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20 章(节) 介绍了:
厥阴病的表现,是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痛、发热;饥饿却不想进食,进食就会呕吐蛔虫;如果用攻下法,会导致腹泻不止。
厥阴中风,脉象微浮的,是将要痊愈;脉象不浮的,是尚未痊愈。
①此处湘古本有“如果手足拘急,也是尚未痊愈。”
厥阴病将要痊愈的时间,在丑时到卯时之间。
厥阴病,口渴想要喝水的,少量给与水,就会痊愈。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厥阴病,口渴想要喝水的,给与水喝就会痊愈。”
凡是四肢逆冷厥证的,不能用攻下法,虚损的人也是这样。
这条或许应该归入伤寒例第四,与其他“不可下”的条文相衔接。
伤寒,先出现厥冷,后发热而腹泻的,腹泻必定会自行停止。出现厥冷就会再次腹泻。
伤寒,开始发热六天,厥冷反而持续九天并且腹泻。凡是厥冷、腹泻的,应当不能进食,现在反而能进食的,恐怕是除中。给病人吃素饼,如果不发热的,说明胃气还在,必定会痊愈;担心突然发热又很快退去。过两天诊脉,那热象持续存在的,预计在次日半夜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本发热六天,厥冷反而九天,又发热三天,加上之前的六天,也是九天,与厥冷的天数相对应,所以预计在次日半夜痊愈。过三天诊脉,脉象数,热象不消退的,这是热气有余,必定会发痈脓。
①“素饼”:涪古本记载为“黍饼”,宋本、湘古本、会通本记载为“索饼”,白云阁本记载为“素饼”。
伤寒六七天,脉象迟,却反而给与黄芩汤清除热邪。脉象迟是寒证,现在给与黄芩汤又清除热邪,腹中应当寒冷,现在反而能进食,这名叫除中,必定死亡。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应当不能进食”。
伤寒,先厥冷,后发热,腹泻必定会自行停止;却反而出汗,咽喉疼痛的,喉咙会发生痹证。发热,没有汗,腹泻必定会自行停止;如果不停止,必定会大便带脓血;大便带脓血的,喉咙不会发生痹证。
①“咽中痛”:涪古本记载为“咽中强痛”。
伤寒,一两天到四五天出现厥冷的,必定会发热,之前发热的后来必定会厥冷。厥冷严重的热邪也深重,厥冷轻微的热邪也轻微。厥证应当用攻下法,却反而发汗的,必定会口舌生疮发红。
①“前热者后必厥”: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前厥者后必热”。
伤寒,厥冷五天、发热也五天,假如第六天应当再次厥冷,不厥冷的就会自行痊愈。厥冷最终不超过五天,因为发热五天,可知会自行痊愈。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所以”。
凡是厥证,都是阴阳之气不能相互顺接,就会形成厥证。厥证,就是手足逆冷。
伤寒,脉象微而厥冷,到七八天,皮肤发冷,病人烦躁、没有片刻安宁的,这是脏厥,不是蛔厥。蛔厥,病人应当呕吐蛔虫。现在病人安静,却又时常烦躁,这是内脏寒冷,蛔虫向上进入膈部,所以烦躁。一会儿又停止,进食后呕吐又烦躁的,是蛔虫闻到食物气味出来,病人应当自行呕吐蛔虫。蛔厥,用乌梅丸主治,又主治长期腹泻。
①“复”:湘古本记载为“即”。
伤寒,热邪轻微,轻微厥冷,指头寒冷,沉默不想进食,烦躁。过几天,小便通畅、颜色发白的,这是热邪消除,想要进食,病就会痊愈;如果厥冷而且呕吐,胸胁烦躁胀满的,之后必定会大便下血。
病人手足厥冷,不形成结胸,小腹部胀满,按压疼痛的,这是寒邪结在膀胱关元。
伤寒,发热四天,厥冷反而三天,又发热四天,厥冷少而发热多的,病应当痊愈;四天到七天,热象不消除的,必定会大便带脓血。
伤寒,厥冷四天,发热反而三天,又厥冷五天,病是在进展。寒多热少,阳气衰退,所以是进展。
伤寒六七天,脉象微,手足厥冷,烦躁,艾灸厥阴经,厥冷不恢复的,是死证。
伤寒,发热,腹泻,厥逆,烦躁不能安卧的,是死证。
伤寒,发热,腹泻极其严重,厥冷不止的,是死证。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伤寒,发热,腹泻,到厥冷不止的,是死证。”
伤寒六七天,不腹泻,接着发热并腹泻,病人汗出不止的,是死证。这是有阴无阳的缘故。
伤寒五六天,不形成结胸,腹部柔软,脉象虚,又出现厥冷的,不能用攻下法。这是失血,攻下就会死亡。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部胀满,脉象虚,又出现厥冷的,不能用攻下法。攻下会导致失血而死亡。”其中“腹满”比“腹濡”更符合后句的“不可下”。
伤寒,发热而厥冷七天,又腹泻的,难以治疗。
伤寒,脉象促,手足厥逆,不能用艾灸。
①“不可灸”: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可灸”。平脉法中说“……脉来数,时常一止后又来的,名叫促……阳脉盛就会出现促脉,阴脉盛就会出现结脉……”,又说“脉阴阳都促,会患血病,是实证……假如促脉出现在寸口,会吐血,或者鼻出血;出现在尺中,会下血……”由此推论应当以“不可灸”为正确。
