本、会通本写作“已”。②“柴胡汤不中与也”:宋本与湘古本没有这句话。

三阳合病,脉象浮大,向上延伸到关部,只想睡觉,眼睛闭上就出汗,这是上焦不通畅的缘故,适宜用小柴胡汤。

伤寒四五天,没有大热,病人烦躁不安的,这是阳气离去进入阴分的缘故。

①“四五日”:宋本与湘古本写作“六七日”。结合下一条来看,“四五日”应该是正确的。

伤寒三天,三阳经的病邪已经穷尽,三阴经应当感受病邪,病人反而能进食而且不呕吐的,这是三阴经没有感受病邪。

伤寒三天,少阳脉变小的,是将要痊愈。

少阳病将要痊愈的时间,在寅时到辰时之间。



下一页 > > >


上一页 < < <

本章 竟   



中医古籍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