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法华经 第 13 章(节)
佛灭后,菩萨欲说此经,需安住四种安乐行。1是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行处为住忍辱、观诸法实相,亲近处需远离国王、外道、凶戏者等,不亲女人,不蓄少小弟子,观一切法空。2是说法时不议人及经典过,不轻慢法师,以大乘答难问.3是无嫉妒谄诳心,不恼乱求道者,平等说法。4是对众生起慈心,发愿以神通力引不信者入法。经为诸佛护持,是秘密之藏,末后宣说。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向佛陀禀告说:“世尊,这些菩萨实在是非常稀有难得,他们因为恭敬顺从佛陀,发出宏大的誓愿,要在未来的恶世之中,护持、读诵和宣说这部《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在未来的恶世,怎样才能宣说这部经呢?”佛陀告诉文殊师利:“如果菩萨摩诃萨在未来的恶世想要宣说这部经,应当安住于四种方法。第一,安住于菩萨的行处以及亲近处,就能为众生宣说这部经。”
“文殊师利,什么叫做菩萨摩诃萨的行处呢?如果菩萨摩诃萨安住于忍辱的境地,性情柔和、善于随顺,而不急躁粗暴,内心也不惊慌,又能对于一切法不刻意去造作修行,却能观照诸法的真实相貌,也不刻意去践行、不进行分别,这就叫做菩萨摩诃萨的行处。”
“什么叫做菩萨摩诃萨的亲近处呢?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各种外道梵志、尼犍子之类的人,以及那些撰写世俗文章、赞颂外道书籍的人,还有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这类人,也不亲近那些从事凶险嬉戏、互相角斗、相扑以及那罗等各种变魔术表演的人,又不亲近旃陀罗,以及饲养猪、羊、鸡、狗,从事打猎、捕鱼等有恶劣戒律行为的人。如果这些人有时前来,就为他们说法,但不抱有任何希望。又不亲近追求声闻乘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不向他们问候。无论是在房间里,还是在经行的地方,或是在讲堂中,都不与他们共同居住停留。如果他们有时前来,就根据适宜的情况为他们说法,不抱有任何希求。”
“文殊师利,另外,菩萨摩诃萨不应该从女人身上摄取能产生欲望想法的形相,而去为她们说法,也不乐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进入他人家中,不与小女孩、处女、寡妇等交谈。也不亲近五种不男之人,把他们当作亲密的人,不独自进入他人家中,如果有因缘必须独自进入时,就一心念佛。如果为女人说法,不露出牙齿笑,不显露胸部,即使是为了法事,也不显得亲密,更何况其他事情呢。不乐意蓄养年少的弟子、沙弥、小孩,也不乐意与他们同拜一位师父。常常喜欢坐禅,在清净闲适的地方修持收摄自己的心。文殊师利,这就叫做第一种亲近处。”
“再者,菩萨摩诃萨观照一切法都是空的,符合真实的相貌,不颠倒,不摇动,不退失,不转变,如同虚空一样,没有任何实在的本性。一切语言的道路都断绝了,不生起、不出现、不发起,没有名称、没有形相,实际上没有任何存在的东西,没有限量、没有边际,没有阻碍、没有遮挡,只是因为因缘而有,从颠倒中产生,所以才说有。常常欢喜观照这样的法相,这就叫做菩萨摩诃萨的第二种亲近处。”
这时,世尊想要重新宣说这个义理,就说偈语道:
如果有菩萨,在未来的恶世,心怀无怖畏,想要说此经,
应当进入行处、以及亲近处。常常远离国王、和国王子、
大臣与官长,凶险嬉戏的人,还有旃陀罗、外道梵志们。
也不亲近那些,有增上慢的人,贪著小乘佛法、研究三藏的学者,
破戒的比丘,有名无实的罗汉。以及比丘尼中,喜好戏笑的人,