伤寒,脉象滑而厥冷的,是里有热邪,用白虎汤主治。
伤寒,手足厥逆,脉象细得快要断绝的,用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治;如果病人内里有长久寒邪的,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治。
①“厥逆”: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厥寒”。②“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当归四逆汤”。③“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大量出汗,热邪不消退,体内拘急,四肢疼痛,又腹泻、厥逆而恶寒的,用四逆汤主治。
①“复”: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又”。
大量出汗,或者大量腹泻而厥逆寒冷的,用四逆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大量出汗,或者大量腹泻而厥冷,用四逆汤主治。”①“厥逆冷者”: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厥冷者”。
病人手足厥冷,脉象突然变紧的,是邪结在胸中,心下胀满而烦躁,饥饿却不能进食的,病在胸中,应当用吐法,适宜用瓜蒂散。
湘古本《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有相同条文,另外在《辨可吐篇》有相似条文但脉象不同:“病手足逆冷,脉象突然结滞,因为邪气在胸中,心下胀满而烦躁,想要进食却不能进食的,病在胸中,应当用吐法。”
伤寒,厥冷而心下悸动的,应当先治水,服用茯苓甘草汤。然后治疗厥冷,否则,水湿渗入胃中,必定会发生腹泻。
伤寒六七天,用峻下法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摸不到,咽喉不适、唾脓血、腹泻不止的,难以治疗,用人参附子汤主治。如果不好转,再给与人参干姜汤。
①“人参附子汤”:涪古本、宋本记载为“麻黄升麻汤”。湘古本记载为“人参附子干姜阿胶半夏柏叶汤”,方剂组成相同。②“人参干姜汤”:湘古本记载为“鹿茸附子人参干姜汤”。
伤寒四五日,腹中疼痛,如果有气转动向下趋向少腹的,这是将要自行腹泻。
①此处湘古本有“麻黄升麻汤主治”。
伤寒原本就有寒邪,医生又用吐法、下法,导致寒邪格拒,更加严重地呕吐、下利,用麻黄升麻汤主治;如果食物入口就吐,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伤寒原本就有寒邪,医生又用吐法导致寒邪格拒,更加严重地呕吐,食物进入就吐出,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湘古本记载为“伤寒原本就有寒邪,医生又用吐法下法,导致寒邪格拒,更加严重地呕吐下利,如果食物入口就吐,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
腹泻,有轻微发热而且口渴,脉象弱的,会自行痊愈。
腹泻,脉象数,有轻微发热,出汗的,是将要痊愈;脉象紧的,是没有解除。
这条涪古本、宋本、湘古本记载为“腹泻,脉象数,有轻微发热,出汗,会自行痊愈;假如脉象又变紧,是没有解除。”其中“今”,怀疑原本是“令”。
腹泻,手足厥逆,没有脉象的,艾灸后仍不温暖,如果脉象不恢复,反而轻微气喘的,是死证。少阴脉不如趺阳脉盛的,是顺证。
①“厥逆”:宋本与湘古本记载为“厥冷”。
腹泻,寸脉反而浮数,尺脉自身涩的,必定大便带脓血,用柏叶阿胶汤主治。
①“圊”:读音为qīng,指茅厕、厕所,如:圊粪。此处应为名词用作动词。②“柏叶阿胶汤”:湘古本记载为“柏叶阿胶干姜丹皮汤”,方剂组成相同。
腹泻完谷不化,不能攻表,出汗后必定腹部胀满。
腹泻,脉象沉弦的,是里急后重;脉象大的,是腹泻没有停止;脉象微弱而数的,是将要自行停止,即使发热,也不会死亡。
涪古本《辨伤寒宜忌脉证篇》记载“腹泻,脉象浮大,这是虚证,因为强行攻下的缘故。假如脉象浮而革,因而肠鸣的,应当用温法治疗。给水必定会呃逆。”湘古本《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记载“腹泻,脉象大的,是虚证,因为强行攻下的缘故。假如脉象浮而革,因而肠鸣的,属于当归四逆汤主治。”可供参考。
腹泻,脉象沉而迟,病人面部稍微发红,身体有轻微发热,腹泻完谷不化的,必定会头晕目眩;出汗后病解,病人必定轻微厥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病人面部戴阳,下焦虚损的缘故。
下利,脉象数而且口渴的,会自行痊愈;假如没有痊愈,必定会大便带脓血,因为有热邪的缘故。
①“圊”:原本写作“清”,参照前文订正。
下利后,脉象断绝,手足厥冷,经过一昼夜脉象恢复,手足温暖的,能活;脉象不恢复的,死亡。
伤寒,一天腹泻十多次,脉象反而实的,是死证。
