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27 章(节) 介绍了:
老师说:
咳嗽发生在肺,但不专门属于肺病,五脏六腑感受外来邪气都能导致咳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邪气向上逆行,必然侵犯肺脏,肺因气机扰动,发出声音就是咳嗽。要想知道咳嗽的
根源,必须诊察脉象和呼吸。为你逐条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的贤人。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咳嗽发生在肺,不只是肺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肺掌管气,五脏受到邪气侵袭,想要发生咳嗽,必定先使气机扰动,导致气机上逆。五脏引发的咳嗽,各有其相应的气
机变化,要区分感受的邪气,必须平和地诊察脉象和呼吸,为你逐条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的贤人。”
肺咳,脉象短而涩。假如脉象浮短而涩,可知感受了风邪;紧短而涩,可知感受了寒邪;数短而涩,可知感受了热邪;急短而涩,可知感受了燥邪;濡短而涩,可知感受了湿邪。这是肺咳的
病因。它的症状是呼吸有声音,严重的会唾血。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肺咳,脉象短涩。假如浮短而涩,可知感受了风邪;浮短而紧,可知感受了寒邪;浮短而数,可知感受了热邪;浮短而急,可知感受了燥邪;短涩而濡,可知感受了湿邪
。”①“浮短而涩”:白云阁本原本没有“短”字,后来勘误补入。这里根据上下文补入。
心咳,脉象大而散。假如脉象浮大而散,可知感受了风邪;紧大而散,可知感受了寒邪;数大而散,可知感受了热邪;急大而散,可知感受了燥邪;濡大而散,可知感受了湿邪。这是心咳的
病因。它的症状是心痛,喉咙里像有东西梗塞一样,严重的会咽喉肿痛、喉部闭塞。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心咳,脉象大而散。假如浮大而散,可知感受了风邪;紧大而散,可知感受了寒邪;数大而散,可知感受了热邪;急大而散,可知感受了燥邪;大散而濡,可知感受了湿
邪。”
肝咳,脉象弦而涩。假如脉象浮弦而涩,可知感受了风邪;弦紧而涩,可知感受了寒邪;弦数而涩,可知感受了热邪;弦急而涩,可知感受了燥邪;弦濡而涩,可知感受了湿邪。这是肝咳的
病因。它的症状是两侧胁下疼痛,严重的不能转动,转动时两侧腋下就会胀满。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肝咳,脉象弦涩。假如浮而弦,可知感受了风邪;弦而紧,可知感受了寒邪;弦而数,可知感受了热邪;弦而急,可知感受了燥邪;弦而濡,可知感受了湿邪。”
脾咳,脉象濡而涩。假如脉象浮濡而涩,可知感受了风邪;沉濡而涩,可知感受了寒邪;数濡而涩,可知感受了热邪;急濡而涩,可知感受了燥邪;迟濡而涩,可知感受了湿邪。这是脾咳的
病因。它的症状是右侧胁下疼痛,隐隐牵引背部,严重的不能活动,活动时咳嗽就会加剧。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脾咳,脉象濡涩。假如浮濡而涩,可知感受了风邪;濡涩而紧,可知感受了寒邪;濡而数,可知感受了热邪;濡而急,可知感受了燥邪;濡而滞,可知感受了湿邪。”
肾咳,脉象沉而濡。假如脉象沉弦而濡,可知感受了风邪;沉紧而濡,可知感受了寒邪;沉数而濡,可知感受了热邪;沉急而濡,可知感受了燥邪;沉滞而濡,可知感受了湿邪。这是肾咳的
病因。它的症状是肩背相互牵引疼痛,严重的会咳出涎沫。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肾咳,脉象沉濡。假如沉濡中偶尔有浮象,可知感受了风邪;沉濡中偶尔有紧象,可知感受了寒邪;沉而数,可知感受了热邪;沉而急,可知感受了燥邪;沉濡而滞,可
知感受了湿邪。”
肺咳不愈,就会传变到大肠,脉象和肺咳时相同,症状是咳嗽时会大便失禁。
心咳不愈,就会传变到小肠,脉象和心咳时相同,症状是咳嗽时会放屁,气体和咳嗽同时发生。
①“矢气”:原作“失气”,应为错误,已改正。
肝咳不愈,就会传变到胆,脉象和肝咳时相同,症状是呕吐苦水。
脾咳不愈,就会传变到胃,脉象和脾咳时相同,症状是呕吐,呕吐严重时会有蛔虫吐出。
肾咳不愈,就会传变到膀胱,脉象和肾咳时相同,症状是咳嗽时会小便失禁。