深深贪著五欲,追求现前灭度,各位优婆夷们,都不要去亲近。
如果这些人等、怀着好心前来,来到菩萨住所、为听闻佛道、
菩萨就以那种,无所畏惧之心,不怀着希望、为他们来说法。
寡妇和处女、以及各种不男,都不要去亲近、当作亲密之人。
也不要去亲近,屠夫和厨子,打猎捕鱼的人,为利益而杀害生灵,
贩卖肉类维生,炫耀出卖女色,像这样的人,都不要去亲近。
凶险的相扑,各种嬉戏娱乐,各类淫女等等,全都不要亲近。
不要在独自隐蔽的地方、为女人说法,如果说法的时候,不能嬉戏玩笑。
进入乡里乞食,要带一位比丘,如果没有比丘,就一心来念佛。
这就被叫做,行处和近处,凭借这两处,能安稳快乐地说法。
又不再修行,上中下三等法,有为法与无为法,实有与不实之法,
也不分别,是男性还是女性,不能得到诸法,不能知晓不能看见,
这就叫做,菩萨的行处。一切的诸法,都是空无所有,
没有常住不变的,也没有生起和灭去,这是有智慧的人,所亲近的地方。
颠倒地分别,诸法有或者无,是实在或者不实在,是生起或者不生起。
在清净闲处、修持收摄自心,安住不动摇,如同须弥山。
观照一切法、都无任何所有、犹如那虚空,没有坚固实体、
不生起不出现,不动摇不退失,常住于一相,这叫做近处。
如果有比丘,在我灭度之后,进入这样的行处、以及亲近处,
宣说这部经的时候,没有丝毫怯弱。菩萨有时、进入静室,
以正确的忆念、随顺义理观照法。从禅定中起来。为各位国王、
王子与臣民、婆罗门等众人,开导教化、畅说这部经典,
他的心安稳,没有任何怯弱。文殊师利,这就叫做菩萨,
安住于第一种方法,能够在后世、宣说《法华经》。
“还有,文殊师利,如来灭度之后,在末法时期,想要宣说这部经,应当安住于安乐行。无论是口头宣说,还是读经的时候,不喜欢议论他人以及经典的过失。也不轻视怠慢其他的法师,不谈论他人的好坏、长短。对于声闻人,也不称名说他们的过失恶行,也不称名赞叹他们的优点,更不产生怨恨嫌恶的心思。因为善于修持这样的安乐心,所有听闻佛法的人,都不会违逆他的心意,若有人提出疑难问题,不用小乘法来回答,只以大乘法为他们解说,让他们获得一切种智。”
这时,世尊想要重新宣说这个义理,就说偈语道:
菩萨常常欢喜 安稳地宣说佛法,在清净的地方、设置床座,
用油涂抹身体,沐浴除去尘垢污秽,穿上崭新洁净的衣服,身心内外都洁净。
安坐于法座之上,随顺提问为大众说法。如果有比丘、以及比丘尼,
各位优婆塞、以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百姓,
都以微妙的义理,和颜悦色地为他们宣说。若有疑难问题,随顺义理来回答。
借助因缘和譬喻,铺陈演述、分别解说,以这样的方便方法,都让他们发菩提心,
渐渐增长善根、进入佛道。除去懒惰的意念、以及懈怠的想法,
远离各种忧愁烦恼,以慈悲心宣说佛法。白天黑夜常常宣说,至高无上的道教,
以各种因缘、无量的譬喻,开示众生,都让他们心生欢喜。
衣服卧具,饮食医药,对于这些,没有任何希求。
只一心思念,宣说佛法的因缘,愿成就佛道,让众生也能如此,
这就是大利益、安乐的供养。我灭度之后,如果有比丘,
能够演说这部奇妙的《法华经》,心中没有嫉妒怨恨、各种烦恼障碍,
也没有忧愁、以及被人辱骂的情况,又没有怖畏 如刀杖等伤害,
也没有被摈弃驱逐,因为安住于忍辱之中。有智慧的人这样,善于修持自己的心,
能够安住于安乐行,就像我上面所说的。这个人的功德,历经千万亿劫,
用算数和譬喻,也说不尽。
“还有,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在后世末世、佛法将要灭尽的时候,受持、读诵这部经典的人,不怀有嫉妒、谄媚、欺诳的心思,也不要轻易辱骂学佛道的人、探求他们的长短。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追求声闻乘的人,追求辟支佛的人,追求菩萨道的人,都不能恼乱他们,让他们产生疑惑懊悔。对他们说:‘你们距离佛道还很遥远,终究不能获得一切种智,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是放逸的人,对于道业懈怠的缘故。’