下利完谷不化,里寒外热,出汗而且厥冷的,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热泻,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主治。
下利,病人极度虚弱的,用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主治。
下利,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先温里,再攻表。温里适宜用四逆汤,攻表适宜用桂枝汤。
下利,想要喝水的,因为有热邪的缘故,用白头翁汤主治。
下利,谵语的,是有燥屎,适宜用小承气汤。
下利,脉象反而滑的,应当有宿食等实邪要排出,攻下后就会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
这条依据涪古本、宋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
下利,三部脉都平和,按压心下坚硬的,应急速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这条依据涪古本、宋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
下利后,更加烦躁,按压心下柔软的,是虚烦,适宜用栀子豉汤。
下利后,心中坚硬疼痛,脉象只是迟的,这是寒证,应当温治;脉象又沉紧的,疼痛虽然严重,也不能攻下;如果脉象大浮弦,攻下就会痊愈。
这条依据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
下利已经痊愈,到了相应的年月日时又复发的,是因为病邪没有除尽的缘故,应当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这条依据涪古本、宋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这条宋本归入呕吐哕下利病篇,应当属于杂病。
下利,腹痛,如果胸痛的,用紫参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下利,胸部刺痛,应当治疗肺脏,用紫参汤主治。”
气利,用诃黎勒散主治。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气利,用诃黎勒散主治;如果日久不痊愈,适宜长期服用诃黎勒丸。”
经常呕吐的人有痈脓的,不能治疗呕吐,脓排尽后会自行痊愈。
呕吐而且胸部胀满的,用吴茱萸汤主治。
干呕,吐出涎沫,头痛的,用吴茱萸汤主治。
呕吐而且发热的,用小柴胡汤主治。
呕而脉象弱,小便又通畅,身体有轻微发热,出现厥冷的,难以治疗,用四逆汤主治。
干呕,呕吐气逆,吐出涎沫,用半夏干姜散主治。
伤寒,剧烈呕吐、剧烈攻下后,身体极度虚弱,又大量出汗的,因为病人外在气机郁滞,又给与水来发汗,因而导致呃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寒冷的缘故。
伤寒,呃逆而且腹部胀满,观察病人的前后二阴,了解哪个部位不通畅,通利那个部位就会痊愈。
①“不利”:桂本广西80版原本写作“下利”,涪古本、宋本、湘古本、会通本写作“不利”,结合上下文改正。
病人胸中像喘又不是喘,像呕又不是呕,像呃逆又不是呃逆,整个心中昏乱不安没有办法的,用生姜半夏汤主治。
病人心下痞硬,不能饮食,胸中气喘而且呕吐呃逆,轻微发寒热的,用小半夏汤主治。
这条依据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
干呕,呃逆,如果手足厥冷的,用橘皮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干呕,呃逆的,用橘皮生姜汤主治;如果手足厥冷的,用橘皮桂枝干姜汤主治。”(橘皮生姜汤就是桂本的橘皮汤)这条宋本和桂本相同。
气逆,呕吐不止的,用生姜橘皮竹茹汤主治。
这条依据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
气厥,呕吐呃逆,不能呼吸的,用生姜半夏香豉汤主治。
这条依据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
呃逆,病人虚弱的,用橘皮竹茹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呃逆的,用橘皮竹茹汤主治。如果不好转,适宜用温法,给与半夏竹茹汤;橘皮桂枝干姜汤也可以服用。”
各种呕吐,食物不能下咽的,用小半夏汤主治。
呕吐而且肠鸣,心下痞塞的,用半夏泻心汤主治。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涪古本、《金匮》补充。
呕吐而且心下痞硬的,用大半夏汤主治。
这条依据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来想喝水的,是病将解除,赶紧给与水。想喝水的,用猪苓散主治。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涪古本、《金匮》补充。
