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方剂 > 归脾丸

健脾、补血,养心、益气、养血安神、调理月经、改善贫血、增强免疫力,主治:疲倦、没力气、不想说话、睡的不香、怕冷




归脾丸
(医案)






组成

党参80g,白术(炒)160g,炙黄芪80g,炙甘草40g,当归160g,茯苓160g,远志(制)160g,酸枣仁(炒)80g,龙眼肉160g,木香40g,大枣(去核)40g。



用法

口服,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3次。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祛湿。

主治

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所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心脾气血两虚。

方解

方中黄芪、党参补脾益气,使气旺血生,为君药。辅以当归、龙眼肉养血补心为臣药;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助参芪补脾以资生化之源为臣药。佐以酸枣仁、茯苓、远志养血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生化。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以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

运用

临床用于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胃溃疡、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闭经、阳痿、脑震荡后遗症、红斑狼疮等。

注意禁忌

有痰湿、瘀血、外邪者,或热邪内伏、阴虚脉数者忌用。 忌生冷食物;忌思虑过度及过劳。

对归脾丸成分过敏者:若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
外感发热患者:如感冒、发烧时服用可能加重症状。归脾丸不宜与感冒药同时服用。同时服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实热证患者:如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热性症状者不宜使用。
慎用人群2.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用药安全性。
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建议遵医嘱调整剂量。
糖尿病患者:归脾丸含蜂蜜,可能影响血糖控制。
归脾丸适用于心脾两虚证(如乏力、失眠、食欲不振),需辨证使用,避免盲目滋补。

鼻腔干燥
  在长期服用的过程中,有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会出现鼻腔干燥的一种现象,这大部分都是因为鼻干燥,肺气虚而引发的,所以说在生活中本来就应该特别的注意起来。

  2、明显口干
  有一部分的患者在服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出现明显的口渴现象,甚至对于饮用水都没有任何的需求,只要是看到水源就会直接选择喝水。

  3、明显便秘现象
  也有一部分的患者在长时间服用之后就会出现明显的便秘现象,比如说大便比较干燥,甚至也会出现短暂性的消化道症状。

  4、肝功能异常
  此外也有可能会出现明显肝功能异常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会导致大家的肌肤出现了明显的干燥感觉,而在停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副作用就会完全的消失,虽然说它的副作用并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建议大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来服用。

附注

方中党参含皂苷类,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强机体免疫力及适应性,增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的作用;黄芪含香豆素,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当归含挥发油,具有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机体免疫力、补血强身的作用;白术含挥发油,具有强壮的作用。全方主要具有增进胃肠功能、补血强身等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本品主要有抗休克、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增强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

文献

《饲鹤亭集方》:“归脾丸,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忡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或脾虚不能摄血,肠红疟痢及妇人经带崩漏等症。人参、白术、茯苓、枣仁、黄芪、远志、当归、木香、甘草、桂圆肉、大枣、生姜。蜜丸。”

出自《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七。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主治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所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健脾丸和归脾丸的区别

健脾丸同归脾丸的区别主要在于:
1、健脾丸含健脾消食之药,是用来消积化滞的,主要用来治疗脾虚食少不振、腹胀、、食少便溏。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等症;

2、归脾丸主要是用来补气养血的,健脾养心,主要针对心脾两虚引起的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等,因气血不足所引起的疾病,如面色苍白、乏力、失眠、健忘、面色?白、肢体麻木、出血。。

适用病症不同

健脾丸更适合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如消化不良、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而归脾丸则对既有脾胃虚弱又伴有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等表现的患者更为适用,如长期失眠、神经衰弱且伴有脾胃不适者。

健脾丸多由党参、白术、陈皮、枳实、山楂等组成;归脾丸主要包含党参、白术、黄芪、当归、龙眼肉等药物。这也导致了它们作用机制的差异,

见效时间不同
健脾丸通常见效比较快。归脾丸见效相对缓慢。

中药归经

健脾丸入脾胃两经;归脾丸入心脾两经

从禁忌证看,

健脾丸不适合湿热内蕴或实热证患者;
归脾丸则禁用于感冒发热或阴虚火旺者。

归脾丸和人参归脾丸的区别

归脾丸和人参归脾丸都是中成药,主要用于调理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等症状。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分、功效和适用人群。归脾丸使用党参,药性平和,适合气虚症状不明显的患者;人参归脾丸则使用人参,补气效果更强,适用于气虚症状明显的患者。

