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18 章(节) 介绍了:
太阴病的表现,是腹部胀满而且呕吐,吃不下东西,自行腹泻越发严重,时常腹部疼痛;如果用攻下法,必定会出现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躁疼痛,阳脉微、阴脉涩而长的,是将要痊愈。
太阴病,脉象浮的,可以发汗,适宜用桂枝汤。
自行腹泻,不口渴的,属于太阴病,因为脾脏有寒邪的缘故,应当用温法治疗,适宜服用理中汤、四逆汤之类的方剂。
①“理中、四逆辈”: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四逆辈”。
伤寒,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病邪牵连到太阴。太阴病应当出现身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不会发黄。到了七八天,即使突然烦躁、一天腹泻十多次,也必定会自行停止,因为脾脏正气充实,腐秽之物应当排出的缘故。
原本是太阳病,医生反而用攻下法,因此腹部胀满、时常疼痛的,属于太阴病,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大便硬满剧烈疼痛的,用桂枝加大黄汤主治。
太阴病,脉象弱,病人持续自行腹泻,假如应当用大黄、芍药的,适宜减量使用,因为病人胃气虚弱,容易受到药物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缘故。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腹泻的,先将芍药煎三沸。”
太阴病,大便反而干硬,腹部胀满的,这是脾气不运转,适宜用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如果不胀满,反而气短的,用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主治。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太阴病,大便反而干硬,腹部胀满,这是食物不消化,脉象应当浮而涩,适宜用白术干姜枳实白蜜汤主治;如果不胀满,气短,这是脾气下陷,脉象应当沉坠,适宜用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治。”
太阴病,口渴想要喝水,一喝水就呕吐的,这是水停在膈上,适宜用半夏茯苓汤。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太阴病,口渴想要喝水,一喝水就呕吐,这是水阻隔在膈上,脉象应当浮弦而涩,用干姜半夏竹茹茯苓汤主治。”
太阴病,腹泻,口渴,脉象虚而微数的,这是津液损伤,适宜用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太阴病,腹泻,口渴,发热,出汗,这是脾脏津液枯竭,脉象应当虚数而涩,用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饴胶汤主治。”
太阴病,不腹泻、不呕吐气逆,只是苦于腹部胀大胀满的,这是脾气实,用厚朴四物汤主治。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太阴病,不腹泻、不呕吐气逆,只是腹中苦于胀满,这是脾气郁结,脉象应当大而滑,适宜用厚朴枳实半夏知母汤主治。”
太阴病,不呕吐、不腹部胀满,只是大便失禁没有限度的,是虚损的缘故,用理中加黄芪汤主治。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太阴病,不腹部胀满、不呕吐,但是腹泻不能自主,这是脾阳衰弱,脉象应当濡而涩,适宜用人参干姜蜀椒甘草汤主治。”
太阴病,想要呕吐却吐不出,腹泻时轻时重,脉象浮涩的,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太阴病,怕风,想要呕吐却吐不出,腹泻时轻时重,这是脾脏感受风邪,脉象应当浮而涩,适宜用茯苓白术桂枝半夏生姜汤主治。”这条可以和伤风脉证并治中“风邪乘脾”的相关条文相互参考。
太阴病,呕吐气逆,腹部冷痛、雷鸣,腹泻,脉象沉紧的,用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太阴病,怕冷,呕吐气逆,腹部冷痛,雷鸣腹泻,这是脾脏感受寒邪,脉象应当紧而弱,用干姜附子麻黄薤白汤主治。”
太阴病,有宿食,脉象滑而实的,可以用攻下法,适宜用承气汤之类的方剂;如果大便稀溏的,适宜用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病有宿食,脉象滑而实的,可以用攻下法,适宜用承气汤;只是滑的,适宜用引导法,用厚朴茯苓半夏麫麦豆黄卷汤主治,大便稀溏的加白术给与。”
太阴病将要痊愈的时间,在亥时到丑时之间。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