胃反,不能进食,食物进入就呕吐的,用大半夏汤主治;如果进食后立即呕吐的,用大黄甘草汤主治。
这条依据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金匮》没有“若”字,分为两条。
呃逆而好几天不大便,谵语的,用小承气汤主治。
这条依据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金匮》作为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治疗大便不通,呃逆,多次谵语。”
大便带脓血,传染发病,这名叫疫利。它的病因在夏天,而发病在秋天,热邪与燥邪相互搏结,逐渐损伤气血,流到肠间,后来出现里急后重,脉象洪大而数,用黄连茯苓汤主治。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大便带脓血,传染发病的,名叫时利。这种病多在秋天发作。秋天属燥,燥邪侵入血分,血与燥邪相互搏结,病就形成了。脉象应当浮弦而涩,适宜用桂枝当归阿胶茯苓黄芩半夏汤主治。如果脉象弦数的,加黄连给与;服用汤药后呕吐的,去掉黄连,加干姜给与;腹中胀满的,加厚朴给与;假如发寒热的,是表证没有解除,应当先解除表证。这是治疗时利的大法。”
病人呕吐,吐出涎沫,心痛,或者腹痛,发作有定时,脉象反而洪大的,这是虫引起的病,用甘草粉蜜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与宋本有两条相应内容:(1)“问曰:病腹痛有虫,脉象如何辨别?师曰:腹中痛,脉象应当沉或者弦,反而洪大,所以有蛔虫。”(2)“蛔虫引起的病,使人吐出涎沫,心痛,发作有定时。用毒药治疗没有效果的,用甘草粉蜜汤主治。”
寒气,厥逆,用赤丸主治。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涪古本、《金匮》补充。原本列在大黄附子汤后面。
厥阴病,脉象弦而紧,弦脉表示卫气运行不畅,紧脉表示不想进食;邪气与正气相互搏结,就形成寒疝。绕脐疼痛,手足厥冷,是它的证候。脉象沉紧的,用大乌头煎主治。
寒疝,腹中疼痛,如果胁部疼痛、里急的,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
寒疝,腹中疼痛,手足麻木不知痛痒,如果厥冷,如果身体疼痛,艾灸、针刺、各种药物都不能治疗的,用乌头桂枝汤主治。
寒疝,腹中绞痛,贼风侵入五脏,筋脉拘急不能转身侧卧,发作有定时,使人阴部收缩,手足厥逆的,用乌头汤主治。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涪古本补充。①“乌头汤”:会通本注释“即上文的大乌头煎。《金匮》附方三节,同样引用《外台》”。
心腹突然疼痛的,用柴胡桂枝汤主治。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注释“《外台秘要》引用仲景《伤寒论》”。
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的,用走马汤主治。
这条取自会通本,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附方引用《外台》。
病人睾丸,一侧大一侧小,时常上下移动,这是狐疝,应当先针刺厥阴经的俞穴,然后给与蜘蛛散。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表示虚,迟脉表示劳;虚是卫气不足,劳是荣气枯竭。趺阳脉浮而数,浮脉表示气盛,数脉表示消食而且大便坚硬;气盛就会小便次数多,小便次数多就会大便坚硬。坚硬与数脉相互搏结,就形成消渴。
①“大坚”:涪古本记载为“大便坚”;宋本和桂本相同。
消渴,小便多,喝一斗水,小便也尿一斗的,用肾气丸主治。
消渴,脉象浮,有轻微发热,小便不利的,用五苓散主治。
这条涪古本与宋本记载为“脉象浮,小便不利,轻微发热,消渴的,适宜通利小便、发汗,用五苓散主治。”
消渴,想要喝水,胃反而呕吐的,用茯苓泽泻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与宋本记载为“胃反,呕吐而口渴想要喝水的,用茯苓泽泻汤主治。”
消渴,想要喝水,而且贪饮不停的,用文蛤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风寒之证,脉象紧,头痛,呕吐后脉象证候仍然存在,口渴想要喝水,而且贪饮的,用文蛤汤主治。”宋本记载为“呕吐后,口渴想要喝水而且贪饮的,用文蛤汤主治。兼治微风,脉象紧,头痛。”①“贪饮”:原本写作“食饮”,根据各版本订正。
小便疼痛、闭塞,排出像粟米状的东西,小腹部弦紧、疼痛牵引到脐中,这名叫淋证,这是热邪结在下焦,用小柴胡加茯苓汤主治。
①“閟”:读音为bì,通“闭”。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