长期咳嗽不愈,就会转移到三焦,脉象会随着病症变化,症状是咳嗽且腹部胀满,不想进食饮水。
咳嗽伴有痰饮的,咳嗽不能平卧,平卧就会气急,这是实证;咳嗽时不能说话,说话就气短,这是虚证。咳嗽的病症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谨慎遵守治疗原则,或许能保证治疗安
全有效。
这条湘古本记载为“痰饮导致的咳嗽,不能平卧,平卧就会说胡话,这是实证;不能说话,说话就气短,这是虚证。咳嗽的病症多种多样,治疗没有固定的方法,邪气不同脉象就会变化,要
用心推测,根据病症处方用药,自然能保证安全有效。”
咳嗽患者脉象弦的,这是有积水,用十枣汤主治。
咳嗽气逆,喉咙里发出像水鸡叫一样的声音,用射干麻黄汤主治。
咳嗽气逆,气上冲,时常吐出浊痰,只能坐着不能躺下睡觉的,用皂荚丸主治。
①“时唾浊痰”:涪古本记载为“时时吐浊”。
咳嗽且脉象浮的,用厚朴麻黄汤主治。
《千金要方·咳嗽门》记载:“咳嗽并且严重气逆上冲,胸部胀满,喉咙不舒适、发出像水鸡叫一样的声音,脉象浮的,用厚朴麻黄汤……。”
咳嗽且脉象沉的,用泽漆汤主治。
《脉经》记载:“寸口脉沉,胸部牵引胁部疼痛,胸中有水气,适宜服用泽漆汤,针刺巨阙穴,用泻法。”
咳嗽气上冲,咽喉不舒适,脉象数的,用麦门冬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火(《金匮》作“大”)逆上气,咽喉不舒适,止逆下气,用麦门冬汤主治。”
咳嗽气逆,靠着东西呼吸、不能躺下,脉象浮弦的,用小青龙汤主治。
患短气且有轻微水饮的,应当从小便排出水饮。
患者脉象伏,自己想要腹泻,腹泻后反而感觉畅快,虽然腹泻了,但心下仍然持续坚硬胀满,这是留饮,用甘遂半夏汤主治。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撑胀满,头晕目眩,脉象沉弦的,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
悬饮患者胸内疼痛,脉象沉而弦的,用十枣汤主治。
患溢饮的,应当发汗,用大青龙汤主治;小青龙汤也主治这种病。
膈间有支饮,患者气喘、胸满,心下痞硬,面色黧黑,脉象沉紧,得病几十天,医生用吐法、下法治疗没有痊愈的,用木防己汤主治,若病不好,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治。
①“不差”:涪古本与宋本记载为“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
心下有支饮,患者苦于头目昏蒙、眩晕的,用泽泻汤主治。
支饮患者胸部胀满的,用厚朴大黄汤主治。
①“胸满”:涪古本记载为“腹满”;宋本与桂本相同。
支饮患者不能平卧呼吸的,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
支饮患者,口中不渴,发生呕吐的,或者吐水的,用小半夏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与宋本记载为“经常呕吐的人原本会口渴,口渴表示将要痊愈,现在反而不渴,是因为心下有支饮的缘故,用小半夏汤主治。”
有支饮的患者,出现咳嗽、烦躁、胸中疼痛的,不会突然死亡,到一百天或者一年,适宜用十枣汤。
这条从会通本,依据涪古本、《金匮》补充。
腹部胀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的,用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主治。
膈间有水气,出现呕吐、眩晕、心悸的,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与宋本记载为“突然呕吐,心下痞塞,膈间有水,出现眩晕、心悸的,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
先口渴、后呕吐,是水停留在心下,这属于饮病患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
这条从会通本,依据涪古本、《金匮》补充。
患者脐下悸动,吐出涎沫而且头晕的,这是有水气,用五苓散主治。
这条涪古本记载为“假如病人脐下有悸动,吐出涎沫而且头顶眩晕,这是水气,用五苓散主治。”其中“病人”宋本记载为“瘦人”,“巅”宋本记载为“癫”,“水气”宋本记载为“水”,其余和涪古本相同。
