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以下是 中医古籍 伤寒论 第 31 章(节) 介绍了:




后记 伤寒论
    (白话文)





宁波访求仲景遗书记






我在去年(1933年)冬天前往南阳,恭敬地拜谒医圣张仲景的祠墓,心中有所感触,于是发愿搜罗张仲景先生的遗著,想要辑录成全书,为医学界贡献力量。今年春天偶然在南京的书铺,购得浙江流通图书馆国医图书专号一两册,记载有张仲景的《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荣卫论》一卷,都标注有“存天一阁钞本”的字样。考证这两部书,它们的目录在《梁七录》和《宋史艺文志》中能见到,而《明志》和《清四库全书》总目都没有著录,可知它们遗失已久。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于是怀有前往鄞县查阅钞本的念头,几个月以来一直萦绕在心中。

本月一日,才能够启程,从京城经过上海,承蒙上海的同仁谢利恒、蒋文芳、盛心如、张赞臣、过鹤帆诸位先生先后设宴邀请,深厚的情谊,让我感激不尽,他们还打算在上海设立“建修南阳医圣祠享殿募捐委员会”,他们乐善好施的热心,实在值得钦佩。同时遇到陆士谔、吴克潜、许半龙、朱鹤皋、陈漱庵、严苍山、章鹤年、黄宝忠、秦伯未以及长沙的易南坡诸位先生,会面畅谈,借此抒发积压已久的情怀。

四日晚上乘船,第二天早晨抵达宁波,随即前往天一阁,恰逢它在修葺,还没有竣工,向看守的人询问,得知这座楼阁是明代嘉靖年间侍郎范钦(字东明)所创建。过去收藏有宋元明时期的木板书籍几万卷,近年来,范氏家族衰落,把书卖掉了十之七八,现在所存的已经不多。本县的士绅因为这座楼阁是全国知名的,关系到文献非常重要,不忍心任凭它散失,于是组织了文献保管委员会,与范氏子孙中贤德的人,共同负责保管。书箱藏书重重加锁,不会同双方的人,不能开启查看。我听了很失望,于是前往拜访鄞县医界有声望的周岐隐先生。

因为周先生著有《伤寒汲古》《精神病广义》,早已广泛流传,被医界所看重。我读过他的书,就想见他本人。见面时就像老朋友一样,他引导我参观怡怡书屋。是他弟弟采泉先生的私塾,有二十多个学生,除了经史之外还教授科学常识,课本都是周先生编写印刷的。他们兄弟之间友爱的品行,实在值得学习。留我吃午饭。同席的有王宇高先生,min guo十八年曾担任全国医药团体请愿的宁波代表。吴涵秋先生,是四明的武术名家。桂林的罗哲初先生,通晓经术,擅长写文章,深入研究医理,还擅长针灸,身逢乱世,以行医隐居,在鄞县居住十多年,现在是本县广济施医局主任。和我交谈很融洽,说他家藏有古本《伤寒杂病论》钞本,比浏阳刘昆湘得到的多三分之一。邀请我第二天午饭时可以到他家一看,并介绍本地几位有名望的人跟我见面,情意恳切,我既感动又高兴。

饭后周先生邀请我游览公园,到了图书馆,于是查阅天一阁藏书目录,并没有“五藏荣卫论”“疗妇人方”的条目。不知道浙江流通图书目录是根据什么才这么说的。实在让人失望。然而到这里在无意中遇到罗先生,得以见到古本《伤寒杂病论》,这本书的出现或隐没大概是有定数的。或许是仲景先生在冥冥之中有所感召吧?第二天午后,和周先生一起到罗家,见到陈诒先生,他把所著的《古本难经阐注校正》赠给我一部。罗先生说:他所收藏的古本《伤寒杂病论》全书十六卷,共四册,这里只有第一册,其余的存放在桂林。