又不应该随意议论各种佛法,与人发生争执。应当对一切众生生起大悲想,对各位如来生起慈父想,对各位菩萨生起大师想,对十方各位大菩萨,常常应该以深心、恭敬礼拜。对一切众生,平等地宣说佛法,因为顺应佛法的缘故,不多说也不少说,甚至对深爱佛法的人,也不为他多说。”
“文殊师利,这位菩萨摩诃萨,在后世末世、佛法将要灭尽的时候,有成就这第三安乐行的人,宣说这部法的时候,没有人能恼乱他,能得到好的同学、共同读诵这部经,也能得到大众前来听受,听受之后、能够受持,受持之后、能够读诵,读诵之后、能够宣说,宣说之后、能够书写,如果让人书写,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这时,世尊想要重新宣说这个义理,就说偈语道:
如果想要宣说这部经,应当舍弃嫉妒、怨恨、傲慢、
谄媚、欺诳、邪伪的心,常常修持质朴正直的行为,
不轻视别人,也不随意议论佛法,不让他人产生疑惑懊悔,说你们不能成佛。
这位佛子宣说佛法,常常柔和、能够忍辱,对一切众生慈悲,不生懈怠的心。
十方的大菩萨,因为怜愍众生的缘故而行菩萨道,应当对他们生恭敬心,他们就是我的大师。
对各位佛世尊,生起至高无上的父亲想,破除骄傲傲慢的心,宣说佛法没有障碍,
第三法是这样,有智慧的人应当守护,一心修持安乐行,会受到无量大众的恭敬。
“还有,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在后世末世、佛法将要灭尽的时候,有受持这部《法华经》的人,在在家、出家人中,生起大慈心,在不是菩萨的人中,生起大悲心,应当这样想:‘像这样的人,就有很大的过失。
如来以方便随宜宣说佛法,他们却不闻不问、不知不觉、不询问、不相信、不理解,这些人虽然不询问、不相信、不理解这部经,我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以神通力、智慧力,引导他们,让他们安住于这部法中。’文殊师利,这位菩萨摩诃萨,在如来灭度之后,有成就这第四法的人,宣说这部法的时候,没有过失,常常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了听法的缘故,也常常随侍左右,如果在村落、城邑、空闲的林中,有人前来、想要提出疑难问题,诸天白天黑夜、常常为了佛法而护卫他,能让听法的人都心生欢喜。
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的神力所护持的缘故。文殊师利,这部《法华经》,在无量的国土中,甚至连名字都难以听到,更何况能够见到、受持读诵呢?”
“文殊师利,譬如强大有力的转轮圣王,想要以威势降伏各个国家,而各位小王不顺从他的命令,这时转轮圣王,发动各种军队前去讨伐。国王看到兵众、在战斗中有功劳的人,就非常欢喜,根据功劳赏赐他们,有的赐予田宅、村落、城邑,有的赐予衣服、装饰身体的器具,有的赐予各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只有发髻中的明珠,不赐予他们。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国王头顶上有这一颗明珠,如果把它赐予别人,国王的各位眷属,必定会大为惊怪。”
“文殊师利,如来也是这样,以禅定智慧力、获得法的国土,在三界中为王,而各位魔王不肯顺从归伏。如来的贤圣各位将领、与他们共同作战,有功劳的人,如来心中也很欢喜,在四众中、为他们宣说各种经典,让他们心生喜悦,赐予他们禅定、解脱、无漏根力、各种法的财宝,又再赐予涅槃之城,说能得灭度,引导他们的心,让他们都心生欢喜,却不为他们宣说这部《法华经》。”