胸中有停痰宿水,自行吐出 水 后,心胸间空虚,气满不能进食的,用茯苓汤主治。能消散痰气,使患者能进食。
这条从会通本,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作为附方记载:“《外台》茯苓饮,治疗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行吐出 water 后,心胸间空虚,气满不能进食,能消散痰气,使患者能进食。”
老师说:
疾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的脉象自然浮,症状是骨节疼痛,怕风。皮水的脉象也浮,症状是足肿,按压后凹陷不能立即恢复,不怕风,腹部像鼓一样,不口渴,应当发汗。正水的脉象沉迟,症状是气喘。石水的脉象自然沉,症状是腹部胀满不气喘,应当通利小便。黄汗的脉象沉迟,症状是发热,胸满,四肢头面浮肿,长期不痊愈,必定导致痈脓。
脉象浮而洪,浮是有风邪,洪是有气盛。风邪与气相互搏结,风邪偏盛就会出现瘾疹,身体发痒,发痒是风邪外泄的表现,时间久了会形成痂癞;气偏盛就会形成水饮,难以俯仰;身体严重浮肿,出汗后就能痊愈。怕风的是虚证,这是风水;不怕风的,小便通畅,上焦有寒,口中多涎沫,这是黄汗。
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风气相击”。②“洪肿”:涪古本记载为“浮肿”;宋本与桂本相同。
寸口脉沉滑的,是体内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叫风水。患者的眼窝上方微微浮肿,像蚕刚睡醒的样子,颈部动脉搏动明显,时常咳嗽,按压他的手足,凹陷不能起身的,也叫风水。
太阳病,脉象浮而紧,按常理应当骨节疼痛,现在反而不痛,身体沉重而酸痛,患者不口渴,这是风水,出汗后就会痊愈;怕冷的这是极度虚弱,是发汗导致的。口渴而不怕冷的,这是皮水。身体浮肿而冷,症状像周痹,胸中窒塞,不能进食,反而聚集疼痛,烦躁不能入睡,这是黄汗。疼痛在骨节,咳嗽气喘,不口渴的,这是正水,症状像浮肿,发汗后就会痊愈。然而各种患有这些病的,如果口渴而且腹泻、小便次数多的,都不可以发汗,只应当通利小便。
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暮”。②“正水”:涪古本记载为“肺胀”。
问:
患者腹泻后,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畅,腹部胀满,于是出现肿胀的,是怎么回事呢?答:按这种情况应当患水病,如果小便自然通畅以及出汗的,就会自行痊愈。
这条依据涪古本、宋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①“因肿”:《脉经》写作“阴肿”。
心水病,患者身体沉重且少气,不能平卧,烦躁不安,阴部肿胀。
肝水病,患者腹部胀大,不能自行转动翻身,胁下疼痛,津液稍微生成,小便陆续通畅。
肺水病,患者身体浮肿,小便困难,时常排出像鸭粪一样的溏便。
脾水病,患者腹部胀大,四肢沉重难受,津液不能生成,只苦于少气,小便困难。
肾水病,患者腹部胀大,肚脐肿胀,腰部疼痛,不能排尿,阴部下面潮湿像牛鼻子上的汗,足部逆冷,面部反而消瘦。
各种有水病的,腰部以下浮肿,应当通利小便;腰部以上浮肿,应当发汗才能痊愈。
寸口脉沉而迟,沉脉主有水,迟脉主有寒;寒与水相互搏结,脾气衰败就会出现大便溏薄,胃气衰败就会出现身体肿胀,名叫水分。
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趺阳脉浮,水谷不化”。②“身肿”:涪古本写作“身重”;宋本与桂本相同。
少阳脉微弱,少阴脉纤细,男子就会小便不通利,女子就会月经不通利,名叫血分。
①“妇人则经水不利”:涪古本与宋本写作“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
妇人月经先断,后来患病水肿的,名叫血分,这种病难以治疗;先患病水肿,后来月经断绝的,名叫水分,这种病容易治疗,水肿消除后月经就会自然来潮。
寸口脉沉而数,数脉主邪气外出,沉脉主邪气内入,外出是阳热实证,内入是阴寒凝结;趺阳脉微而弦,微脉表示没有胃气,弦脉表示呼吸困难;少阴脉沉而滑,沉脉主病在里,滑脉主实证,沉滑相互搏结,血液瘀结在胞门,瘀血肿块不能排泄,经络不通畅,名叫血分。
问:
患者苦于水肿,面目身体都浮肿,四肢也浮肿,小便不通利,诊脉时,不说水肿,反而说胸中疼痛,气上冲咽喉,像有烤肉堵塞的感觉,应当伴有轻微咳喘,确实像老师说的,那脉象是什么样的呢?