归脾丸和人参归脾丸虽然功效相似,但在具体使用时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归脾丸药性平和,适合长期调理;人参归脾丸补气效果强,但需注意避免上火,不宜长期服用。

人参归脾丸含人参,补气更强,适合气血两虚,有强大的补气功能;人参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养心的作用更强,尤其在补气方面,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萎黄、月经量少等症状。 人参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导致的心悸、失眠、健忘、气短,月经淋漓不尽,崩漏(月经大量出血者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等,

归脾丸则侧重健脾养血,适合脾虚血亏。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头昏头晕等症状。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肢体困倦乏力、食欲不振以及崩漏、便血、神经性官能症等症状。

性状:
人参归脾丸为棕黄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甘。
归脾丸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甘而后微苦、辛。

适用人群:
人参归脾丸适用于气血不足且元气虚损较明显,症状较重的人群。
归脾丸更适合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症状相对较轻,或体质稍平和的人群。

使用禁忌:
身体壮实不虚者忌服人参归脾丸。
归脾丸使用禁忌尚不明确,但仍需根据个体情况遵医嘱使用。



归脾丸能祛湿吗?

归脾丸的主要功效是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其祛湿作用较弱,需结合具体体质和病情判断是否适用。 归脾丸组方含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成分,虽有一定健脾利湿的辅助效果,但并非专门针对祛湿的中成药。

脾虚夹湿:若湿气因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归脾丸可通过健脾间接改善湿气,但需长期调理。 单纯湿气重:若以湿邪为主(如头身困重、水肿明显),建议选择参苓白术散二陈丸香砂六君子等针对性更强的药物。

如需祛湿,可用:陈皮(芳香祛湿)、姜半夏(利水祛湿)、白扁豆(祛湿)、当归(补血祛湿)、白术(干燥祛湿)、白芍(补血祛湿)、川芎(活血祛湿0.5克必须搭配3克白芍5克大枣2克当归) 、黄芪(健脾补气祛湿)、山药(健脾祛湿补五脏虚劳)、木香(芳香祛湿)

归脾丸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归脾丸的功效和作用通常是益气健脾、养血安神、调理月经、改善贫血、增强免疫力等。建议遵医嘱用药,若有不适,及时就医。

1、益气健脾:归脾丸中的党参、白术、黄芪等药材,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倦怠等症状。

2、养血安神:该药中当归、龙眼肉等成分,通常能补血养血;远志、酸枣仁可宁心安神,适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3、调理月经:归脾丸常用于治疗女性气血两虚导致的月经失调,如月经量少、色淡,或经期延长等问题。

4、改善贫血:归脾丸能补气养血,促进血红蛋白生成,提升红细胞数量,改善因贫血导致的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易疲劳等表现。

5、增强免疫力:长期服用归脾丸可通过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增强机体的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帮助身体抵御外邪入侵。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食用油腻、生冷、辛辣食物,如肥肉、冰淇淋、麻辣火锅等,以免影响药效。

健脾丸与归脾丸有什么区别?

健脾丸和归脾丸不是一类药,健脾丸是消食剂,归脾丸是补益剂。

健脾丸的药味组成是党参、炒白术、陈皮、枳实(炒)、炒山楂、炒麦芽,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归脾丸的药物组成是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制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两者所含药味不同,治疗疾病也有差异,用药前请咨询医生,切勿自行随意使用。

服用归脾丸,是否会引起重金属中毒?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市场上销售的药品需符合《中国药典》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测的规定,服药时,应按照归脾丸使用说明书服用方法及剂量要求,遵照医师或药师的指导。正确服用归脾丸,不会产生重金属中毒。因此,不要过多担心。



服用归脾丸应当在饭前服,还是饭后服用较好?

归脾丸一般在饭前吃,这样有利于归脾丸经胃消化吸收,发挥其药效。需注意,归脾丸不能随便服用,需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归脾丸还有什么其他用途?