我翻阅了一遍,书的卷首有一篇序,是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春三月桂林左盛德撰写的,叙述这本书的传授渊源很详细。说清道光年间,左公跟随父亲在岭南做官,同僚中有位张学正先生字绍祖,是仲景四十六世孙。说仲景的书,当时的稿本原有十三次,王叔和所传的是第七次稿。他家藏有第十二次稿。历代珍藏从未轻易拿给人看。左公的父亲极力让左公拜他为师,才能够钞写一部。从此诵读研究,于是精通医术。后来回到桂林,罗先生跟他学习,因而得以亲手钞写这部书。四十年来也从未拿出来给人看。虽然和周先生交情最深厚,也未曾见过。现在被我的诚意感动,远道而来不容易,特意公开让我一看。

按浏阳刘昆湘min guo初年,因为母亲去世在江西山谷中寻找葬地,遇到隐士张隐君,得到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来把它传授给同宗的刘仲迈,壬申年春湖南省 zhu xi 何芸樵先生为它手写付印,才公开于世。去年秋天周岐隐先生拿古本和通行本对比参照,摘录其中的佚文佚方,订正错误各条,编成《伤寒汲古》三卷。现在看罗先生的古本第一册,比刘仲迈的《古本伤寒例》后多“杂病例”一篇(就是“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篇”全文及“夫病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一条,“五藏风寒积聚篇”“师曰热在上焦者”以下三条),“伤燥脉证并治”后有“伤风、寒病”二章。其余的文字,也有小的差异。罗先生说后面三册六经篇后,有可与不可各条,而且有金匮诸篇,那么这个版本比刘本好,因为列举杂病来给书命名,金匮诸篇实在不可缺少。另外左公序中说:仲景的后裔,从晋代以后,迁徙不定,张绍祖的高祖复初公,从岭南又迁居到光州。我因为这本书关系到国医学术非常重要。鼓励他赶快公开于世,并嘱咐周先生促成这件事。使仲景先生的佚文,不至于埋没,那么我这次出行就没有白费了。

——zhong hua min guo二十三年(1934年)甲戌 十二月 八日 记于 普陀佛顶山。 黄竹斋



对桂林古本的评价

古本的优点概述

古本《伤寒杂病论》浅见认为是圣师原著保存较好的版本;非单因自序是圣师裔孙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佚。始为按著书规律所应述的辩证基础。即四诊辨证法、伤寒、杂病例,次为运气之主客。其六淫分中脏腑之证治,奇经八脉之隶属,实为本书独见。脏结证治分别五脏,两感之邪各有治法,更是别书未载。阳旦证之治法,诸佚方之存焉,皆切中病机。依脉弦部位定病饮之处,闻叹声高卑识病属上下,诚新颖之见。燥邪伤人之证治,尽详尽细,确补《内经》之遗缺,太阴篇文多一倍,虚实水食,表邪肝乘尽述之。黄疸、宿食列入阳明,寒疝、淋病书于厥阴。实圣师六经钤脏腑之论点。增吐利与霍乱相别,去劳复之名于差后篇名内,皆因以类相从。其优点实不胜举。再如湿症为何分列于太阳篇之前后?《伤寒例》何屡受受后人之讽?《伤寒论》397条分为十卷,其卷何短?《金匮要略》398条仅为三卷,岂不太长?一人之著,何又语气不一?众多疑问,读罢古本,皆瓦解冰释矣。