老师说:
寸口脉沉而紧,沉脉主有水,紧脉主有寒,沉紧相互搏结,郁结在关元。刚开始时还比较轻微,年轻力壮时没有察觉。阳气衰败之后,荣卫相互干扰,阳气亏损阴寒偏盛,凝结的寒邪轻微扰动,肾气上冲,咽喉堵塞噎塞,胁下急剧疼痛,医生认为是留饮而用峻下的方法治疗,沉紧脉象没有消失,病情没有消除;又再次用催吐的方法治疗,胃腑虚烦,咽喉干燥想要喝水,小便不通利,水谷不消化,面目手足浮肿;又用葶苈利水,当时好像稍微好转,饮食过度,浮肿又像以前一样,胸胁疼痛,像奔豚病一样,水液泛滥,就会咳喘气逆。应当先攻治上冲的气使它停止,再治疗咳嗽,咳嗽停止,气喘自然会好转。先治疗新得的病,水肿应当放在后面治疗。
①“葶苈”:涪古本与宋本写作“葶苈丸”。
水病,脉象沉小的,属于少阴病,是石水;脉象沉迟的,属于少阴病,是正水;脉象浮且怕风的,是风水,属于太阳病;脉象浮且不怕风的,是皮水,属于太阳病,虚肿的属于气分。发汗后就能痊愈,脉象沉的,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脉象浮的,用麻黄加术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写作“水病,脉象沉小,属于少阴;脉象浮的是有风,没有水,虚胀的是风水。发汗后就能痊愈,脉象沉的,适宜用麻黄附子汤;脉象浮的,适宜用杏子汤。”(“风水”宋本写作“气”。“发其汗即已”宋本写作“水,发其汗即已”。)
风水病,脉象浮,身体沉重,出汗,怕风的,用防己黄芪汤主治。
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腹痛,加芍药”。
风水病,脉象浮,浮脉表示病在表,患者头部出汗,体表没有其他病症,患者说只是下部沉重,从腰部以上正常,腰部以下应当浮肿到阴部,难以弯曲伸展,用防己黄芪汤主治。
这条依据涪古本补充,会通本没有收录。《金匮》作为附方记载:“《外台》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风水病,怕风,全身都浮肿,脉象浮,不口渴,持续自汗出,没有高热的,用越婢汤主治。
皮水病,四肢浮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轻微颤动的,用防己茯苓汤主治。
四肢厥冷而患皮水病的,用蒲灰散主治。
这条从会通本,依据《金匮》补充。
里水病,全身面目发黄肿胀,脉象沉,小便不通利,用甘草麻黄汤主治;越婢加术汤也主治这种病。
这条涪古本与宋本写作“里水病,全身面目发黄肿胀(《脉经》写作“洪肿”),脉象沉,小便不通利,所以导致水肿病。假如小便自然通畅,这是津液丧失,所以导致口渴。用越婢加术汤主治。”
问:
黄汗病,身体肿胀好像沉重,出汗且发热、口渴,像风水病一样,汗液沾湿衣服,颜色正黄像黄柏汁,脉象沉,是怎么得的呢?