研究证实,归脾丸还可用于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种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慢性苯中毒(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引发的血液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顽固性早搏(持续发作的心律不齐)、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肝硬化引发的脾功能亢进、儿童急性肾炎恢复期血尿、心脏神经官能症(检查无异常的心脏不适)、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造血功能下降)、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只要符合心脾两虚或脾不统血的中医辨证类型,使用归脾丸就能见到治疗效果。

归脾丸可以用来治疗哪些疾病?

适用于心脾两虚的病症,常见表现有心慌心悸(心跳不规律)、记忆力减退、睡眠质量差、夜间异常出汗或低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面色发黄或暗沉等由心脏和脾胃功能虚弱引发的问题。 适用于脾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症状,具体包括便血(大便带血)、皮下紫斑(皮肤出现紫色瘀斑)、女性月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月经提前且量多色淡,以及白带异常增多等妇科问题。

临床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冠心病等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3.失眠症:以Cochrane法系统评价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疗效,纳入12项研究1004例患者结论:归脾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失眠症有较好疗效,尚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有中医特色的研究加以证实。(《光明中医》2013年第11期)

4.心悸:以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患者20例(治疗组),与三七片治疗20例对照。疗程为7日。以临床症状及心律失常等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为治愈标准一结果: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年第5期)

5.抑郁症:以归脾汤治疗抑郁症心脾两虚型患者30例,与盐酸氟西汀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6周。结果:归脾汤组和盐酸氟西汀组的HAMD疗效有效率随治疗时间不断提高,两组的中医症状疗效有效率亦随治疗时间不断提高。归脾汤可显著提高心脾两虚型抑郁症患者的HAMD量表及中医症状量表减分率,与盐酸氟西汀疗效相当,但比盐酸氟西i丁不良反应少,起效更早。(《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 014年第16期)

6.过敏性紫癜:以归脾汤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42例(治疗组),与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盐酸西咪替丁静滴治疗42例对照。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愈19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9%;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第24期)

7.面肌痉挛:以归脾汤治疗面肌痉挛患者24例,与卡马西平治疗23例对照,疗程28日。结果: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52.2%。(《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医案:心律失常

患者,女,75岁,于5年前开始偶尔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近1个月,上述症状发作频繁,程度较前严重,日发作数次,发作时心率在130~160次/分钟,发作时患者自觉心慌、胸部有压迫感,气短喘促,烦躁不安。患者平日神情淡漠,食少懒言,健忘眩晕,活动后出现气短等症状,寐差,舌淡胖,脉细。

辨证为: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治宜养心益脾,定悸安神。

方用归脾汤加味,药用:白术18g,伏神18g,龙眼肉18g,酸枣仁18g,人参9g,木香9g,炙甘草6g,当归3g,远志3g,夜交藤20g,黄芪30g,合欢花10g,生姜5片,大枣1枚。

服用1周后,阵发心动过速基本缓解,发作次数减少,精神状态较前改善,原方再服6剂,各种症状均较前好转,加减原方服用1个月之后,心慌等症状基本无再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受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心悸发病率増高,应充分发挥中医在心悸方面的优势,临床上注意随证加减。心悸应坚持长期治疗,且应避免不良嗜好,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医案:肢体麻木

关某,女,48岁,2017年7月12日诊。

病史:左手麻木数月,晨起尤甚,伴乏力,夜寐一般,时有心慌(曾自服参松养心胶囊后出现下肢丘疹),纳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细。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神15g,制远志10g,炒枣仁12g,当归15g,熟地15g,炒白芍15g,川芎10g,木瓜15g,桑枝10g,木香6g,炙甘草10g。6剂。姜枣引。

复诊手麻好转约7成,睡眠佳,心慌未作,脉弦细偏数。守方加竹茹15g,丝瓜络12g。6剂。

随访:后陪家人来诊,得知肢麻已愈。

医案:胸痹

卜某,男,76岁,2017年3月23日诊。

病史:冠心病史多年,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倍他乐克、消心痛、复方丹参片等药,近数月来左侧心前区疼痛,当地查心电图提示ST-T改变,活动后气短,夜寐一般(5小时左右),大便干。舌淡暗,质嫩,苔少而润,脉弦无力。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生白术15g,茯神20g,木香6g,酸枣仁15g,桂枝10g,当归15g,丹参30g,檀香6g,砂仁6g,炙甘草10g。4剂。姜枣引。