“文殊师利,就像转轮王、看到各位兵众有大功劳的人,心中非常欢喜,把这难以令人相信的宝珠、长久藏在发髻中,不随便赐予别人,而现在赐予他们。如来也是这样,在三界中、作为大法王,以佛法教化一切众生,看到贤圣的军队,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同作战,有大功勋,灭除三毒,出离三界,破除魔网,这时如来也非常欢喜,这部《法华经》,能让众生达到一切智,在一切世间、多有怨怼、难以相信,以前没有宣说,而现在宣说它。”
“文殊师利,这部《法华经》,是各位如来的第一说法,在各种说法中、最为深奥,最后才赐予,就像那位强大有力的国王、长久守护明珠,现在才赐予他人。文殊师利,这部《法华经》,是诸佛如来的秘密宝藏,在各种经典中、最为殊胜,长久以来守护着,不随便宣说,从今天开始、才为你们等铺陈演述它。”
这时,世尊想要重新宣说这个义理,就说偈语道:
常常修持忍辱,哀怜一切众生,才能演说,佛陀所赞叹的经典。
后世末世的时候、受持这部经的人,在在家、出家以及不是菩萨的人中,
应当生起慈悲心,这些人听不到,不相信这部经,就是很大的损失。
我成就佛道后,以各种方便、为他们宣说这部法,让他们安住其中。
譬如强大有力的转轮圣王,军队作战有功劳,赏赐各种物品,
象、马、车乘,装饰身体的器具,以及各种田宅,村落城邑,
有的赐予衣服、各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地赏赐给他们。
如果有勇敢强健的人、能完成艰难的事情,国王解下发髻中的,明珠赏赐给他。
如来也是这样,作为一切法的王,有忍辱的大力,智慧的宝藏,
以大慈悲、按照佛法教化世间。看到一切人、遭受各种苦恼,
想要寻求解脱,与各种魔作战。为了这些众生,宣说各种佛法,
以大方便、宣说这些经典。已经知道众生,获得佛法的力量之后,
最后才为他们,宣说这部《法华经》,就像国王解下发髻,把明珠赐予他人。
这部经最为尊贵,在众经中最为殊胜,我常常守护它,不随便开示,
现在正是时候,为你们等宣说,我灭度之后,追求佛道的人、
想要获得安稳,演说这部经,应当亲近,这四种方法。
读这部经的人,常常没有忧愁烦恼,也没有病痛,面色光鲜洁白,
不会生在贫穷、卑贱、丑陋的境地。众生乐意见到他,就像仰慕贤圣一样,
天上的各位童子,会为他供差遣。刀杖不会加在他身上,毒药不能伤害他,
如果有人恶语辱骂,辱骂者的口会闭塞。他出行没有畏惧,就像狮子王一样,
智慧的光明,就像太阳照耀。如果在梦中,只会见到美妙的事情。
见到各位如来,坐在师子座上,各位比丘众、围绕着宣说佛法。
又见到龙神、阿修罗等,数量像恒河沙一样多,恭敬地合掌、
自己见到自身,在为他们宣说佛法。又见到各位佛陀、身相为金色,
放射无量的光明、照耀一切,以梵音之声、演说各种佛法。
佛陀为四众,宣说至高无上的佛法,见到自己身处其中,合掌赞叹佛陀,
听闻佛法心生欢喜、并为佛陀供养,获得陀罗尼,证得不退转的智慧。
佛陀知道他的心,已深入佛道,就为他授记、成就最正等觉。
你这善男子,应当在来世,获得无量的智慧、佛陀的大道,
国土庄严洁净,广大没有边际,也有四众、合掌听受佛法。
又见到自身、在山林之中,修习善法,证得各种实相,
深入禅定,见到十方诸佛。
诸佛的身体是金色,有百福相庄严,听闻佛法后为他人宣说,常常有这样的好梦。
又梦见自己作国王,舍弃宫殿和眷属、以及上等美妙的五欲,前往道场。
在菩提树下、安坐于师子座,追求佛道超过七日,获得诸佛的智慧。
成就至高无上的佛道后,起身转动法轮,为四众宣说佛法、历经千万亿劫,
宣说无漏的妙法,度化无量的众生。之后应当入涅槃,就像烟尽灯灭一样。
如果在后世恶世之中、宣说这第一法,这个人会获得大利益,就像上面所说的各种功德。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