老师说:
因为出汗时进入水中洗浴,水从汗孔侵入而得的,适宜用黄芪芍药桂枝汤。
①“身体肿若重,汗出而发热、口渴”:涪古本与宋本写作“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
黄汗病的症状,两小腿自然发冷;假如发热,这属于历节病。进食后出汗,傍晚常常盗汗,这是荣气有热;如果出汗后,反而发热的,时间久了身体皮肤必定像鳞甲一样粗糙;如果发热不停止的,时间久了必定会生恶疮;如果身体沉重,出汗后就减轻的,时间久了身体必定会肌肉跳动,肌肉跳动就会胸痛;另外从腰以上出汗,腰以下没有汗,腰髋部松弛疼痛,好像有东西在皮肤里的样子,严重时不能进食,身体疼痛沉重,烦躁不安,小便不通利。这是黄汗病,用桂枝加黄芪汤主治。
①“则”:涪古本与宋本写作“者”。
寸口脉沉而弱,沉脉主骨病,弱脉主筋病;沉脉对应肾脏,弱脉对应肝脏。出汗时进入水中,像水伤害心脏一样,出现历节疼痛,流出黄汗,所以叫历节病。
吃酸味食物会伤害筋,筋受伤就会弛缓,名叫泄;吃咸味食物会伤害骨,骨受伤就会痿弱,名叫枯;枯和泄相互结合,名叫断泄。荣气不通畅,卫气不能单独运行,荣卫都虚弱,三焦失去统御功能,四肢得不到滋养,身体消瘦,只有脚部肿大,流出黄汗,两小腿发热,这就是历节病。
少阴脉浮而弱,弱脉表示血不足,浮脉表示有风邪,风邪与血相互搏结,就会出现像牵引一样的疼痛。
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肥胖的人,脉象涩小,气短,自汗出,历节疼痛,不能屈伸,这都是饮酒后出汗受风导致的。
各关节疼痛,身体消瘦,脚肿得像要脱落一样,头晕,气短,心中昏沉想要呕吐的,用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主治。
①“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涪古本与宋本写作“桂枝芍药知母汤”。
患历节病,疼痛不能屈伸,脉象沉弱的,用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与宋本写作“患历节病,不能屈伸,疼痛,用乌头汤主治。”
患历节病,疼痛,两足肿大,小便不利,脉象沉紧的,用甘草麻黄汤主治;脉象沉而细数的,用越婢加术汤主治。
《金匮》附方“《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疗肉(涪古本写作“内”)极热,就会身体津液脱失,腠理开泄,大汗淋漓,厉风气侵袭,下焦脚弱。”可供参考。
病症像伤寒,先发热,恶寒,肢体疼痛,只有足部肿大的,这不是历节病,名叫脚气病,应从寒湿中辨证治疗。如果小腿不肿却沉重无力的,是湿热所致,应当考虑正气虚弱,有的表现为痹证,有的疼痛,有的筋脉挛急,有的肢体弛缓,要根据具体情况斟酌调理。
这条从会通本,依据涪古本补充。
患脚气病,疼痛不能屈伸的,用乌头汤主治。服用汤药后,气上冲心胸的,再用矾石汤浸泡。
这条从会通本,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作附方:“乌头汤,治疗脚气疼痛,不可屈伸。矾石汤,治疗脚气冲心。” ①“乌头汤”:会通本注“即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
患脚气病,气上冲少腹麻木的,用崔氏八味丸主治;如果气上冲、喘急的病情危险,加上呕吐的就会死亡。
这条从会通本,依据涪古本补充。《金匮》作附方:“崔氏八味丸,治疗脚气上犯,少腹麻木。”
老师说:
寸口脉迟而涩,迟脉主寒,涩脉主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脉主气不足,迟脉主寒。胃气不足,就会手足逆冷;荣卫运行不畅,就会腹部胀满、肠鸣接连不断,气运转到膀胱。荣卫都虚损,阳气不通就会身体发冷,阴气不通就会骨骼疼痛;阳气先通就会恶寒,阴气先通就会出现痹证、麻木。阴阳调和,气机才能运行;正气一旦运转,寒气就会消散,实证就会排气,虚证就会遗尿,名叫气分。
气分病,心下坚硬,像盘子一样大,边缘像旋转的杯子,用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主治。
水饮病,心下坚硬,像盘子一样大,边缘像旋转的杯子,用枳实白术汤主治。
这条涪古本写作“患者,心下坚硬,像盘子一样大,边缘像旋转的杯子,是水饮导致的,用枳术汤主治。腹部变软,就会消散。”
小便不利,患者有水气,如果口渴的,用栝蒌瞿麦薯蓣丸主治。
小便不利,患者有水气,病在血分的,用滑石乱发白鱼散主治;茯苓白术戎盐汤也主治这种病。
本章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