《冉注伤寒论》引本书内容26处,《宋本伤寒论校注》引19处,亦知冉、朱二公认为本书之优于别版本者。

宋本产生讹错的原因

宋本何以错误甚多?因《伤寒杂病论》成于汉末战乱时期,王叔和所见已是劫火之余,虽其尽力搜集,终不能复其旧貌,旋遭晋代八王之乱,仍又散佚。至唐代时已是残缺,故王焘有“载祀绵远,简编亏替”之说,孙兆亦在《校正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序》中说:“如张仲景,集验小品方最为名家,今多亡逸,虽载诸方中,亦不能别,……此方撰集之时,或得缺落之书,因其缺文,义理不完者多矣。又自唐历五代,传写其本,讹舛尤甚,虽鸿都秘府,亦无善本。”知唐代之《伤寒论》已属残缺。林亿前校正《伤寒论》者,有高若讷和孙兆。《宋史》曰:“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进士及第,皇祐五年为观文殿学士。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已来诸传家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子之书,颇明历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服。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及《外台秘要》久不传,悉考校谬讹行之,世始知有是书。”知高若讷实圣师之功臣,医界之要人。可惜者是高氏未保留所见之原貌,因其乃“兼通医书”,其考核舛正恐以文理句义解者多,考虑辨证遣方者少,故致《伤寒论》中多见以文学角度解之通,但有悖医理者多处。举例以明之(扼要而谈,欲彻其理,请阅各条评述)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按〕以“太阳病,桂枝证”论之,“表未解”符合文理,实质是“热未解”,曰“表”乃顺文理不合医理者。
94、……但阳脉微者,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按〕前阳脉微接述阴脉微,顺理成章,但孰不知微乃虚弱之象,非攻下之脉,此阴脉微,实悖医理。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按〕按文理脉迟为虚寒,当恶寒,当恶而不恶,应给于提示。思诸证乃实热可下之证,岂能恶寒乎?不恶而揭示,医理之不明也。
317、通脉四逆汤方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按〕干姜乃壮阳之剂,而非毒品,此乃危重之候,体弱者更应加量以拯危,强者加量而弱者慎之,乃医术浅薄,知干姜之燥烈,而不知用于危难者之法。

观上可知,高氏以自己见解校正仲景之书,功莫大也,过莫逃焉!孙兆亦“尽其所闻见以修正之”,修改时亦未保留原貌,实为憾事。

至于林亿,亦重复了此错误。或曰:林亿校正医书,态度甚为严谨,观论中诸按语自知。答曰:非也,阅林氏《伤寒论》序曰:“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证,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雠校。”但该书并未保留舛错之处。从当时所校别书亦可看出:《宋校定脉经进呈劄子》曰:“除去重复,补其脱漏,其篇第亦颇为改易,使以类相从。”《新校正备急千金要方序》亦曰:“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之,事之不伦者缉之。”表现出林亿等人不尊重原著的态度,《伤寒悬解》之“林氏校正,重有改移”,信有据也。无论是医人或官长,其医术之造诣距圣师远矣,岂能心其心而行其事,欲求尽合圣师之道,诚难也难哉!必致彼认为讹错之错非错,改正之正非正之恨事。

总之,宋本《伤寒论》因牍残人弊,谬误多出乃其必然。

——摘自蔡德元·《伤寒杂病论校评》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再版说明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名机)所著。至今流传的有多种版本,我区挖掘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

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病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左盛德序中说: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传给了他,今左氏又传给了罗哲初,即为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一九六○年三月曾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读者欢迎。由于印数不多,不能满足需要。为应读者之要求,为了更好地挖掘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使之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服务,特此再版。原手抄本为直排,现改为横排,药方后的“右×味”,应为“上×味”,为尊重原手抄本未改。手抄本中的繁体字、异体字,现改用简化字,如“内诸药”改为“纳诸药”、“慄”改为“栗”、“疿”改为“痱疹”、“濇”改为“涩”等,个别已通用又无简化字的如“鞕”、“疠”、“裩”等字未改;药方中泻心汤类中的“泄”字改为“泻”、“黄蘖”改为“黄柏”、“桃核”改为“桃仁”,加注部分的“劈”字等未改。书中一些重复的药方按手抄本未删。又原手抄本没有标点,为了便于阅读试加了标点,限于我们的水乎,错漏难免。书后附有从秦代至清代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供研究书中方剂剂量时参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卫生局 中医处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电子版前言

这是一本民间版的《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民间版”,即民间自发校对的版本。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医,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的许多典籍目前在流传上仍有许多问题:或已出版而校对欠佳,或印量稀少而极难购得,甚或已经绝版。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电子科技传播祖国传统医学、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我们民间中医网的网友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启动了“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的编制工作。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东汉末年问世以来,流传至今近两千年,已成中华民族不朽之传世经典。然现在通行的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因为种种历史因素,部分条文仍有许多尚待澄清的问题。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由仲景第46代孙张绍组所藏,并于光绪二十年传与桂林左盛德(其流传及出版年代,可参见本书所附“伤寒杂病论谱系图”)。