后数月,其家人因咳嗽来诊,得知连服上方半月后胸痛气短明显缓解,未进一步诊治。

医案: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潘某,男,32岁,某厂技术员。

患者1971年起即有胃脘痛病史,钡餐拍片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80年7月1日上午突然解柏油便约600g,伴胃脘疼痛,纳谷减少。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乃收入院。入院时面色少华,神倦乏力,四肢欠温,纳谷不香,大便色黑如柏油样,每日解1次,苔薄白,脉濡。此属久痛入络,脾胃虚弱,中阳不运,气不摄血,血从下溢。服药2剂,加溃疡止血粉10g,每日3次,大便转黄,隐血转阴,上腹部无不适,精神较佳,纳谷亦香。

【按语】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两方同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补脾。但归脾汤是补气健脾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补益心脾,复其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月经不调等;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健脾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功,主治脾胃气虚之少气懒言,发热及中气下陷诸证。

医案:舌苔发黑

张某男,38岁,自述口腔牙齿出血、恶心、睡不着,更奇怪的是舌面发黑,看舌也没有啥苔,发黑的地方也不是全舌质,而是舌苔底下的舌面,患者曾到市医院做B超检查肝胆胰脾肾,并没有发现实质问题。他从镜子里看自己的舌苔都吓哭了,他比较相信我的医术慌忙来找我,叫我用中医办法给他治疗。

我为他诊脉后发现,肝阴、脾阴、脾气都虚。问患者都吃什么东西了,他说原来肚子不舒服,某医生说肝不好,给他开了什么有名的护肝片、还喝了柴胡口服液等,原来轻微恶心,现在越来越重,竟舌都变了,牙齿还出血,我根据脉象和辩证,认为他属于脾虚,就按归脾汤加减开了四副

黄芪 党参 杞子 桂圆?远志?木香当归 炙甘草

二诊,吃药后慢慢恶心轻了,也能睡觉了,看舌似乎也变浅了,前方加生白芍15克,熟地15克加强补肝阴又四副,三诊脉象大变,舌面基本恢复正常,牙齿出血停止,也不恶心了,嘱吃归脾丸善后。

按:舌苔变黑古书有记载,多是热极化火,可本例是舌苔底下变黑,很少见,我按照脉象来下药竟得成功,想他原来吃的什么护肝片有着疏肝较强的作用,他又喝了含柴胡的东西,大伤肝脾之阴,对于肝血虚的病人柴胡是决不敢用,古人医家说柴胡劫肝阴,我看也是如此。牙齿出血是脾不统血,睡不好是心脾亏虚,恶心属于肝阴不足不疏泄,胃气上逆,本例用补肝脾之阴气,肝脾得养,藏血,统血,肝的疏泄功能好,胃气也不上逆,就好了。

正常的恶心多见于肝火,食积 可是这一例却是虚证恶心,只能补虚,不能泻火。

医案:腹泻、失眠

患者近一个月来反复腹痛腹泻。症见:腹痛,进食后疼痛稍缓解。吃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的食物腹痛立马加重,腹泻,每日三到四次,大便成稀水样,全身乏力,语声低微。精神尚可,食物、睡眠差,小便清,舌淡,苔厚腻微黄,脉细弱。

患者平素身体瘦,食欲差,乏力,证属脾胃虚弱,予以归脾丸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归脾丸方中黄芪益气健脾;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二药合用,补气生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益气,加强黄芪补脾益气之功;当归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养心补血之效,均为臣药。茯苓、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使之补而不滞,以上诸药皆为佐药。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调和诸药,为佐使药。附子理中丸方中附子温阳祛寒,配以炮姜温运中阳,白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五药配伍,有温阳祛寒,益气健牌之效。两方合用,共奏健脾温胃,补气养血之功。

(龙眼肉:甘,温。归心,脾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服中药前舌苔舌淡红,苔厚腻,服药后七天舌苔明显较前改善,无厚腻苔。服药第一天大便无改善,次数更多了,考虑湿从大便而去。服药三天后大便已成型,全身舒坦,行走有力,吃饭胃口好,无腹痛腹泻,睡眠较前明显改善,每晚能睡7个小时,嘱患者继续服用一周。

随着医学发展的不断更新和探索,归脾丸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还能够调理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闭经等女性疾病,也可以治疗阳痿等男性疾病。





归脾丸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