书中桂林左盛德序云:“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亦有多位著名中医认为此桂林古本优于别版本。蔡德元先生就说“非单因自序是圣师裔孙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佚”等等,且对通行版的种种疑问,“读罢古本,皆瓦解冰释矣”。

民间中医网亦有多位先生及网友,对此桂林古本大加推崇。有鉴于此,我们选择对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加以校对、排版,制作成电子书籍,以飨读者。

目前流行于世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主要有白云阁本(1939年出版,1980重印并补刻3页勘误表)、广西人民出版社本(1960年不完全简化的竖排版、1980年简体横排版)、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本(以广西1980版为底本的繁体竖排版)。本电子版以已在网络上传播的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文字版为基础(包括民间中医网提供的、经志一先生校对的一版,以及汉唐中医提供的一版),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经民间中医网友交叉校对数次,再加精心排版而成。校对过程中尽量保持原版原貌,除极少数明显的排版印刷错误径改外,诸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本一致,而另加脚注说明他本与之不一致之处。书中个别蓝字是在不影响文意的前提下根据上下文校补的。

志愿参与本书校对工作的民间中医网网友有cychow、fwm311、hillman、hsz819001、lizlopez、luckyse7en、oooking、vwxr、wesleybb、yinxing3m、yy7200、澄空助理、冬梅、古月、汉服、坏坏小少、念佛、莲华、如原、溪黄草555等,由如原、古月完成与白云阁本的校对,由汉服统稿并排版。在整理过程中xiaoyaojs先生提供了广西1960年版本,如原先生提供了白云阁本和许多宝贵意见,并独力完成了繁体版的校对工作,亦在此表示感谢。书后附录中有校对后、统稿前的实录图片一张,留作校对纪念。

原书中“防己”与“防已”混用,今统一为“防己”;“抵当”与“抵挡”混用,今统一为“抵当”;“括蒌”与“栝蒌”混用,今统一为“栝蒌”;“葶苈”与“葶历”混用,今统一为“葶苈”;“匙”与“匕”混用,今统一为“匙”;“谵”与“讝”混用,今统一为“谵”。因从竖排改为横排,方后的“右×味”本应改为“上×味”,现尊重原稿,仍不改。多处石膏用法本应为“碎,棉裹”,现尊重原文,保持原文的形式。极少数文字没有对应的简化字,仍使用繁体字。书后附有根据最新考古研究结果获得的“中医古籍处方剂量换算”,供读者参考。原广西80版的“秦代至清代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则不再提供。

关于本书的标点: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设计文言文的时候没有设计标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初学者造成了不便,但更有读者认为没有标点、或者只有简单标点的书籍,更能够引人入胜,太详细的标点反而会给读诵造成干扰。本书的原始手抄本也是没有标点的,而我们使用的各底本和参照本,编者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或多或少都添加了标点。我们在校对过程中也综合各个版本的断句和我们自己的理解,对标点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及调整。

我们希望我们添加的标点能够对初学者有所帮助,而不至于限制了读者的思路。因此,尽管我们在标点上投注了颇多心血,我们仍然鼓励读者在需要的时候忽略文中所有的标点,自行断句,并且欢迎读者将自己断句的心得在民间中医网的论坛上与大家分享。我们也欢迎读者到民间中医论坛交流学习《伤寒杂病论》、以及学习一切中医知识过程中的心得、经验与体会。

本书条文的编号问题,也经过多方讨论。最后决定仿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本的方式编号,以行首的“【3.16】”表示“卷三第十六条”,每卷重新编号,以便于学术上的讨论及引用。

包括本书在内的“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发布于“民间中医论坛?理法方论版”。我们力图提供正确无误的电子版,但限于能力,自知错误在所不免。因此我们希望所有阅读本系列电子书(及其印刷版或打印版)的读者朋友能够将发现的错误在此论坛上及时告知我们,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更新。从其他途径获得本书的网友,也请及时到民间中医网查询,获得最新的图书版本,以免有错误的版本流散无穷。

我们仍在制作其他一些优秀的中医图书的电子版,也欢迎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祝大家学有所成!

民间中医网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公元二○○六年六月

最后更新于二〇〇六年八月十八日





下一页 > > >


上一页 < < <

本章 竟   



中医古籍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